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战场”
2017-09-20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基层“战场”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基层医院存在需求,社会资本忙于“找对象”。独立医学影像或许可从基层医疗市场突围,杀出一条生路。
一年半前的一天,江西省上高县中医院的影像科主任晏欣珺向院领导提出申请:买个64排CT,替换掉之前那台时不时“罢工”的老机器。
几乎同一天,一脉阳光医学影像集团(以下简称“一脉阳光”)创始人、董事长王世和正驱车奔赴江西省另一家县级医院,希望与对方“探讨”合作建设影像中心的可能性。
基层医院存在需求,社会资本忙于“找对象”。这种合作的达成,首先得益于政策——2016年以来,分级诊疗大提速,政策密集落地,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创建迎来大的机遇。
基层有痛点
晏欣珺在2016年初提交那份报告实在是“迫不得已”。
已持续几个月,那台老的双排CT动不动就处于半瘫痪状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大批患者滞留,继续安排检查都已成为一种奢望。不换设备,就留不住前来检查的患者,守不住这一“流量”,医院效益的目标就更难实现。
针对影像科提交上来的申请报告,院领导开会讨论的结果一致:最多可以换成16排CT,因为品牌64排CT市价高达1000余万元,16排的也要500多万元,医院最大的可能也只是选择后者。
此外,县里相关主管部门的反馈意见是:按惯例和上高县医疗资源布局决定,此前县里体量更大的另一家医院已配有“64排”,上高县中医院再配同等设备是资源浪费。
申请虽然陷入停滞中,晏欣珺却仍不甘心。
在她看来,无论基于政策指向,还是出于竞争需求,做以前做不了的头颈CTA、冠脉CTA等检查,上64排CT这个“酷炫”的设备都是必然选择。“现在看,一条街拥有4车道已然足够,但长远来看,需要拆掉街边房子改8车道时我们如何应对?”她向领导打比方。
机缘巧合,一个月后,一脉阳光的运营人员恰好前来“谈合作”,意向中的“免费提供设备”“对接全国影像专家”“辅助进行学科建设”等让晏欣珺等人眼前一亮。
设备不用花钱买了,有了这个最好的理由,上高县中医院的第二份申请又提交到了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案头——借力社会资本,提高医院影像诊疗水平。
但困难又来了,因为“没有先例可循”,县领导仍然犯难。
“梦想总是要有的。如果买了16排,没几年就被淘汰,卖又卖不掉,买又不敢买,那更是资源浪费。”在做了这一陈述后,上高县中医院加上的一个理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是国家领导人三年前说过的话,打动了县领导。”晏欣珺引用的这句话,出于2014年初,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2016年2月,上高县中医院与一脉阳光的合作达成。双方的合作模式,基本代表一脉阳光在基层的主要运作模式:一脉阳光对基层医院进行综合评估,双方确定购买影像检查诊断服务的价格后,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创建“医学影像中心”;合作开始后,一脉阳光的影像设备进入医院,派驻的运营人员展开设备学习、科室管理、云平台对接、联系资深专家实地指导等系列学科建设服务。
现在回想起来,晏欣珺认为医院当时的做法几乎“踩线”。但几个月后的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这种担忧一扫而空。
双方的合作,也扫除了晏欣珺的另一个担忧:“每次提交报告前,也都想过即使买了好设备,医务人员的水平也未必跟得上,届时必须借助外力。”
基层医院影像科发展的痛点不止设备,更在于“人”。2016年之前,上高县中医院影像科招人一直很困难。晏欣珺告诉记者,“那几年,来个中专生都恨不能马上签下来。”
情况类似,近日,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某医院影像科的一位张姓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来医院的患者在拍完片子后几乎都会再跑到北京找专家看,或者找关系,将片子传过去让大专家看。“我一个很有经验的同事受不了这些刺激,辞职了。”
设备老旧、诊疗水平低、人才短缺、患者流失严重,成为制约基层医院影像科发展的几大痛点。所幸,更多选择已然出现。
合作有方式
“可以想象一下:上高县有一个肯德基门店,安贞医院也有一个,两地用同样的方法腌制一块鸡肉,同样油温炸出来,按道理来讲,两地顾客吃到的是一样的东西,味道相同。”晏欣珺如此比喻与一脉阳光合作后的效果。她同时介绍,借助一脉阳光的“一脉云”,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三甲医院的大专家可以在2小时到24小时内做出回应。
有专家分析,一脉阳光这种独立影像中心模式,在基层医院有着较为广泛的合作空间。
“虽然医改在深入,但老百姓抱怨仍然很多,基层百姓渴望享受公平、均等、可及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所以我们认为机会来了。”一脉阳光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宁可介绍,2014年,一脉阳光集团成立后,创始团队每天都在开会,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医改的下一步方向是什么?希望社会资本做什么?二是政策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这一大势之下,独立医学影像机构可以做什么?
一脉阳光医学影像集团布局旗下“影像中心”设备掠影。
将目标定于“市-县-乡”基层医院,既是一脉阳光根据自身体量衡量出的结果,也是出于对医改大势的判断。“客户是谁?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王世和、宁可等人最终的结论相同:首要客户是临床医生和医院。因为服务于医疗机构,无论设备检查还是诊断报告,对接的必然是以上两者;而患者,则为影像检查服务的用户体验者。
坚定走基层影像市场的还有更多社会资本。
近两年,西安翼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展科技”)先后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等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建立了多个区域影像中心。
藏南和藏东地区,绝大部分是高山和峡谷,地广人稀,基层医生,尤其是影像科医生匮乏。其带来两个结果与上高县中医院相同:基层医院仅有的部分影像设备或老化或闲置,患者纷纷外流。为此,翼展科技将与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合作模式确定为“1+1+10”,即一个数据私有云,一个区域影像中心,10家县级医院。基层医院通过“翼展盒子”连接外网,拍片上传到翼展云影诊断平台,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影像医生进行诊断,线上远程专家进行质控指导,进而辐射昌都地区的数十家基层医疗机构。
“留住患者是重要考量。”翼展科技CMO高云龙如此解释与乌兰察布市医疗机构的合作。“该市是通往北京、蒙东、蒙西三方的枢纽,在此建立区域影像中心,借力翼展的平台,可赋予基层高水平的诊断结果。”
此前,翼展科技在业界以科研能力和“质控标准”引领著称,而今,该集团意图将线上影像平台推至线下。“你也可以理解为翼展科技现在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是将原有形式进行转换,变为实体运作。”高云龙解释,翼展科技多年来积累了大型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合作口碑和“平台”上的12万注册医生会员。加之此前与各科研机构、大型公立医院合作开发的“超高”质控标准,可促进基层合作对象的学科建设,亦能大力推动目前国内影像50%~60%正确诊断率的进一步提升。
7月22日下午,影像医生快速问答平台“医看”的创始人张鹏来到杭州高铁站,迎接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影像科的负责人,双方就合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
“医看”未走“老东家”杭州联众为公立医院信息化服务的路径,因为在张鹏看来,连锁化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才是“医看”的未来。在他的设想中,“医看”在未来将打造社会资本经营,类似酒店业的“7天”或“汉庭”模式的区域影像专科医联体。在此模式下,“医看”将平台下分散的影像科医生以区域为单位聚拢,以区县“龙头”医院为首,辐射下辖乡镇卫生院,同时,提供市级以上医院专家参与的远程会诊等服务。“这是真正为基层影像医疗助力的方向。”
据了解,类似“医看”等“轻诊断”模式,有在未来落地实体第三方影像中心意愿的中小资本不在少数。
信心已燃起
不可避免,伴随基层医院的“欢欣鼓舞”,一些合作基层的独立影像中心也“收获”了一些质疑。例如一脉阳光,被质疑为走设备投放的老路。
对此,宁可解释,按国家要求,一脉阳光目前已有的20余家独立影像中心均具有独立法人资质:先拿工商执照,后要设置审批,建成后获执业许可,最后再对接有需求的基层医院。“做不到这些,影像中心是不敢营业的。”
与一脉阳光合作之初,上高医学影像中心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学习设备使用。
而针对一些设于医院内部,尤其是影像科所在区域的独立影像中心有“院中院”嫌疑这一说法,宁可认为,在这一概念上,政府在十几年间的文件和会议中,均未明确提出制止或鼓励“说辞”。“法无禁止即可为。”宁可与晏欣珺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
经过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布局或“观望”后,包括万里云、平安租赁、明峰医疗等在内,诸多资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入到了基层影像产业。
“眼看它高楼起,眼看着楼塌了”——一脉阳光曾在某省会城市布局独立影像中心,但建了一半的楼被“拆迁”,损失数百万元。宁可坦承,由于“环评”等原因,“目前来看,在超大型城市,影像中心的短期效应难现。”
“其实大家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延展地方医疗机构影像科人员的服务能力,这是最大的共识。”万里云CEO黄家祥告诉《中国医院院长》,2017年,万里云将实现立足基层的十余家独立影像中心的创建。“社会资本一直在努力,配套政策也要及时跟进。”
自今年年初开始,宁可渐渐发现一个颇觉欣慰,甚至有趣的现象:相较一年前,在与各级地方公立医院“交流”过程中,对方态度都已缓和很多。
7月下旬,一脉阳光在沈阳的“旗舰店”获得设置审批;8月中旬,该旗舰店与辽宁鞍山、抚顺、苏家屯的几家二级医院签订了影像专科医联体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一脉阳光“东北旗舰”的功能激活。
坚守情怀、推动质控标准统一、专注学科建设、拓展与民营医院的合作,成为一脉阳光、翼展科技和“医看”目前坚持的几个目标。
“与一脉阳光合作前,上高县中医院那台老机器的全年产能仅有220万元;合作后,产能翻番,达到了468万元。”晏欣珺难忘新设备进来后,团队“没白天没黑夜”学习时的点点滴滴。
晏欣珺介绍,在看到上高县中医院的巨大变化后,县里另一家医院一改此前的“大牌”本色,也开始加班加点迎接患者,频繁去下面乡镇卫生院“互动”,“无论如何,医院间的良性竞争,最终受益的只能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