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预防产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

2017-09-18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尿意尿潴留助产

韩 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温针灸预防产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

韩 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目的观察温针灸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住院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预防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2组产后出现尿意时间、产后排尿时间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预防组6h内有尿意产妇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0%,对照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能有效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

尿潴留;预防;温针灸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后6~8 h出现排尿困难,表现为尿液点滴而下,或完全闭塞不通,伴有小腹胀急疼痛;或产后多日小便不能排尽,膀胱残留尿多于100 mL[1]。多发于初产妇,为产科常见病症,其发生率高达52%[2],给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3],严重时可导致产后大出血[4]。因而积极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近年来采用温针灸治疗预防本病,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常规处理相比较,以期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产科采用阴道分娩(包括臀位)的60例初产妇。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预防组年龄22~38岁,平均(27.9±2.6)岁,平产10例,胎头吸引助产14例,产钳助产5例,臀位助产1例;第一产程大于16 h者17例,第二产程接近或大于2 h者10例。对照组年龄24~41岁,平均(29.8±3.2)岁,平产14例,胎头吸引助产12例,产钳助产2例,臀位助产2例;第一产程大于16 h者16例,,第二产程接近或大于2 h者12例。2组患者在年龄、产程、助产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预防组分娩后即开始治疗。产妇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取关元、中极、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局部常规消毒,用30号1.5寸毫针,直刺,刺入约1~2.5寸(视产妇胖瘦而定),捻转行针,使关元、中极针感向会阴部放射,阴陵泉、三阴交针感上达小腹。得气后于中极穴针柄上插1.5 cm长艾炷,点燃,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产妇自感局部温热,但无灼痛感。每人每次2壮为宜,约30 min,灸柱燃尽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患者出现尿意时间及排尿时间。对照组给予温水冲洗外阴或听流水声增加尿意,下腹部或骶尾部热敷、按摩等促进排尿。

1.3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治疗后患者出现尿意时间及排尿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6 h内出现尿意比率的比较预防组6 h内有尿意产妇比率100%(30/30),对照组6 h内有尿意产妇比率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P<0.05),见表1。

表1 2组产妇6 h内出现尿意比率的比较 [n(%)]

2.2 2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比较预防组30例产妇6 h内均能排尿,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0%(0/30);对照组有10例超过6 h仍无尿排出,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0,P<0.05)。

3 讨论

产后尿潴留属于中医学所指“癃闭”范畴[5],首次见于《黄帝内经》。多由于产妇分娩时耗气伤血,气随血耗,肾虚肺脾更虚,经络不通,气血阻滞,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最终导致产妇出现小便不利、排尿困难等症状。故治疗上应以补气行水。中极穴为膀胱募穴,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任主胞宫”,有调节膀胱气机,促进膀胱气化,通利小便的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足三阴经均循行与少腹,筋结于阴器,可共调肝脾肾三阴经经气,通调下焦。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可健脾益气,通利小便。配以关元、足三里,可补肾温阳、健脾益胃之效。诸穴共用,共奏补气行气,调理三焦,补肾行水之效。从现代解剖学而言,关元、中极位于脐下,定位均接近膀胱解剖位置,针刺治疗可直接刺激膀胱壁的各层组织,达到促进排尿效果;针刺关元穴[6],可有效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周围神经恢复,各穴针刺得气后针感传向外阴可刺激阴部神经及其周围所支配的尿道括约肌,从而调整膀胱神经功能的失调。动物实验证明[7]针刺中极、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列缺等穴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上升,从而引起膀胱收缩。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排尿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活动,排尿行为主要受到躯体随意运动与自主神经两种功能的支配。排尿反射的抑制和易化中枢位于脑干和下丘脑,在大脑皮质接受周围传入的膀胱膨胀感产生排尿感时,通过这些中枢控制及调节排尿反射。而盆神经、腹下神经及阴部神经等周围神经支配尿道括约肌及膀胱。人体通过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的协同作用下,完成正常的储藏尿液、反射性排出尿液及随意排出尿液的功能。而当任何一方发生障碍时均可出现排尿异常。现代研究发现[8]针灸对神经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既可以兴奋神经,又可以抑制神经,从而使紧张性膀胱肌得以缓解,膀胱压力下降;使松弛的膀胱肌得以兴奋,促进膀胱肌肉收缩,从而有效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之效,同时又能将温热效应透达至深层肌肉,从而使局部肌群松弛,有效地促进膀胱排尿、减轻少腹部胀痛不适感。本研究结果显示预防组6 h内有尿意产妇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0%,对照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治疗能够明显加快促进产妇尿意的产生。而产妇产后排尿时间越早,发生尿潴留的机率越低[8],故可认为温针灸能够有效促进产妇尿意的产生,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温针灸能有效地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 南阳中医学校,重庆中医药学校.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27.

[2] 陈仲新.上下配穴法针刺预防产后尿潴留[J].中国针灸,2004,24(3):173-174.

[3] 金茶花.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48.

[4] 刘志勤.产后尿潴留并产后大出血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6):363.

[5]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79-280.

[6] 陈瑞.针刺治疗中风后急性尿潴留4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8):784.

[7] 李忠任主编.实验针灸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9-230.

[8] 雷明.排尿时间和排尿体位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0-61.

韩婷,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灸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

R246;R473.71

A

1008-8164(2017)03-0085-02

2017-06-02责任编辑:艾茜

猜你喜欢

尿意尿潴留助产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爱爱”时想小便正常吗
关于“嘘嘘”
无敌上上签
老年男性晨起走走再排尿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