APP下载

大众文化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

2017-09-21刘洋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6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系列动画《秦时明月》是我国大型历史题材动画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通过对《秦时明月》的深入分析,探讨在当今文化消费时代如何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而提出适合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创作策略——不是今非古,不厚古薄今,立足历史传统,兼顾古典风韵与现代审美,催生华夏传统文化在娱乐消费时代的灿烂春天。

关键词:《秦时明月》;中国传统文化;大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兼有佛教、道教等文化形态。“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在当代,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中国的大众文化兴起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能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不追求精神的高度和社会的深度,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在物质追求丰富多样化与文化追求简单标准化的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挑战,戏说历史,恶搞传统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永葆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成为当下中国文化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系列动画《秦时明月》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秦时明月》是中国首部大型武侠3D动画系列剧,整个系列预计有7部正片,自2007年至今已有五部正片、五部特别篇、一部姐妹篇和一部动画大电影相继面世。《秦时明月》以其恢弘大气的故事、精致唯美的画风、个性鲜明的人物和雅俗相宜的整体风格吸引了大批来自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并陆续收获30余项海内外提名和奖项,被先后译成7国文字,发行至美国、法国、加拿大等37个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动漫强势进军中国市场,我国本土动画后继乏力,仅靠低龄动画苦苦支撑的生态环境下,《秦时明月》的异军突起,让国人看到了中国动画事业再续辉煌的希望,堪称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当下人心浮躁、娱乐泛化、文化沦为消费对象的时代里,一部以表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动画作品能斩获如此佳绩,除了先进的动画制作技术,更得益于其“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宏扬百世”的创作宗旨。以传统历史文化为内核,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进行艺术创造,不泥古,不流俗,使得《秦时明月》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具,可以面向海内外广阔的年龄层观众。

一、历史呈现:武侠奇幻,不取沉重

中华文明史,泱泱上下五千年,这漫长的历史岁月是艺术创作者得天獨厚的资源宝库。如何有效开掘这些资源?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换言之,历史题材的创作必须关照当下现实,关注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秦时明月》的创作是一个经典案例,故事背景取自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秦帝国到西楚霸王项羽攻陷咸阳那个英雄辈出、风云迭起的大时代,展现了六国残余反抗势力在面对秦帝国的追剿屠戮中逐渐走向融合,最终推翻暴秦统治的残酷历史过程。《秦时明月》用奇幻、武侠的方式来演绎这一段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历史,将一段波澜壮阔、血与火交织的历史风云隐身为热血少年荆天明的成长背景,见证少年一路上收获亲情、友情和爱情,有困惑也有了悟,直到把变强的信念化作堪当墨家领袖之实力的蜕变历程。这里看不到六国破亡时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的惨烈景象,只有楚国贵族流亡于山野林间,燕、韩公主一夕之间成长为江湖儿女。朝廷对叛逆分子的讨伐不再靠帝国铁骑的铁血践踏,表现为卫庄和盖聂鬼谷同门间纵与横的较量,公输家与墨家机关术的百年对抗,阴阳家与道家邪术同正道的斗法。比之同一时期的大型历史动画《三国演义》的史诗风格,《秦时明月》的表达方式既不失历史底蕴,又没有历史的沧桑与沉重感,多了一份灵动和现实人生的况味,其通俗性和娱乐性迎合了当下人娱乐至上、关注自我的审美观念,更容易流行。

二、文化展示:寓教于乐,不损古雅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秦时明月》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大环境,在这里诸子百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大量的古典文化得以赏心悦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片中设置的小圣贤庄是儒家文化的象征,也是展现各家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舞台,两场在小圣贤庄里上演的文武对决,就是对各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在公孙玲珑同儒家弟子辩合的场景中,“鸟儿是否快乐”的辩题化用了庄子与惠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千古名辩;“太阳自升起便开始落下”的结论与道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哲学思辨异曲同工;“白马非马”的论辩中可见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高度;“人失之,人得之”对“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矫正亦可见儒家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在辩合一节中,公孙玲珑从矫揉造作到咄咄逼人和儒家弟子从正襟危坐到最后汗湿重衣的反差中产生了逗笑的机制;天明以插科打诨的方式破解了“白马非马”的逻辑命题更是把这一场严肃的学术论辩演变成一场益智游戏。因而,这一章节虽然承载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却不显枯燥,不存在接受的困难,完全在愉悦的笑中彰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在以剑论道的场景中,小圣贤庄迎宾的三重大门和八佾之舞再现了儒家的礼乐文化;晓梦大师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出道家“无为”的逍遥境界;平局圣手颜路不争胜负则彰显了儒家“中庸”的追求;此外,“和光同尘”“上善若水”等道家思想精粹都以上乘武功心法的形式出现,惊艳之余,古韵风雅,哲思深厚。这一场景中以武技包裹哲思,又演绎出舞蹈之态,美轮美奂,引人入胜。《秦时明月》正是一场精心炮制的文化盛宴,化古为今,蕴雅于谐,举重若轻,赏心悦目。

三、人物设置:合理发挥,不失神髓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历史是什么?就是钉子,用来挂我的小说”,道出了对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以历史为基础,但不被历史所局限。历史之于影视创作,只是一个有年代感的道具,一件古典雅致的外衣,而人物角色的塑造必须加以艺术地发挥,因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古人无法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秦时明月》的定位是武侠动漫,其人物设定偏向于武侠风格,于是许多历史人物都被赋予了江湖属性。天下儒宗的小圣贤庄里藏龙卧虎,齐鲁三杰俊逸潇洒,身配名剑,武艺超群,荀子的武学修为更居其上。这样文武双全的人物俨然是“男神”的定位,符合当下受众的男性审美期待,但如此设置并非是一味迎合受众而扭曲历史的媚俗结果,它做到了历史依据和现代理念的平衡。从儒家六艺的内容来看,“射”属于武的范畴,那么儒门弟子修武习剑并非不可能,剑术高手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史书中的赵高是不离嬴政左右的宦官,为皇帝掌管车马和玉玺。在《秦时明月》中,赵高是秦国刺客团的首领,随身携带毒蜘蛛,率领六剑奴行使诛杀叛逆、保卫皇族的职责。赵高的人物设置打破了以往影视剧中皇帝身边低眉顺眼、擅事恭维的宦官的刻板印象,一变为独当一面的首领形象,确实令受众耳目一新,激发观看兴趣。而赵高勾结胡亥,陷害公子扶苏的历史情节也有所体现,其阴险、狠毒的特质也使他的新形象更有可信度。此外,季布也从军中猛将变为江湖侠客,一诺千金的事迹由一朵金牡丹来演绎。总体说来,《秦时明月》为了达到更好的娱乐效果,重塑了一些历史人物形象,但仅做了合理发挥,并未舍弃人物的神髓,这正是剧中角色的魅力所在,也是对鲁迅先生《故事新编》创作手法的承袭。

《秦时明月》是一部集文化性與娱乐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于一体的全年龄型系列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续的动画创作有两方面的借鉴意义:一、中国动画不能再走只为儿童创作的低龄化路线;二、取得传统与时尚、文化同娱乐的兼容平衡。摆脱低龄化创作容易实现,当下网路小说改编成动漫的潮流方兴未艾,《大圣归来》这样的动漫电影也强势抢占了成年人市场;但寻找传统文化与娱乐时尚的平衡路径却曲折难进,201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郑和1405——魔海寻踪》讲述了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以一个青花瓷笔洗连贯古今,点明了历史与现实中海盗猖獗的社会问题,同时借古喻今,向世界展示了睦邻友好、礼尚仁义的华夏文化。影片中加入了时下流行的穿越、冒险元素,采用了好莱坞式的叙事方式,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气息。然而这种寻求平衡的创作取向并未形成趋势,继《秦时明月》之后,杭州玄机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又一长篇武侠动画《画江湖》系列中,人物的语言、行为、服饰完全走向了迎合大众口味的低俗化设定,内容充斥着血腥杀戮。在这里,历史性弱化为影子,文化性消失了,受众在娱乐中得到的只有感官上的刺激和刺激后的空虚。由此看来,在大众文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传统题材的动画创作策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于淼.鲁迅《故事新编》与中国传统文化[D].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2]白露.大众文化介绍[G/OL].搜狗百科.2014.baike.sogou.com/v...

[3]黄新霞.从《秦时明月》看当代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进程[N].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4]贝奈戴托·克罗齐,傅任敢译.历史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00.

作者简介:刘洋(1990—),女,汉族,河南省卢氏县人,硕士,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