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2017-09-18张琰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适宜性活动区幼儿园

张琰

【摘要】本文论述了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考虑安全性、艺术性和目标性。材料投放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讲究层次性,材料数量要视游戏需要而定,还要适当调整新旧材料,拓展材料种类,从而丰富活动材料。

【关键词】幼儿园 活动区 材料 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127-02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是引发幼儿游戏兴趣、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材料越丰富,游戏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越主动。然而,在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中,我们经常遇到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投放的材料不适宜: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或是少而单调,或是超出幼儿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要么忽视幼儿年龄特点,要么是能力强的幼儿得不到更高的发展空间,能力弱的幼儿又无法完成现有的操作,材料投放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甚至出现“伪游戏”现象,严重影响游戏质量和幼儿的游戏兴趣。为引导教师更适宜地投放活动区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取更多有益经验,本人开展了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

游戏材料指投放在活动区方便幼儿游戏的各种材料,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功能。

(一)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投放到活动区的材料首先要重视安全性。材料必须是安全的,无毒性、无异味,不会对幼儿产生危害。在使用之前,幼儿园教师要对材料进行消毒。教育幼儿不要将材料中细小的珠子、扣子、豆子等放入口、鼻、耳中,帮助幼儿正确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同时,材料应该具有艺术性,如色彩鲜艳、美觀精致、实用性强等,以便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教师也可以对一些原材料进行简单艺术加工,通过改造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二)材料的目标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幼儿的自主性,提高其学习能力,因此,材料的投放目标要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比如,小班生活区某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训练幼儿手指手腕和手眼的协调性,教师就应投放一些系解扣子、夹豆子、穿木珠、开锁等活动的操作材料。

二、材料投放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一)依据不同年龄发展目标和兴趣爱好投放不同结构的材料

3~6岁幼儿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十分鲜明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较贫乏,有意注意和持续观察时间较短,社交技能不够,以模仿为主,常常“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各玩各的,自言自语,想象力有限,较少互动。因此,教师可以投放颜色鲜艳、高结构等使用频率高的材料,如真实的小锅、仿真的食物模型、可爱的指偶等,同样的材料要多准备一些,以满足幼儿同时选择的需要。到了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交往技能有所提高,规则意识萌芽,学会配合和分享,教师可以投放高低结构相当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操作不同结构的材料,探索发现更多的玩法和秘密。除了生活中常见物品外,还可以引导幼儿收集、自制或在游戏过程中使用替代物。大班幼儿善合作,动手能力强,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应投放更多搭建、棋类、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和小实验材料,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需求。如,我园大班的建构游戏“我们的小区”中,有的孩子要建房子,有的想种树,建房子的孩子在用不同的材料(木块、水管)搭建,可是负责种树的孩子发现树没有现成的,怎么办?除了现成可用的积木外,有两名幼儿发现还有泡沫块、树枝、透明胶带、皱纹纸、羽毛等材料,于是他们合作运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造型各异的“大树”。在大班投放较多的低结构材料,可以极大支持幼儿游戏的需要,尽可能激发其动脑动手的主动性。

(二)根据幼儿不同阶段年龄特点,材料投放要有区别

以角色游戏“娃娃家”为例,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应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熟悉常见的物品如娃娃、衣物、餐具、炊具、家具和食物等,通过投放这些熟悉的物品唤起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模仿生活中人们的对话、行为,简单进行炒菜、洗澡、吃饭、喝水等游戏情节。而到了中班,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交往发展需求的提高,同样是“娃娃家”游戏,除了上述材料,还应投放强化角色意识的妈妈围裙、爸爸眼镜、奶粉罐和奶瓶、床头图书、菜谱等,激发幼儿合作交往的愿望和意识。到了大班,材料可以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材料,增强游戏规则,满足幼儿独立动手操作探索和交往合作的愿望。

三、材料投放要体现层次性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即使在同一个活动区幼儿对材料的需求也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注意层次性,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也要考虑发展慢的幼儿,有时还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巧手绑鞋带”游戏中,因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不一致,投放的鞋模小孔应有疏有密、绳子应有粗有细。能力一般的幼儿喜欢选择鞋孔较大的鞋模和较粗的绳子,能力强的幼儿更愿意选择孔较小的鞋模和较细的绳子。又如,“小班钓鱼”游戏中,可以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软线鱼竿和硬线鱼竿、磁铁鱼钩和铁线弯成的鱼钩;绘画区的涂色活动,画笔可以有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笔、棉签等,供能力不同的幼儿选择使用。

四、材料投放要保持适宜的数量

游戏区的材料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材料过多容易使幼儿对材料产生厌倦,有可能产生随地扔玩具的现象;数量过少又易使幼儿发生争抢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观望,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多与少的配置要因幼儿游戏需要而定。

活动区的材料数量要逐步增加。材料不能在游戏初期就全部提供给幼儿,使幼儿“眼花缭乱”,不能专注于材料的操作;也不能一次就将材料全部呈现,因为游戏的进程是发展变化的。如,备受幼儿喜爱的“宝宝厨房”人数突然变少了,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食物”架摆放十分凌乱:“饺子”“蔬菜”“小笼包”混杂,“面条”被团成一个死结,难怪幼儿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意识到,材料数量已超过了幼儿的游戏需要,影响幼儿归类整理。这就需要教师对材料投放进行调整,减少数量,尤其是“面条”的数量。待幼儿操作一段时间后,养成能按要求操作的习惯,再适当增加材料数量,以满足游戏需要。endprint

五、适当调整新旧材料

在活动区游戏中,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新旧搭配比例。如,“汽车城”开业了,小司机们沿着地面上的交通标志兴致勃勃地操作不同的车:消防车、赛车、工程车……没过一会儿,有的幼儿就没了兴致,拿着小车在教室里奔跑,只有两三个幼儿还在继续饶有兴趣地玩弄着汽车。仔细一看,原来他们在用一截小绳将工程车和小轿车连起来,大声喊着:“交警叔叔来拖车啦!”他们不停地更换不同的车重复交警拖车的游戏,教师就应适时与幼儿讨论是否该建个加油站和修理店。当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有新的探索需求时,通过减少车辆数量,增加加油枪、汽修工具等新材料,可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

六、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

教师可以将平时收集或剩余的材料整理成“百宝箱”或“材料库”,供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拿取、自由使用。除了每个区域特定的游戏材料,为体现材料的经济性,可将“百宝箱”或“材料库”的材料归为以下几类。

(一)生活类材料: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日常随处可见,如瓶罐、鞋盒、绳子、筷子、夹子、雪糕棍、吸管、毛线、贝壳、纽扣等物品。通过投放真实的生活类材料,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材料的特性。

(二)自然类材料:沙土、石子、瓦片、树叶、树枝、种子、果实等。对于这类材料,幼儿具有本能的喜爱,他们在装满沙子的小杯里插上一根树枝、配上几个果实,就立即变成了“美味的水果奶茶”。

(三)工具类材料:订书机、打孔机、剪刀、胶水、纸、笔、软尺、放大镜等常用工具,可以供幼儿修补图书、记录自己的猜想或发现、测量等。

七、以本土资源为切入口拓展材料种类

环境是幼儿学习最重要的資源。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材料开展游戏是生活化教育的体现。以我们生活的城市为例,北海地处北部湾沿海地区,拥有独特的海洋自然生态资源。海港、鱼市、沙滩、海洋馆、南珠宫就在幼儿生活的社区周围,他们对贝类、珍珠、海鲜大排档非常熟悉。为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共同收集贝壳、渔网、干货、珍珠等常见物品并投入到活动区。如,“疍家渔村”里的大排档是一条废弃的小木船,船上摆放着浮子、渔网、梭子、救生衣等各种渔具,幼儿可以一起织网、玩梭,体验渔民的工作场景,也可以用海螺、海贝等食物自制海鲜大餐,烹制炒螺、烤鱼等,幼儿在这里流连忘返,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交往能力。除此之外,沙画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沙子变化多端又充满浓郁的海洋气息,将其投入沙箱引导幼儿制作造型各异的沙画,也是让幼儿放飞想象和尝试表达的另一种方式。 (责编 周翠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适宜性活动区幼儿园
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爱“上”幼儿园
论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国土资源规划
某院心内科前列地尔注射液病历点评
基于GIS和AHP的避暑地产布局适宜性研究
实施《指南》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活动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