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017-09-20冯瑞洁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如何把教育信息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语文课堂效能,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深思并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融合存在的问题、教育观念转变和课堂融合的魅力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教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习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说:“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见,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那么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语文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全面深度融合,下面我试图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 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或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在教学效果,不是为了手段而手段。实际上,部分教师在认识和操作上存在误区。
(一) 神秘化
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总是惧怕多媒体,把信息技术神秘化(欠发达地区教师囿于学校电脑、网络的落后,甚至没有相应的设备而极少接触,目前,信息化建设随着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而飞跃发展),以年纪大为由,自甘落后于时代发展,思想观念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认为学生考试能拿到高分数就好。
(二) 表面化
部分教师为融合而融合,把融合看作任务,而不是从融合的根本目标出发,只图课堂上的华丽,做表面功夫,没能从采用信息技术是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实际意义上考虑。学生课堂学习热热闹闹,感觉非常活跃,但只停留在了直观学习水平上,唯独缺少了深入的思考,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和培养,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 形式化
也有教师把融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为了显示自己不落后,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视频或使用了课件,就认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就是在进行融合。只是超大量地提供资源给学生,而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去看资料,去思考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信息技术的展示成了全部,一节课下来,闻不到半点语文的味道。
二、 转变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但语文学科,自有本身的特点,不能太过依赖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的想象,需要学生的自主思维,需要老师的讲解、点拨。只有将两者和谐地调整到一个平衡状态,才能发挥教师与多媒体最大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一)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和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价值,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过程,由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借助信息技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学为主,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老师变成教育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重点做好相关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提供知识。
(二) 提高驾驭信息技术服务语文教学的能力
古人强调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理论日新月异,学习尤为重要。满足于现状,不学习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对老师来说,尤其如此。老师只有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让熟练的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上好语文课服务。从教学手段与策略上来说,我们追求的不是技术的奢华和时髦,而是教学效果。要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多少、如何采用信息技术等等,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相互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 切实把握语文学科特点
可汗的翻转课堂,不在于他对多媒体运用得有多娴熟,微课录制得有多好看,恰恰相反,他借助最简单的录制,突出每一节微课的重难点,这份底气来自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学科的科学把控。诚然,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点和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提升。
三、 展现深度融合的魅力
迈向教育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要求,语文课也应如此。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环境,于语言文字之外,展现灵动逼真的画面,声色光影的综合影像,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文字与视频中,在直观的画面与抽象的想象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兴趣。
(一)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得轻松,并孜孜以求。多媒体营造的课堂氛围,就能轻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一位老师以“雨”为题,讲授诗歌创作,他利用课件展现了雨中人、动物、植物的生动景象,伴随轻快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极快地进入到雨中之诗的情景,创作出来的诗歌充满了童言童真童趣。
(二) 形象展现文本的画面
一位老师上七年级课文《斑羚飞渡》时,制作了动画片,展现了一老一少斑羚飞渡六米宽的山涧的壮举,让学生在观看中充分感受到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震撼的画面让接下来的讨论和谈感受,有了强烈的情感铺垫,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点燃。
(三) 无声地破解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对课文重难点教学颇为头痛,通常是反复讲解,老师讲得乏力,学生听得乏味。利用信息化手段,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于无声中破解学习难关。比如一位老师教小学六年级课文《老人与海鸥》,在学生默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的那些故事,适时借助多媒体播放“老人爱海鸥”“海鸥送老人”的两个画面,加上情感朗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再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揣摩出作者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情感写出来的。对学生进行了感悟、写作、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重难点在不知不觉被解决。
(四) 及时了解学情利于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掌握的知识也不一样。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制于师生交流方式的单一,老师的因人指导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都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有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融合,便尽可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如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学生信息档案袋,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便于个别指导。又如利用翻转课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观看微课,尽可能地为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创设有利条件。
合理、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让多媒体与语文课堂完美融合,老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引导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且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趣味,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培養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万智慧.浅谈多媒体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
[3]徐杰.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探讨[J].课外语文,2014.
作者简介:
冯瑞洁,广东省阳江市,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教学仪器设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