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稻田杂草发生加重的原因及防除对策
2016-03-11左能典赵险锋况虹敏胡世清潘平华
左能典 赵险锋 况虹敏 胡世清 潘平华
摘 要:该文简述了上高县近几年稻田杂草发生的情况,从栽培制度变革、化学除草应用、轻型节本技术推广、农事操作改变、抗性变化及天气等因素分析了发生加重的原因,并提出防除对策,为稻田杂草防除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田;杂草;发生;防除对策;上高县
中图分类号 S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66-02
上高县位于赣西北部,属典型的丘陵山区;是江西省双季稻高产区之一。近7~8a来,受栽培制度变革、化学除草应用、轻型节本技术推广、农事操作改变、杂草抗性增加及天气等因素影响,稻田杂草发生逐年加重,表现出发生危害种类多、范围广、面积大、程度重等特点,以早稻田的稗草、中晚稻田的千金子更为突出。上高县气候四季分明,稻田肥、水、光充足,非常适宜杂草生长危害,稻田杂草强烈与禾苗争肥、水、光和生存空间,同时又是多种病虫害的中间寄主,防除不力田块往往造成水稻产量减少,稻谷品质降低。因此稻田杂草已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主要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在个别稻区甚至有超过病虫危害的现象。
1 发生危害情况
1.1 发生种类 根据上高县植保植检站资料,稻田杂草种类繁多,共有110多种,发生危害重的主要有稗草、千金子、鸭舌草、莎草、浮萍、水竹叶、牛筋草、水花生、牛毛占、眼子菜、牛繁缕、看麦娘、马唐、马齿苋、游草等10几种。
1.2 发生面积 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01万hm2,其中早晚稻各1/2,中稻极少。杂草发生面积早晚稻共3.568万hm2,占总面积的88.97%。
1.3 防除情况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广稻田化学除草;到近5a,农民形成了依赖化学除草的习惯。早稻一般防除3次;第1次是秧田揭膜后使用苄·二氯、五氟磺草胺类成分除草剂防除稗草等;第2次是抛秧或移栽5~7d后(或大田禾苗立苗转青)追肥时拌施丁·苄、苄·苯噻酰等成分除草剂综合性防除杂草;第3次是结合早稻保苗病虫害防治时,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类成分除草剂喷雾防除稗草等;第1次用药面积占50%~65%,第2次用药面积达98%,第3次用药面积自近年来逐渐增加到现在的82.6%。晚稻一般防除3次;第1次是秧田1叶1心至3叶1心用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类成分除草剂防除千金子、稗草等;第2次与早稻第2次相同;第3次是结合保苗病虫害防治时,用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类成分除草剂喷雾防除防除千金子、稗草等;第1次用药面积95%以上,第2次用药面积98%以上,第3次用药面积51.7%,但第3次用药仍呈增加趋势。
1.4 危害损失 据调查,全县杂草危害造成损失10%~30%成的面积全年约262.7hm2,损失40%~60%成的面积全年约64.1hm2;中稻田或直播田严重的损失可达80%。
2 发生重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水稻栽插由传统的手栽向抛秧、机插、直播等轻型化、机械化技术转变,除草方式由人工向化学除草为主转变,稻田杂草发生危害明显加重。
2.1 农事操作的推迟及减少 随着抛秧技术的普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特别受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即使在家种田的农民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种田已由主业转为副业,管理由精耕细作向粗放式转变。传统的冬季翻耕爽坯、锄田埂清杂草的“过冬”现象极少了。稻田翻耕由多耕多耙减少为现在的1耕2耙或1耕1耙;早稻田与晚稻都不能做到提前翻耕沤田,现耕耙现移栽,造成稻田中部分杂草的根、茎及种子不能有效深埋久沤杀死,而萌发生长后成为稻田杂草的主要来源之一。
2.2 稻田除草方式的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推广使用化学除草,人工耘禾这一传统有效方式开始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几年更少。而化学除草对老草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对出水面的杂草效果差,使得部分多年生、一年生的杂草形成危害。
2.3 使用化学除草剂种类单一 稻田化学除草剂种类10多种,受价格、销售及使用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民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长期使用除草剂单一种类的习惯,而除草剂对杂草种类防除有定向选择性,多年长期单一使用易促使部分杂草较快产生抗药性。据市场调查,推广应用化学除草以来,95%以上面积的移栽田使用乙·苄成分的除草剂,85%以上面积的抛秧田使用丁·苄成分的除草剂,用其它成分用得少,缺少轮换。
2.4 化学除草剂使用时期偏晚 抛秧田大田在抛后5~7d为最佳时期,但实际生产过程中有80%以上农民在抛后10~15d施用,甚至超过20d。因施用偏晚,一是杂草长出了水面,二是杂草草龄增大抗药性提高,除草剂就达不到预期的除草效果。分蘖盛期早稻的稗草、晚稻的千金子在4叶1心前用氰氟草酯类农药效果好,但5叶1心后抗药性大增,防除时期偏晚,正常用量防效不理想。
2.5 化学除草剂量使用不足 据调查,有80%以上的农户使用过程中形成了每667m2用1包的习惯。购买时不看包装规格大小,现市面上的除草剂每小包装剂量达不到农业部农药登记推荐使用剂量,用量普遍存在不足现象,就难以起到除草效果。
2.6 杂草种子传播途径增多 主要有2种方式传播,一是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收割,通过机械传播。二是田埂人工除草及田埂放牛大幅减少,田埂上的杂草种子可通过风、雨水传入田中危害。
2.7 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 施用除草剂时要有浅水层,并保持3~5d,生产过程中因施用后下雨致田水外流或干旱致田水层浅露泥的现象时有发生,也是影响药效的因素。
3 防除措施
除草仍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化学、人工相结合原则。
3.1 稻田除草剂种类使用化学防除应遵循的原则
3.1.1 分清稻田类型及生育时期,选择相对应的种类 分清移栽田与抛秧田,直播田与机插田稻作类型;分清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还是综合性杂草;把握秧苗期还是大田期,大田期分清前期还是后期;选择对路种类,根据要防除杂草选择相对应的除草剂,切不可乱用混用。
3.1.2 搞清除草剂使用时期,做到适期施用 分芽前、芽后、大田期,早稻秧田一般掌握在揭膜练苗后施用,一揭膜未练苗就喷用易造成药害,可能引起秧苗变黄,甚至枯死;中、晚稻秧田在露芽后畦面上无水时(一般播后2~4d)可施用丙草胺或吡嘧磺隆及其复配制剂,也可在秧苗1叶1心至2叶1心施用苄·二氯、氰氟草酯等成分的除草剂。移栽、抛秧田在抛栽后5~7d施用,不要在耙田施面肥施用。水稻进入孕穗期后至穗期禁用二氯喹啉酸类成分除草剂。
3.1.3 严把使用量及浓度,做到按量使用 除草剂使用有严格的剂量和浓度,量少了达不到除草效果,量不能随意扩大,有些除草量一旦多施一点,禾苗产生药害,特别是含乙草胺、二氯喹啉酸、异丙草胺成分的除草剂。
3.1.4 选用新剂型,做到合理轮换 长期施用一种除草剂,会使对该药具有抗性的杂草发生危害加重。因此在生产中应重视农田中杂草群落的演变,注意除草剂轮用和混用等,以防止抗性杂草的出现。应合理轮换,这样既可在确保除草的前提下,减缓杂草抗药性的增加。
3.2 紧密结合农事,流程科学合理 及早防除田埂、路旁、沟渠上的杂草,减少稻田草籽来源。腐熟有机肥料,应将农家含有杂草种子的肥料经过高温堆沤15~30d,杀死其发芽力后再用。对少量稻田杂草应及早拔除,防止扩散危害。凡属国内没有或尚末广为传播的杂草必须严格禁止输入或严加控制,应严格防止扩散。也可在稻田中养鸭、鱼来防除杂草。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