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话语权的路径探析
2017-09-16赵春华
赵春华
摘 要: 在话语权的博弈中,高校辅导员应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创新话语形式,丰富话语内容,重塑话语体系。为赢得话语权的主动,高校辅导员应在增强话语吸引力、赢得学生信任感、提高思政话语的实效性、强化学生的依赖感等方面,开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话语权 新媒体 高校辅导员
20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对话语和权利的关系进行了解析,认为话语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现代社会,话语权与媒介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介作为话语传播的载体为公众话语权的形成发挥作用。新媒体的博兴,“使公众话语终于落到实处,让最广泛的群体实现最响亮的‘发声”[1]。新媒体平台由此成为公众争夺“话语权”的重要阵地。
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使当代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实现自我赋权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垄断地位受到冲击,其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弱化,话语的权威性降低,“被需要”、“被依赖”的程度减少。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博弈中,高校辅导员如何调适自身角色,“把握新媒体特性、发挥新媒体优势,使之成为创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帮手”[2]?改进话语交流方式,重建新的话语体系,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培育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重新审视与思考。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话语权的博弈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利用新媒体“抢占”信息,表达意见成为“90后”大学生的自觉性行为。高校辅导员因角色而被赋予的话语优势地位被冲击,甚至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出现了集体失语”[3]。高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权博弈在新媒体平台上由此呈现新的态势。
1.主流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博弈。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要求高校辅导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在新媒体平台上,“抢占”主流意识话语权的制高点,把控舆论导向,不断输出主流价值观成为高校辅导员提升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话题引领中,辅导员作为话语权的强势方常被贴上“话语霸权”的标签,引发公众对学生话语权地位的同情和认可。命令式的言语会激发大学生对自身话语权捍卫的热情,甚至激化言语冲突。在这场话语权的争夺中,辅导员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作为“话语权”主体的重要性和新媒体在话语传播中的分量。
2.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博弈。
近年来,大学生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对舆情事件有着敏锐的嗅觉,新媒体平台为其隐匿真实身份,自由发表观点,争取舆论话语权提供便利。但是当个体对舆情事件的表达汇聚,最终形成群体极化(团体成员一开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终形成极端观点[5])时,容易诱发舆情危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学生共享网络舆情信息,可实时发布观点,有效引导和控制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危机处理,避免二者话语权博弈更加“白热化”是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3.負性生活事件上话语权的博弈。
身处高校的同一生活圈内,大学生会在学习、生活、人际沟通、自我发展等方面与辅导员产生观念的某种冲突。在话语交流中,辅导员话语权的强化会造成学生情感的焦虑、痛苦、抑郁等症状,从而引发大学生与辅导员在负性生活事件上话语权的博弈。
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对弈中,大学生借由qq、微信等新媒体社交软件作为“后台”,直接向辅导员表达个人偏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辅导员的话语权形成对垒。高校辅导员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既不能采取“以退为进”的下策,让渡话语权,更不能坐视,任由学生舆论的发酵。
二、高校辅导员媒体话语权的重塑
新媒体的崛起冲击了高校辅导员话语霸权,使大学生作为独立“主体”高效获取信息,自由表达利益诉求,满足个性化需要。在媒体话语权的争夺中,辅导员媒体话语权的边界被重新界定,新的话语体系得以建立。
1.重构高校辅导员媒体话语权的边界。
界定高校辅导员在媒体领域中的话语权,首先要明确辅导员在新媒体中承担的角色。角色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场合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6]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要求高校辅导员适应媒体角色的扮演,并根据媒体内容的变化及时转换和调试自身角色。在重要政治事件和社会舆论热点面前,以理性的“师者”角色为学生的思想导航;在一般新闻事件和娱乐事件面前,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分享感悟;当学生遭遇突发事件的打击时,要以“长者”的角色倾听学生的诉说,抚慰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虚拟空间中,创设现实对话情境,以恰当的角色身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2.重塑高校辅导员媒体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外在的表达形式,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总是通过相应的话语体系得以表现,任何思想理论的创新都蕴含着话语体系的优化和发展”[7]。高校辅导员媒体话语体系重塑建立在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急剧变化的基础上,辅导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失灵”,在新媒体领域内二者的话语交流方式发生嬗变,必须重新认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方式,更佳地解读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名词,建构起一整套生动活泼的新媒体“语料库”,才能消除其与学生在新媒体领域内的话语交流障碍。
三、高校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话语权
提升高校辅导员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不仅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且是掌握思政教育主导权、增强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endprint
1.价值引领,提升辅导员媒体话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将“90后”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置于被表达的中心。权威性和公信力是信任感和认同感的基石,高校辅导员要在话语权的争夺中占据主动,必须在提升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不遗余力。
高校辅导员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威性和公信力来自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双方的话语交流中始终以权威的声音为困顿的青年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宣扬和阐述正面人物、正面事件,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看待明与暗的较量;以身示范,清晰划定“善恶”、“是非”、“好坏”的界限,以鲜明的立场表明态度;能够以负责的形象建构公共事件的解读框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8],形成学生对事件的基本来场、观点和思维方式的正确认识;抵制内部滋生,外部侵袭的错误价值观诱导,达成共识,增强学生认同感。
2.兼容并蓄,创新辅导员媒体话语形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話语研究关注的是话语的文本研究,强调从文本中提炼符合大众的思想政治话语,而文本基本指向的是思政教材、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新媒体的普及将生活话语带入文本话语的疆场,二者的“沟通交流”日渐频繁,且生活话语越来越被青年学生认可。高校辅导员创新媒体话语形式的首要是做好“文本话语”和“生活话语”的中间人,有效地转译文本话语,“采用朴实无华的生活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做到深入浅出”[9]。回归生活,汲取生活的智慧,滋养话语的成长,不仅可以增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话语交流的顺畅,而且可以为思政话语的创新增加活力。
语言来自生活,最终服务生活,但是只有高于生活的艺术化的语言才能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新媒体话语文本的收集中要做到兼容并蓄,既能从历史文本话语中寻得久经考验的“真理”,又能从现实生活文本中就地取材,还能从网络虚拟世界中挖掘学生潜意识的话语和隐喻话语,充分了解话语的来源和特征,加工成符合学生需要的新的话语形式。
3.与时俱进,增强辅导员媒体话语权的实效性。
创新辅导员媒体话语形式,会增强辅导员话语的“个性”和学生对辅导员话语的吸引。但是辅导员媒体话语权的实效性和长效性需要建立在话语内容的真实和时效性的基础上,以保证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辅导员媒体话语权内容是思想政治话语权内容体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个学科话语,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说教”[10],其内容必须科学严谨、真实可信。违背客观实际和学科原则的话语不能发挥说服和教育学生的作用。辅导员在新媒体平台上公开发表的言论必须坚守内容真实性的原则,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唯有如此,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新媒体话语的隐喻性是建立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刻意夸大、模糊事实是不合情理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正在全面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在利用新媒体提升话语权方面更是做出不懈努力。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博弈,促进了高校辅导员媒体话语权的变革和重塑,促使其重新认知媒体话语权的教育价值。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利剑,可以有效拓展话语言说空间,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话语魅力,达到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嵩.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博弈与权力关系的重构[D].沈阳:辽宁大学,2011.
[2][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王卫东.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5][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
[6]罗德红,李志厚.课堂教学与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7]李龙强,侯德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话语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16(3):6.
[8]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2016-01-07.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1/07/c_ 1117702488.htm.
[9]王东红,徐荣荣.思政教育话语优化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03.
[10]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