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2017-09-18孙英敏孔苗苗
孙英敏 孔苗苗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不断深化改革,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该体系的建设对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扩大内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企业流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的现状、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路径优化等四个方面对流通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流通体系 新经济 变革
新经济背景下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流通体系的发展历程
由图1可知,我国流通体系的演变主要分为封闭式计划流通体系、新型市场流通体系、开放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三个阶段。
传统封闭式计划流通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政策,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都是由国家进行统一的“分配”,国有批发企业垄断着商品市场,行驶着行政分配的职能,所以这一阶段呈现出以分配为主的封闭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市场经济,商品市场开始兴起并迅速的发展,国有企业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其主要特征是商品流通领域的迅速发展,市场体系成为了流通领域的核心。商品交易市场自由而有活力的发展,不仅刺激了流通业多元化形态的出现,而且扩大了商品流通领域的范围。同时,在经济改革中,流通业注重从传统计划流通体制向市场流通体制的演变,国有企业在市场改革的作用下,一方面影响着流通主体的产生,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定义了国有资本和政府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流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入WTO后,我国流通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大量外资的注入,规模庞大、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对我国流通领域主体造成强烈冲击。我国流通业处于完全开放状态,积极地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政策鼓励下,流通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大量的外资,为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推动我国建设完善的流通业体系。
以上三个阶段概括我国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每个阶段既有改革创新,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何促进我国流通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标。
(二)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流通业也逐渐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监管体制逐渐完善。其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流通市场繁荣,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02-2015年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48135.9亿元到2015年的300031.0亿元,尤其是2008-2015年这8年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由此可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通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先导性产业,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流通发展,城市化程度加快,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了内需,城乡流通市场繁荣,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流通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资源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桥梁,是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快速流动的重要保障和通道,因此,构建便利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对流通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完善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输运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我国流通体系更加完善,流通业布局更加合理,流通业主体集中度更高。
流通主体多元化,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流通主体包括参与商品流通活动的让方与受让方,以及帮助实现商品流通运转的生产者、代理商、物流商、消费者。随着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流通主体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打破传统国有企业垄断流通业的局面,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方式、多种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布局,建设新型流通领域的分布格局。
流通模式创新发展,流通业态多样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我国流通业领域逐渐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计划经济下的计划型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自主市场型演变。在此期间,我国流通业业态和城镇化率发生变化,根据表1分析可知,自加入WTO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消费理念的改变,流通模式正在不断创新、转变,涌现了电商营销模式、产品直销模式、农商对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等多种现代流通业形态,同时,流通业引进了先进的经营方式,例如信用交易、拍卖交易、代理交易、期货交易等多元化的交易方式,传统商品流通模式逐渐被现代流通模式所取代。
流通产业链融合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随着现代流通业的建设,流通体系的完善,流通业正朝着专业化、綜合化方向发展,流通主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逐渐从单一企业的竞争向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过渡。流通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代销商、制造商甚至消费者合作,利用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对制造业进行资本和技术输出,形成以需求为方向的流通产业链,另一方面流通企业通过资本渗透,对下游代销商、购买商进行延伸垄断,形成集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配送一体的经营体系。同时,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能够迅速掌握市场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整合,使得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促进物流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流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流通业作为连接城乡市场的纽带桥梁,对城乡的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存在二元结构的形式,使得流通业整体水平偏低,流通企业的流通效率和流通速率降低,导致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出现严重分割现象,阻碍了城乡商品的流通,农村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开发。此外,城乡流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流通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矛盾冲突。同时,城乡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造成农村流通业集中度低,缺乏竞争力,加快了城乡流通业发展不协调,城乡流通业差距越来越大,城乡流通业结构严重失调,很难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endprint
(二)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流通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和健全,流通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现代物流、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交易方式等方面逐步形成,为流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平台。但是,现代流通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缺少顺畅的流通通道,资源和市场的分布不均,尤其在零售业方面,加入WTO后,我国零售业的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但与国际零售业相比,我国零售业仍然存在业态发展参差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同时,我国零售业整体布局不合理,城乡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农村、乡镇发展较为缓慢,且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连锁经营产业,我国连锁零售业在整个流通行业所占比例非常小,在不同程度上限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乡的消费水平。
(三)流通成本上升压力较大
伴隨着流通业规模的扩大、流通体系的完善,势必会引起流通行业的成本增加。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运用,使得流通业的流通渠道日益“扁平化”,实体经济中的综合成本的基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工成本、资源成本以及保护环境的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成本都在逐渐上升,企业的流通成本增加。流通业在流通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市场监管力度比较小、市场调控商品价格能力较弱,使得一些企业在流通环节加价的现象严重,甚至流通企业通过价格操纵、恶意囤积货物、串联涨价等行为垄断流通业的某个环节,这些人为的成本也极大地增加了流通业的成本。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流通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长期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流通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一些不法企业进行违法的生产活动,流通市场存在混乱。同时,流通业在实践中,没有做到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服务、信息服务、教育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均衡发展,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没有很好地实现流通业这几个方面互动和扶持,流通主体没有展开相应的沟通,各自为战,造成流通企业效率较低。
虽然在新经济背景下的现代流通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建设现代流通业对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未来流通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
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路径优化分析
(一)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变革的必要性
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流通体系的变革能够畅通信息渠道,将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的信息及时、有效地通过流通环节传送给生产企业,促进商品高效的流通,提高商品的周转速度,实现商品的快速运转,整体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率和流通速率,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供求的均衡发展,有效提高国民经济质量。
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在新经济背景下,现代流通业不断变革、创新,促使流通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流通业态,并且能够迅速掌握市场求信息,及时地反馈给生产企业,推动生产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不断升级和改革。同时,流通业重新对市场和资源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分配和调整,使得各类经济资源和要素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扩大消费。
利于改变制造业产品过剩局面。由于我国长期的“重生产、轻流通”的经济发展观念,流通业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制造业,致使商品流通不顺畅,商品不能迅速的流转,产品积压,生产企业只能自建销售渠道,不但造成了社会分工的积极效应难以发挥,而且造成国家制造业产品过剩、服务业供给不足的局面。所以,流通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流通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只有提高流通业各个环节的流通效率,并且对流通环节进行低排放、低浪费的改革,才能提高资源的周转速度和利用率,促使流通业朝着节约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经济背景下流通体系的路径优化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流通业相关的制度,完善市场体制,加大流通业市场的监督,维护流通业的市场秩序。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流通业的发展,对弱势地区的流通业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能够有效地缩小各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发展新型经营方式。随着发达的流通业的建立,一方面利用新型发展方式对流通业进行升级和调整,进一步发展连锁、配送、租赁等新型经营方式;流通业积极利用社会服务要素,不断发展销售和生产各个环节的服务,提高流通业的服务范围,使得流通业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结合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各种模式进行发展,同时,政府要积极鼓励建立国际流通组织,建立广泛的经济流动圈。
建立多种渠道、多种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城乡首先在零售业、物流业等方面打破传统的市场壁垒,遵循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对城乡流通业实行统一的布局。此外,流通业应将外资和现代流通结合起来,并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融合,同时改革不利于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制度,支持流通业与工业、金融业融合发展,建设高效能、低成本、畅通的现代化流通业。
建设城乡对接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流通业发展重要问题是解决农村流通。首先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逐步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渠道模式,提高农民的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农业”是信息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交织、融合、延展的过程,能够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广电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构建平台网店模式、平台自营模式、垂直电商模式、供应链整合模式,建设“互联网+农村流通”的现代化农业流通体系,由此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的物流基地,并积极推广电子交易在农产品流通的应用;此外还应当注意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尤其是冷链系统。同时,政府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业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并颁布《农产品公平交易法》等相关法律,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综上,发达的流通业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开放、畅通有序、高效能、低成本的现代流通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应该根据流通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营方式,统筹发展流通业,并注重创新,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2.梁霄,郝爱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流通体系优化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1(10)
3.蒋沁燕.流通领域危机管理与优化策略[J].商业时代,2014(10)
4.叶永丰.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A].2012
5.周凌云,顾为东,张萍.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9)
6.周永新.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战略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7.陈双群.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形成及建设条件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