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2017-09-2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硬膜引流术血肿

田 薇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田 薇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2个月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能够快速减少血肿量,提高治疗效果。

血府逐瘀胶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外伤后3周出现的颅内出血 症状,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多见于老年人,这是由于老年人多数有生理性脑萎缩,血管脆性增加,加上凝血机制障碍,轻微外伤即可使桥静脉破裂出血,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压迫脑组织,进而导致相应功能减退或丧失[1]。一旦确诊后均需采用钻孔引流术进行引流,但因老年人脑组织的特殊性,若血肿清除干净后,部分患者脑复张不良,没有使用促进血肿吸收药物,极易出现脑复张迟缓、血肿复发等现象,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2]。本研究就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 92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神经外科学》中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标准[3],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近半年有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精神障碍、心肺及肝肾功能异常。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61~83岁,平均(69.8±2.1)岁;血肿部位:左侧23例,右侧18例,双侧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 17例,年龄 62~81岁,平均(68.9±2.3)岁;血肿部位:左侧24例,右侧19例,双侧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露骨钻孔外引流术。在实施钻孔引流术时应依据CT检查结果,在血肿最厚偏后部位进行钻孔,双侧患者则需两侧各钻一孔,调整患者体位,使血肿部位位于最高处,常规消毒铺巾后,进行局部麻醉,切开硬脑膜,牵拉头皮,采用0.8 cm颅钻,放出黑褐色血肿,采用温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肿腔,术后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依据 CT复查结果及引流情况判断颅内情况。术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下述处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止血、补液、预防感染及营养脑神经药物等对症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胶囊(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50316)治疗,6粒/次,2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吸收情况及临床疗效。术后第3天、1个月、2个月复查患者CT,估计残余积液、积血量,公式采用田氏公式,即容积ml= π/6×积液、积血最大层面长cm×宽cm×CT显示层数。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血肿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Ⅳ级,受压脑组织未完全膨起,血肿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肌力无显著变化,受压脑组织未膨起,需再次进行钻颅冲洗引流术[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2个月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比较(ml,±s)

表1 两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比较(ml,±s)

?

2.2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这是由于大部分老年人存在脑萎缩现象,使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桥静脉拉长充盈,增加了血管受损伤的发生率;脑容积变小,增加了脑在颅腔内的移动度,一旦头部受到外力作用,脑可能在颅腔内进行同一方面的运动,但脑与颅骨的运动速度相对不等,极易损伤静脉,发生出血状况;另外,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此类型的血肿约占全部颅内血肿的1/10[5]。血肿及其分解产物刺激可产生血肿包膜,外层类似炎性肉芽组织,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但该种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在某些因子刺激下极易破裂出血,导致硬膜下血肿不断扩大;还有学者认为,硬膜下积液可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该种理论是由于外伤挤压造成脑脊液从蛛网膜进入硬膜下腔,导致硬脑膜积液周围形成包膜,包膜外膜的新生血管反复出血,逐渐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6]。虽然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学说有多种,但均难以解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全部现象,表明慢性硬膜下血肿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针对该种血肿最佳的治疗方式仍以手术为主,其中钻孔引流术可作为治疗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其能够有效清除血肿,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气、积液。这可能是由于术前血肿较大,冲洗时血肿腔压力波动较大,极易将血肿内膜及蛛网膜撕破,脑脊液漏至残腔,形成积液;且患者为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出血后脑组织受压,脑搏动差,术后难以短期恢复,导致原积血部位极易被积液、积气替代,吸收较慢,极易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导致部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从发病机制上说,西医多数专家较为支持的是“纤溶亢进”,该理论认为血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导致该区域纤溶功能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的机制为纤溶酶原激活物增高,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抑制凝血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还能够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包膜中毛细血管缓慢出血,使血肿逐渐增大。

在中医学中,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头痛”“眩晕”范畴,其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与五脏六腑之精气密切相关,一旦发生头部外伤,会损伤脑髓,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能导致瘀血不易清除,引发肝风内动、痰湿内生、耗气伤津,进一步使脑络失和、气血失调,进而诱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故而有学者指出,采用中医方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需以气血论治的方式进行干预[7]。血府逐瘀胶囊是一种中成药,来源于血府逐瘀汤,主要是炒桃仁、红花、赤芍、川穹、炒枳壳、柴胡、桔梗、当归、地黄、牛膝及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效。在本方中桃仁、红花为君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赤芍、川穹、当归、地黄、牛膝为臣药,活血化瘀、宣痹止痛,辅助君药的药效;枳壳、柴胡、桔梗为佐药,其中枳壳有升降气机、开胸行气之功效,使气行则血行,柴胡有疏肝解郁、升达清阳的效果,桔梗具有开宣肺气、载药上行之效;甘草为使药,具有调合诸药之功效;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共行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血府逐瘀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血液凝固性,改变血液流变学,扩张微血管,加速血液流动,增加毛细血管开放,增加组织灌流;同时还能够降低脂质及肝脏脂质沉积,减少炎性渗出,清除自由基和减轻脑水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显著[8]。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 1个月及术后 2个月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血府逐瘀胶囊能够促进血肿吸收;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血府逐瘀汤能够提高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血肿再复发。这与血府逐瘀胶囊的辅助作用是分不开的,有实验研究证明,经消化道给药后,可明显扩张有微循环障碍大鼠的微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9]。同时其还能够增加大鼠肝、脑、后肢肌肉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渗出物吸收,具有抑菌、抗炎作用。体内实验显示,血府逐瘀胶囊还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增加组织血液灌流,改善血肿外膜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避免血肿复发[10]。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胶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能够促进血肿吸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避免血肿复发,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寇欣.改良与传统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5):465-466.

[2]罗晟,何永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比研究及文献复习[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1):25-28.

[3]赵继宗,周定标.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徐义昌,许兴,张勇,等.单钻孔、不冲洗及闭式引流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6):76-77.

[5]Wolfe AR,Faroqui RM,Visvikis GA,et al.Spinal subarachnoid and subdural hematoma presenting as a Brown-Séquard-like myelopathy following minor trauma in a patient on dabigatran etexilate[J].Radiol Case Rep,2017,12(2):257-260.

[6]项欣欣.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16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7):17.

[7]王孝芳,郑云仙,宋光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少量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5):669-670.

[8]陈晓敏,马莉,曹树军,等.血府逐瘀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4,20(2):331-333.

[9]田亚汀,李建锋,张国徽.缺血预处理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4):67-69.

[10]杨仲红,任峻青,陈勇.血府逐瘀胶囊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病理学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59-62.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9.02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部,辽宁大连 116600

猜你喜欢

硬膜引流术血肿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软通道引流术疗效观察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腰-硬膜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