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型玻璃》为例把说明文教出“语文味”

2017-09-18何春芳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文味说明文

何春芳

【摘要】基于说明文语言平实、简洁、严谨的特点,本文以《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将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教學策略:有声有色读出“语文味”,在学习写法中学出“语文味”,在品味词句中品出“语文味”,在迁移运用中写出“语文味”。

【关键词】新型玻璃 说明文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066-02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的文章大多语言平实、简洁、严谨,但由于专业性较强,阅读起来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不少教师认为,不知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稍有不慎还会上成常识课或科学课,很难将说明文教出“语文味”。那么,教师应如何依据文本特点,挖掘潜在的语文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呢?下面,笔者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声有色读出“语文味”

一节语文课听说读写是关键,说明文语言虽然较枯燥,但其中或多或少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应着力挖掘说明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对话文本并让学生通过深层阅读展开想象,或丰富,或补充,挖掘文中深藏的意蕴。当学生内心的情感被触动,眼前便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于怀而发于声,融合了情感的朗读变得有浓有淡、有声有色。第一次备课时,笔者在朗读指导上出现“卡壳”。纵观全文教学,笔者语言寡淡平凡,没有明显的情感变化,除了读通读顺,似乎再难读出感情,难以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在第一次试教时,当教学进行到讨论写作顺序的环节,一名学生的提问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生1:能不能把其他的玻璃换到前面?

于是学生们试着把几种玻璃的介绍顺序做了调整,发现除了开头的语言很别扭外,还觉得文章没那么吸引人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举例子放在前面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笔者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生2:举例子的方法更引人入胜,更吸引人。

生3:这个例子创设的环境很神秘,让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是呀!怎样才能把它读得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

第二次试教,笔者先让学生们谈谈读了这个例子的感受,再进行朗读,教学安排了自由读、指名读、评读等环节,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黑夜中的博物馆,正经历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妙处。

除此之外,针对文中作比较、列数字等文段,教师也可以抓住转折性的连词、数字等关键词进行朗读指导,带领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书声中与作者、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将说明文读出款款深情,实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二、在学习写法中学出“语文味”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却是个秘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谋篇布局就是个“秘密”。如何帮助他们揭开这个“秘密”呢?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师:作者同时写了五种玻璃,他用什么办法把五种玻璃连起来介绍的呢?画出描写每种玻璃的开头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开头句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些开头句能互换位置吗?大家在小组内一起讨论讨论。

2.师(指名汇报,小结):都介绍了每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既让人一目了然,又感觉不到乏味重复。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既顺承了上一段又连接着下部分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段的过渡很自然,第五段的开头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成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可见,同样是介绍玻璃,用上不同的开头效果就发生了变化。

3.师: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说明文《花钟》,它在写法上和《新型玻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师出示《花钟》课文片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师:作者是怎样写花开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些词语能不能调换位置?

师(小结):介绍同一类事物用上不同的开头和描写方法,就能避免重复和乏味,阅读这样的文章给人一种变化的美。

笔者先让学生理解段和段之间的顺序关系,体会各段落开头语句的巧用,然后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段和段之间如何衔接,怎样设计过渡语,接着拓展相似写法的文段,让学生们再次感受这种写法的魅力。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笔者又让学生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不是多余的?可以删掉吗?学生进行对比后掌握了结尾的写法。全国特级教师黄亢美在谈到语言文字训练时曾说过:换是为了证明不能换,删也是为了证明不能删。在一般情况下,采用置换或添省词语进行比较,往往是为了证明不能置换或添省,以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课堂中,我们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们尝试换一换、删一删,他们便能体会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应该怎么写,更进一步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在“得言”“得意”之后习得写作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就有了“语文味”。

三、在品味词句中品出“语文味”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传授知识,其语言严谨,遣词造句力求准确无误,其中也不乏蕴含着“语文味”的语言。说明文教学就是要抓住这些语言进行咀嚼、对比、感悟、品味,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新型玻璃》一文中多处使用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即使…仍然……”“如果…就……”,这些假设的关联词体现了文章的严谨,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时,文章采用了一个排比句式“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来说明这种玻璃的作用很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试着用排比句说一句话,突出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在理解词语时,学生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理解,如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藕断丝连”;利用拆分组合的方法理解“安然无恙”;在文章的结尾处比较“将来”和“正在”这两个时间词是否可以互换。这样的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在迁移运用中写出“语文味”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说明文或记叙文都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在学习了课文的说明方法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相信大家心中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型玻璃”,下面就用一段话写出你想设计的玻璃,用上本节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完后插入课文中,看看放在哪一个段落更合适,注意写好开头的过渡语。(生动笔,师巡视)

师:谁愿意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说一说你要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这个环节既有过渡语的练习,又有说明方法和谋篇布局的训练,教师在教学完相应的知识点后及时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理解得更进一步,还原了说明文作为例子的本色,教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说明文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多关注文本内容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坚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堂。

(责编 杨 春)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