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贻贝脱腥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2017-09-21,

食品工业科技 2017年17期
关键词:脱腥贻贝腥味

,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紫贻贝脱腥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其腥味物质分析

刘建,娄永江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为改善紫贻贝的腥味,开发出适口的紫贻贝休闲食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浓度脱腥液处理的紫贻贝腥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腥味物质含量和TVB-N值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从而优化脱腥工艺条件。结果得出最优条件为:脱腥液A 3.5%,脱腥液B 2.5%,浸泡温度35 ℃,浸泡时间110 min。在该条件下对紫贻贝进行5次平行脱腥实验,定量分析脱腥前后其主要腥味物质,可得腥味物质含量为(1.06±0.08) mg/kg,TVB-N值为(7.02±0.50) mg/100 g。其次,对脱腥前后紫贻贝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脱腥后的紫贻贝醛类物质含量变化较大,由47.48%降低为10.27%,酮类物质稍有降低,从 11.86%降为6.91%,而酯类、醇类等物质含量都增大。本研究可为紫贻贝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紫贻贝,响应面法,脱腥,腥味物质,TVB-N

贻贝(Mytilisedulis)俗称“海红”、“淡菜”,主要繁殖在浅海的岩礁间,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被誉为“海中鸡蛋”[1],贻贝除作为食材外,在医疗药用上有治疗虚劳、阳痿、肾虚腰痛、贫血等功效[2]。

据统计,2015年我国贻贝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其中紫贻贝占绝大多数。市场上的紫贻贝以鲜销为主,销售范围狭窄,加工率低[3]。同时,新鲜和干制紫贻贝直接食用适口性差,腥味浓重,内地群众对其接受度较低。为扩大紫贻贝的销售区域提高其销售量,对其采用一定技术进行脱腥处理。

水产品的脱腥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以及掩蔽法等[4]。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脱腥效果不显著,在不破坏制品品质和口感的同时,使脱腥效果显著需要结合多种脱腥技术[5]。目前,水产品的脱腥大多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混合脱腥技术,使不同脱腥原理集于一体,从而发挥更好的脱腥效果[6]。刘洪亮等[7]采用茉莉花茶和姜汁对贻贝进行混合脱腥,脱腥效果显著。

本实验采用物理法和掩蔽法对紫贻贝进行混合脱腥,通过GC-MS检测脱腥前后紫贻贝的挥发性成分,对其腥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优化脱腥条件,从而达到一定深度脱除效果,为紫贻贝多味休闲食品的精深加工提供前提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鲜活紫贻贝 采自嵊泗枸杞岛周边海区,体长:85.91~93.18 mm,个重:31.81~38.83 g。茶黄素、茶多酚、茶红素 上海研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姜 购于宁波大学农贸市场;丙醛、戊醛、2,4-戊二烯醛、辛醛、壬醛、己醛标准品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色谱级乙醇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固相萃取头(75 μm CAR/PDMS)、手动固相微萃取进样器、10 mL EPA/VOA螺口进样瓶 美国Supelco公司;QP-20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CR-400色差仪 日本柯尼卡美能达控股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 原料预处理 取大小体重相近的鲜活紫贻贝,除去附着的海藻、砂石等杂质,蒸煮3~5 min后放入冰浴中迅速冷却至0~4 ℃,去壳及足丝,置-80 ℃超低温冰箱中备用。

1.2.2 脱腥液的配制 本实验选择红茶中的有效成分茶黄素、茶氨酸、茶红素及姜汁的混合脱腥液对紫贻贝进行脱腥。因为红茶中的有效物质能够消除甲基硫醇并与氨基酸结合,防止氨基酸的氧化降解产生腥味成分。生姜中含有姜酚、姜醇、姜酮类物质,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8-9]。由预实验结果可得出,两种因素在单独脱腥时,腥味脱除效果不好,且脱腥液味道残留,两者复配使用时,可有效脱除贻贝的腥味,同时可以为贻贝带来一定的清香。因此,按照下列方法配制一定浓度的脱腥液A和脱腥液B。

脱腥液A:在100 mL蒸馏水中分别加入1.5%茶黄素、2.0%茶氨酸、8.0%茶红素,再梯度稀释成2.0%、3.0%、4.0%、5.0%、6.0%的脱腥液A,沸水中熬煮10 min并保温,所得溶液即为脱腥A液。

脱腥液B:在100 mL蒸馏水中分别加入1.0、1.5、2.0、2.5、3.0 g生姜,打浆后所得的滤液即为浓度1.0%~3.0%的生姜脱腥液。

混合脱腥液:经过多次预实验,脱腥液A和脱腥液B比例为1∶1时对贻贝进行脱腥处理,处理后的紫贻贝由于两种脱腥液体积比适当,能够中和各自气味,因此贻贝中脱腥液残留气味小。所以采用不同浓度脱腥A液和不同浓度脱腥B液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混合液。

1.2.3 紫贻贝脱腥单因素实验 取适量的紫贻贝与脱腥液(3.0% A液、2.0% B液),在35 ℃下浸泡脱腥120 min,考察固液比(贻贝和脱腥液质量比,g∶g)为1∶1~1∶5下的脱腥效果;设固液比为1∶2,B液浓度2.0%,在35 ℃下浸泡脱腥120 min,考察2.0%~6.0%浓度对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设固液比为1∶2,A液3.0%,在35 ℃下浸泡脱腥120 min,考察1.0%~3.0%浓度对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在2.0% B液,3.0% A液,固液比1∶2,温度35 ℃下,考察90~210 min浸泡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浸泡时间120 min,B液2.0%,A液3.0%,固液比1∶2下,考察25~65 ℃浸泡温度对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每组实验重复5次。

1.2.4 响应面实验 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对主要因素采用Design Expert 8.05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因素与水平设置见表1。

表1 响应面分析因素水平实验设计Table 1 Experiment design of three factors and three levels of RSM

1.2.5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测定 按SC T 3032-2007水产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方法测定。

1.2.6 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定性检测 挥发性成分定性检测条件参照文献[10-11]和预实验结果进行调整,具体为:顶空固相微萃取:在15 mL萃取瓶中加入0.50 g待测样品,将75 μm 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插入萃取瓶中,在50 ℃下萃取50 min。拨出萃取头,迅速与GC-MS进样口连接,在210 ℃下解吸5 min,进行GC-MS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条件:气相色谱条件:VOCOL毛细管柱(60 m×0.32 mm,1.8 μm);进样口温度210 ℃;升温程序:柱初温35 ℃,保持3 min,以3 ℃/min上升到40 ℃,保持1 min,再以5 ℃/min上升到210 ℃,保持6 min;载气流(He)流速1.29 mL/min,不分流模式进样。

质谱条件:EI电离源,离子温度200 ℃;电子能量70 eV;扫描质量范围50~500 HZ。

数据处理:将挥发性物质经NIST和WLIEY谱库检索,并与其中的标准谱图进行对照、复合,通过人工谱图解析确认挥发性成分(匹配度>800)。

1.2.7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和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紫贻贝腥味物质定量检测的标准曲线

图1 不同因素对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Fig.1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contenet of aromatic注:不同字母表示数据间差异显著(p<0.05)。

精确称取丙醛、戊醛、辛醛、壬醛、己醛等标品,用适量的色谱级乙醇溶解,稀释成5个梯度后进行内标法定量分析。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的5种溶液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8,表明峰面积与内标物浓度高度线性相关,说明了该方法可靠、稳定,可用于挥发性物质的定量检测。

本实验紫贻贝腥味物质含量的计算,根据紫贻贝挥发性物质成分的检测和相关文献,确定紫贻贝腥味物质成分为丙醛、戊醛[12-14]、辛醛、壬醛[15-17]、己醛[18],通过标准曲线计算这几种物质之和,即为腥味物质的含量。

表2 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表Table 2 Regression equations and their coefficients

2.2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紫贻贝脱腥处理的固液比、浸泡时间、浸泡温度、脱腥液A、脱腥液B等单因素实验结果见图1。固液比在1∶1和1∶2时,腥味物质含量差异性显著,而随着固液比的增加,脱腥效果之间的差异不是很明显。结合生产实际和生产成本确定脱腥液与紫贻贝肉的添加比为液A浓度。随着浓度的增加紫贻贝的腥味逐渐减弱,当脱腥为3.0%时,紫贻贝的腥味弱并带有淡淡的茶香和紫贻贝的鲜味;A液浓度高于3.0%时,紫贻贝的脱腥效果与3.0%浓度相比差异不显著,且高浓度A液导致紫贻贝表面色泽加深而影响外观,因此选择3.0%的A液比较合适。姜汁对水产品腥味有一定的掩盖作用,但本身具有辛辣味,随着姜汁浓度的升高,腥味的掩盖作用也发生改变,姜汁浓度大于1.5%脱腥效果较好,但紫贻贝中出现辛辣味。此外,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对紫贻贝的去腥也有影响,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紫贻贝肉会出现异味,同时对贻贝肉品质也有反作用。综合评价确定A液浓度、B液浓度、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按表1进行响应面实验。

2.3响应面结果与分析

由于脱腥过程中脱腥液以及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可能对紫贻贝的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水产鱼贝类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易受微生物的分解产生腐败性物质[19]。因此响应面实验中除以腥味物质含量为响应值外,增加了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的响应值,实验安排及结果见表3。

表3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响应值Table 3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and response

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结果进行回归拟合和方差分析。对混合脱腥法的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得到腥味物质含量对A液浓度(A)、B液浓度(B)、浸泡时间(C)、浸泡温度(D),4个自变量的二次回归方程:

Y1=0.99933+0.010308A+0.00259167B+0.021275C-0.000475-0.0177AB+0.006125AC+0.00045AD+0.019075BC+0.01765BD+0.004275CD+0.031808A2+0.043258B2+0.036158C2+0.00158333D2

Y2=185.04867-16.30780A-25.16312B-0.67992C-4.30888D-1.88175AB+0.030656AC+0.18315AD-0.029818BC+0.4065BD+0.00389833CD+1.2704A2+5.85853B2+0.00190381C2+0.028507D2

表4 响应面回归模型差分析表Table 4 Anova for response surface quadratic model

图2 脱腥液A和B浓度对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Fig.2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A and B on the contenet of aromatic

注:“**”差异极显著,p<0.01。

对于紫贻贝腥味物质含量(Y1)模型,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因素的一次项、二次项及交互项对结果有显著影响(p<0.01),4个因素对紫贻贝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大小为浸泡时间(C)>脱腥液A(A)>脱腥液B(B)>浸泡温度(D),即处理时间对脱腥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脱腥液A。交互实验结果,见图2~图4。A中的茶氨酸、茶黄素、茶红素对紫贻贝中游离脂肪酸的抗氧化作用使腥味成分减少,同时姜汁对腥味具有掩盖作用,醛类物质溶解于姜汁中减弱了腥味,随着时间和温度的上升,部分挥发性物质挥发,这也可能是脱腥显著的原因之一。

图3 脱腥液 A浓度、浸泡时间对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Fig.3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A and time on the contenet of aromatic

图4 脱腥液B浓度、浸泡时间对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Fig.4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B and time on the contenet of aromatic

固定浸泡时间和温度,脱腥液A和脱腥液B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腥味物质影响的响应面见图2,响应面弧度明显表明两者交互作用显著。B液浓度不变,紫贻贝中腥味物质的含量随A液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脱腥液A浓度不变,紫贻贝腥味物质同样呈现下降的趋势。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单因素试验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脱腥液浓度上升使腥味物质含量有所减少,但浓度过高会引发异味的产生。固定脱腥液B浓度和温度,样品处理时间一定时,随着脱腥液A浓度的上升,腥味物质含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脱腥液A浓度不变,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腥味物质含量降低(图3),该趋势也与单因素试验结果一致。固定脱腥液A浓度和浸泡温度,改变浸泡时间和脱腥液B浓度,当B液浓度不变时,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腥味物质含量降低;浸泡时间不变时,B液浓度升高,腥味物质含量逐渐下降(图4)。

通过对紫贻贝脱腥过程中TVB-N含量(Y2)模型分析,从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结果可得,模型与实际实验的拟合度非常高,实验的误差性极小。因素的一次项A液浓度(A)、B液浓度(B)、浸泡温度(D)都非常显著,p均小于0.01,表明因素显著。4个因素对紫贻贝脱腥过程中TVB-N含量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浸泡温度(D)>B液浓度(B)>A液浓度(A)>浸泡时间(C)。而交互项中,各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对结果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见图5~图10。

表5 响应面回归模型差分析表Table 5 Anova for response surface quadratic model

在两两因素交互项中,固定其中任意两个因素,当第三个因素逐渐上升时,第四个因素随着第三个因素的上升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如图5,固定浸泡时间和温度,B液浓度一定时,A液浓度上升,紫贻贝中的TVB-N含量先降低后增加;A液浓度一定时,随着B液浓度的上升,TVB-N含量先下降再上升。两两交互项的变化趋势和单因素实验结果一致。

图5 脱腥液A和B浓度对脱腥过程中紫贻贝TVB-N含量的影响Fig.5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A and B on the TVB-N in the deodorization process

图6 脱腥液A浓度、浸泡时间对脱腥过程中紫贻贝TVB-N含量的影响Fig.6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A and Time on the TVB-N in the deodorization process

图7 脱腥液A浓度、浸泡温度对脱腥过程中紫贻贝TVB-N含量的影响Fig.7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A and temperature on the TVB-N in the deodorization process

图8 脱腥液B浓度、浸泡时间对脱腥过程中紫贻贝TVB-N含量的影响Fig.8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B and time on the TVB-N in the deodorization process

图9 脱腥液B浓度、浸泡温度对脱腥过程中紫贻贝TVB-N含量的影响Fig.9 The influence of deodorized liquid of B and Temperature on the TVB-N in the deodorization process

图10 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对脱腥过程中紫贻贝TVB-N含量的影响Fig.10 The influence of tim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TVB-N in the deodorization process

通过响应面软件分析、计算腥味物质含量模型,得出最佳模型条件为A液浓度3.44%,B液浓度2.37%,浸泡时间109.73 min,浸泡温度35.00 ℃,此时紫贻贝腥味物质含量的预测值为1.01 mg/kg。而TVB-N响应面模型中最优工艺条件为:A液浓度0.83%,B液浓度0.24%,浸泡时间102.85 min,浸泡温度为63.87 ℃,该条件下TVB-N的预测值为0.72 mg/100 g。从TVB-N响应面实验结果中可得出,不同脱腥条件下TVB-N值不同,最大为9.99 mg/100 g,但该TVB-N值符合国家标准中一级品标准(≤15.00 mg/100 g),即脱腥过程中贻贝品质与新鲜贻贝品质相差不大。因此以腥味物质含量为响应值,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A液浓度3.5%,B液浓度2.5%,浸泡时间110 min,温度35 ℃。该条件下腥味物质含量理论值为1.03 mg/kg,TVB-N含量理论值为8.02 mg/100 g。以此条件对紫贻贝进行脱腥验证实验,重复5次,所得腥味物质含量值为(1.06±0.08) mg/kg,TVB-N值为(7.02±0.50) mg/100 g,相对误差小,表明实验设计和数学模型具有可靠性。

2.4脱腥前后紫贻贝中的挥发性成分

采用最优脱腥条件:A液浓度3.5%、B液浓度2.5%,浸泡温度35 ℃、浸泡时间110 min,对紫贻贝进行脱腥处理,脱腥后按规定方法检测紫贻贝肉的挥发性成分,比较脱腥前后紫贻贝的挥发性成分变化。贻贝中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酯类、醇类、烷烃类及苯类。脱腥前紫贻贝的腥味浓重,挥发性物质以醛类为主,其中丙醛和戊醛含量较高,分别为12.87%、20.83%;脱腥后贻贝腥味明显减弱,同时醛类物质总含量由47.48%降低为10.27%(见图11),丙醛未检出,戊醛降为7.46%(见表6),表明紫贻贝腥味成分与丙醛、戊醛关联密切。脱腥后,紫贻贝中的酯类、醇类、烷烃类、苯类物质总含量几乎都上升。

图11 紫贻贝脱腥前后挥发性化合物种类Fig.11 The kinds of volatile compound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juvenation of purple mussel

通常,醛类的阈值比其他化合物低[20],含量低时带有清香、坚果香,大于阈值时则呈现出刺激性气味或腥味[21]。C4~C7的醛类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氧化降解[22],本实验中检测到的丙醛、戊醛、辛醛、壬醛等醛类物质已被认为是水产鱼、蟹中的主要腥味成分[23]。丙醛、戊醛在脱腥前的贻贝中含量较高,脱腥后随着腥味的减弱其含量也明显降低,充分体现该类物质对紫贻贝的腥味贡献很大;2,4-戊二烯醛浓度低时带有肉汤味,超过阈值时呈异味,经脱腥处理后在紫贻贝中未检出;苯甲醛在蟹肉和虾肉中广泛存在[24-25],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坚果香的令人愉快的气味;辛醛、壬醛已被证实是油酸氧化的产物[26],含量低时主要呈现花香和水果香,含量高时呈现刺激性气味,它们被公认为是许多鱼的腥味物质[15-17]。

脱腥后的贻贝中,酮类物质含量稍有减少。酮类物质是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羟过氧化物而产生的。丙酮、2,3-丁二酮等饱和酮由于阈值较高,在嗅觉上不会造成极大影响。甲基庚烯酮,6-甲基-5-庚烯-2-酮等不饱和酮与醛类有加和作用,对腥味物质起增强作用[25]。酯类、醇类、烷烃类在脱腥后总含量上升,而这几类物质的气味以水果、花香为主,对紫贻贝腥味贡献不大。综上所述,采用红茶-姜汁液对紫贻贝进行混合脱腥具有可行性,同时在紫贻贝挥发性成分检测中对几种主要腥味物质(丙醛、戊醛、辛醛、壬醛)进行定量分析醛类物质,从而优选出最佳脱腥工艺条件具有可行性。

表6 脱腥前后紫贻贝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Table 6 Relative content`s changes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of Mytilus edulis before and after Deodorized(%)

注:“-”表示未检出。

3 讨论

混合脱腥在水产工业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在不破坏制品品质和口感的同时脱除产品的腥味早已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对紫贻贝的食用以鲜食为主,有些做成干制品或罐头,这些制品由于紫贻贝的鲜腥味造成销售区域的局限性,采用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和姜汁进行混合脱腥是一种比较传统且可保存原料口感和品质的脱腥方法。脱腥后紫贻贝的腥味明显减弱,同时对应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酮类物质分别由47.48%、11.86%降为10.27%、6.91%,而酯类和醇类等含量增加。脱腥前,醛类物质占挥发性成分的47.48%,对紫贻贝的风味影响大,已有研究证实醛类是贡献腥味的主要成分[27]。因此对响应面实验中的紫贻贝用GC-MS对丙醛、戊醛、辛醛、壬醛等几种腥味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可靠性。

茶多酚、茶黄素和茶红素是红茶的有效成分,具有清香味,有消臭作用,萜烯类化合物有吸附异味的功能,此外,茶黄素类化合物可以消除甲基硫醇化合物同时它还可以与氨基酸结合,具有钝化酶类和杀菌的功能[28],对游离脂肪酸的氧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茶多酚等脱腥的主要原因;姜汁的主要呈味物质姜辣素,其主要成分包括姜酚、姜酮还有姜烯酮,这些成分对腥味起掩盖作用,与姜汁脱腥有很大关系[29-30]。杨华等[31]比较了红茶与食盐混合液和酵母溶液两种脱腥液对养殖大黄鱼的脱腥,得出混合液脱腥效果较好;徐永霞等[32]直接采用茶多酚溶液对带鱼进行浸泡脱腥处理,此方法得到的带鱼脱腥很弱,几乎脱除。以上研究的目的与本研究一致,同时得出的脱腥效果比较显著。当姜汁浓度、浸泡时间、浸泡温度一定时,随着A液浓度的增加,腥味物质含量下降,A液浓度高时会与紫贻贝中的某些成分作用产生异味导致脱腥效果不佳;混合液浓度不变时,腥味物质含量随着浸泡时间和温度的增加也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可能是随着时间或者温度的上升A液和姜汁中的活性成分逐渐氧化失效。不同脱腥液对紫贻贝品质和风味影响不同,综合GC-MS和感官评定结果得出此脱腥法对紫贻贝的风味有所改善,而品质的提升需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GC-MS鉴定了紫贻贝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通过对比确定了主要腥味成分为醛类物质,对醛类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以其含量和TVB-N值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对A液浓度、B液浓度、浸泡时间、浸泡温度进行优化实验,结果得出:A液浓度为3.5%,B液浓度为2.5%,浸泡温度为35 ℃、浸泡时间为110 min时脱腥效果最显著,本混合脱腥工艺可为企业生产紫贻贝休闲食品提供参考。

[1]赵巧玲.紫贻贝多糖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

[2]李江滨,黄迪南.贻贝的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4,23(11):43-44.

[3]刘洪亮.贻贝即食食品温和加工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4]许秀娟,钟红茂,蒋仙玮.水产制品除腥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2):32-35.

[5]刘慧.牡蛎蛋白饮料脱腥技术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1.

[6]段振华,汪菊兰,王志国.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脱腥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5,(5):48-49.

[7]刘洪亮,陈丽娇,肖欣欣,等.即食贻贝脱腥及调味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277-281.

[8]赵文竹,张瑞雪,于志鹏,等.生姜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1):383-389.

[9]Kikuzaki H,Nakatani N.Antioxidant effects of some ginger constituent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93,58(6):1407-1410.

[10]孙静,黄健,侯云丹,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成分[J].食品科学,2011,32(22):230-233.

[11]顾赛麒,王锡昌,陶宁萍,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及电子鼻技术检测中华绒螯蟹不同可食部位中的香气成分[J].食品科学,2013,34(18):239-244.

[12]张亮.紫贻贝风味即食产品的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13]刘慧.牡蛎蛋白饮料脱腥技术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1.

[14]Zhou Yiqi,Wang Zijian.Extraction and an alysis on fishy odor-causing compounds in the different part of carp[J].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06,34(11):165-167.

[15]王怡娟,娄永江,陈梨柯.养殖美国红鱼鱼肉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9,28(6):303-307.

[16]赵庆喜,薛长湖,徐杰,等.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器联用分析鳙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J].色谱,2007,25(2):267-271.

[17]曾绍东,吴建中,欧仕益,等.罗非鱼酶解液中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0,31(18):342-346.

[18]Selli S,Prost C,Serot T.Odour-active and off-odour components in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mykiss)extracts obtained by microwave assisted distillation-solvent extraction[J]. Food Chemistry,2009,114(1):317-322.

[19]张金彪,杨筱珍,范朋,等.两种常见海水鱼高温贮存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和生物胺含量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2):285-298.

[20]黄健,王霞,侯云丹,等.加热温度对牡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26(2):0311-0316.

[21]解万翠,杨锡洪,章超桦,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北极虾虾头的挥发性成分[J].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11,39(12):1852-1857.

[22]章超桦,平野敏行,铃木健,等.鲫的挥发性成分[J].水产学报,2000,24(4):354-358.

[23]顾赛麒,王锡昌,陶宁萍,等.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中活性香气物质的研究[J].核农学报,2013,27(7):0975-0987.

[24]孟绍凤.虾风味的分析和虾风味基料的制备[D].无锡:江南大学,2006.

[25]杨倩倩,邱杨,余以刚,等.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J].食品科学,2012,33(14):206-210.

[26]Drumm T D,Spanier A M.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lipid autoxidation and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 cooked beef during storage[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1991,39(2):336-343.

[27]杨华,娄永江,杨震峰.GC-MS法分析养殖大黄鱼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08,8(3):147-151.

[28]黄克,崔春,赵谋明,等.天然抗氧化剂的增效作用及其对花生油抗氧化效果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2,9(21):1139-1141.

[29]卢春霞.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工艺优化及其风味成分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30]姚磊,胡盛本,范亚苇,等.生姜对草鱼腥味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2016,40(2):177-181,187.

[31]杨华,刘斌斌,娄永江.养殖大黄鱼脱腥技术研究[J].食品科技,2012,6(54):154-157.

[32]徐永霞,姜程程,刘滢,等.带鱼脱腥工艺及脱腥前后的理化性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12(15):68-72.

Optimizationoftechnologicaldeodorantconditionsandanalysisofodorantcomponentsinpurplemussel

LIUJian,LOUYong-jiang

(College of Oceanograpj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mell ofpurplemusseland develop delicious mussel snack foods,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techniques were used for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dorant components,which were process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deodorant solution. To optimize process conditions of deodorization,the content of odorant components and TVB-N value were used to perform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conditions were the deodorant solution A of 3.5%,deodorant solution B of 2.5%,soaking temperature of 35 ℃ and soaking time of 110 min. Five deodorization paralle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thepurplemusselsin the same conditions,and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showed the content of odorant components was(1.06±0.08)mg/kg,and TVB-N value was(7.02±0.50)mg/100 g. Secondly,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of thepurplemusselbefore and after the rejuven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aldehydes decreased from 47.48% to 10.27%,and the ketones decreased slightly from 11.86% to 6.91%,while the contents of esters,alcohols and other substances were all increased.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ep processing ofpurplemussel.

purplemussel;response surface method;deodorant;odorant;TVB-N

2016-12-29

刘建(1990-),女,硕士,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E-mail:407159800@qq.com。

*通讯作者:娄永江(1963-),男,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E-mail:louyongjiang@nbu.edu.cn。

浙江省贻贝产业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521500100)。

TS201.1

:B

:1002-0306(2017)17-0193-09

10.13386/j.issn1002-0306.2017.17.037

猜你喜欢

脱腥贻贝腥味
辨别“土”“洋”鸡蛋 不能靠腥腻味
贻贝、海虹、青口、淡菜……到底有何区别
响应面优化美国大口胭脂鱼脱腥条件
噪音太吵,贻贝受不了
下河腔
到底哪种蛋更腥?土鸡蛋?洋鸡蛋?
爸爸的味道
响应面优化虾酱脱腥方法的研究
全球贻贝产量减少导致贸易受挫
基于Ⅲumina平台的厚壳贻贝外套膜转录组从头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