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初中语文课堂搭建文本解读支点

2017-09-18卢晓琪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支点初中语文

卢晓琪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应给课堂搭建解读支点。解读支点可以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点,可以是文本中的某个模糊点,还可以是基于文本再创造出来的空白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解读 支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94-02

支点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杠杆赖以支撑物体而发生作用的固定不动的一点。后来,被人们引申为事物的中心或关键。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可见,支点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杠杆支点原理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紧扣某一支点,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目的。可见,文本解读的成功关键为精准确定文本解读支点。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准确定文本解读支点呢?

一、抓住好奇点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來的本能,是个体遇到新鲜事物的探究反应。好奇心可以使人类更积极主动地探究世界的奥秘。在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兴趣的激发点,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才能。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其获得解题的方法,让其进行深入探究,以保护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漠然视之,则往往会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求,可以为枯燥的语文课堂增添一份活力,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课堂教学中,若能以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为支点,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往往能达到“曲径通幽”的教学效果。

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苏州园林的独特艺术以及人文价值等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苏州园林具有哪些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存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哪些作用?世界上都有哪些著名的园林,它们各具有哪些历史意义?”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园林图片或视频等,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科学地设置问题,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初中语文教学素材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可选为教学素材,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素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以拓宽视野,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比如当学生学习到《晏子使楚》一文时,部分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或者理解不够透彻,这时教师可以将“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入课堂,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孟母三迁”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何关系?而后教师再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明白该句的意思,即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感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把握模糊点

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它是一种张力的表达,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与现实有差距,又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作品不是一种生活的表达艺术,是人类对事物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反映,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创作意图。而由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理解与感悟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应该针对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对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以深入探讨文本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文中大臣、老百姓们对不存在的新衣有何看法?各有哪些情感变化?”文中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描写是模糊的,只是具体描写了新衣的制作过程以及人们对新衣的看法,教师可以抓住此模糊点,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会设想“老百姓肯定觉得自己很愚蠢”“大臣们可能觉得自己眼睛有问题而忧心忡忡”等,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会发现,文中所有人对新衣都是“视而不见”,其情感由惊奇、忧虑、失望转为嘲笑。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的醉翁之意在何处?太守之乐又体现在哪里?”该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景物的大量描写,突出了自然山水的秀丽迷人,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其醉翁之意,而是将其隐含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因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模糊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方向可能会偏离正常轨道,这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而后引导学生展开细读,深入思考,从本质上理解醉翁之意与太守之乐。

三、预留空白点

文学作品具有抽象性,它具有再创造性空间,可进行艺术重构。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再创造空间,为学生预留空白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积累的经验,透过文本,领悟文本的言外之意,进而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有大量的空白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当‘林尽水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时,渔人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渔人在桃林尽头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诗中给人呈现的是一种祥和、静谧的世外桃源画面。”教师继续引导:“大家通过讨论已经基本将文中的大体内容表达了出来,若用一句话总结,可以总结为溪行捕鱼、惊现桃源仙境、重访寻找迷路。现在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试用文中的‘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词语来补充渔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试着将自己置入其中,去感受渔人的情感变化。”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让学生感受《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感悟作者的弦外之音,让其感受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魅力,进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文本解读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精准、合理、透彻的文本解读可以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学生享受阅读、感受语文之美、品味语文的魅力。找准支点,于文本中细细品读,学生可以从中发现与众不同的风景,进而强化学习,扩展视野,丰富情操。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支点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给自己一个支点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