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7-09-20丁锋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农村小学生;语文教师;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比如:教科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生产劳动、博物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新课程强调学校要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我们每一周都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抢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赛、联欢会、辩论赛、讨论会等。因为指导课形式活泼,又有激励措施,学生的阅读热情分外高涨。还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2)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只局限在课堂资源,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学校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3)在收集中拓宽学生认知渠道。城里的孩子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报刊等,而农村的孩子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识知渠道。学生可通过收集化肥袋,认识“氮、磷、钾”“碳酸氢铵”“尿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学生还可以通过收集种子袋认识“油菜”“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和注意事项。学生的识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自然也就拓寬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升。
(4)在民俗中感悟淳厚亲情乡情。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活动中,“婚丧嫁娶”、 “端午裹粽子”、“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腊八节吃腊八粥”、“春节包压岁钱”……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无一不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无一不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友情。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农历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用地菜子、红枣、荔枝,再配两三片生姜煮出来的鸡蛋,也包涵了一份浓浓的亲情,母亲在村口吆喝孩子回家吃鸡蛋的情景,都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一篇篇佳作如《又到端午节》、《有趣的“鬼节”》、《腊八粥》、《我的压岁钱,我做主》等充分展示了同学们课外学习的成果,也溢满了家庭中浓浓的亲情、邻里间淳朴的乡情。
三、积极开拓社会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从《计划生育公开栏》认识了许多人的名字;从对联中不仅学到了对仗的修辞,而且积累了许多成语,“吉祥如意”“万象更新”……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现在学生喜欢玩电脑,我就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例如利用“新闻小调查”、“汉字的演变”等形式让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利用电脑制作“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等各种主题的手抄报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还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作为农村小学,他们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
丁锋(1972.1~),男,汉族,毕业院校:甘肃省定西教育学院,工作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苏家湾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注:该论文为甘肃省教科所“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7]GHB02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