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细节在纪录片拍摄中的应用

2017-09-16秦爽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拍摄纪录片细节

秦爽

摘 要: 细节在纪录片中极富表现力,能够反映或呈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情感和价值追求。细节极具感人力量,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将观众瞬间带入情境。细节应用是纪录片谋篇布局中的重要技巧,可以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契机和纽带。文章阐述了细节在微型纪录片《河海人》拍摄中的应用,以及对于表达纪录片主题“献身、求实、负责”河海精神及纪录片结构布局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细节 纪录片 拍摄 《河海人》 河海精神

一、引言

河海大学,简称河海,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

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河海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凝聚、继承和发扬了河海精神。2005年,河海90周年校庆前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将其概括为“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河海精神[1]。

为弘扬河海精神,让河海精神焕发成河海学子砥砺前行的动力,以笔者为项目负责人,于2016年5月成功申报2016年度河海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项目:微型纪录片《河海人》[2],于2017年6月圆满完成项目。

《河海人》的拍摄客体是河海大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三位典型人物,受众主体是河海大学的学生。

纪录片主人公三位典型的河海人分别是顾淦臣教授、刘国纬教授和武清玺教授。

顾淦臣教授,1918年出生,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我国土石坝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土工膜防渗大坝工程技术的开拓者,我国著名水利教育专家。顾淦臣教授是“献身水利,百年风华”[3]、“良师益友,水利楷模”[4]。

刘国纬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下同)水文专业,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水问题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刘国纬教授是一位上天入地的水文科学家[5]。

武清玺教授,1977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工程力学专业,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武清玺教授是一位视讲台如生命的学者”[6]。

根据拍摄目标、拍摄客体、受众主体特点和拍摄条件,确定在继承传统的专家学者型纪录片正常表现形式的同时,在细节应用上下功夫,以细节彰显精神和力量。用事实说话,以细节感人。通过细节的串联和组合,呈现河海精神,弘扬河海精神,从而让河海精神在青年学子中入心、入脑、见行动。

二、细节及其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罗守让[7]在谈文艺作品的细节时指出,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骼”,细节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对于纪录片而言,主题是纪录片的“灵魂”,事件、故事是纪录片的“骨骼”,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有灵魂、有骨骼、有血肉,才能成为丰满的人。事件、故事的叙事需要血肉的支撑,才能将纪录片的主题落到实处。

纪录片的细节,是指纪录片中能够集中反映人物精神、事物本质,反映纪录片主题,激發观众收看兴趣的一个镜头、一组画面、一个片段或者一段解说。

细节最富表现力。细节是呈现人物、事件的重要手段。细节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生动、鲜活的特点;在内涵上,能够反映或呈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情感和价值追求,揭示事件的本质。

细节最具感人力量。细节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将观众瞬间带入情境,引起观众强烈的感情体验。

细节应用是纪录片拍摄谋篇布局中的重要技巧,细节可以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契机和纽带。

纪录片对于细节应用也有要求。一是真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应该通过画面细节呈现、实物呈现、文稿档案资料呈现、真人说真事(相关当事人陈述)等方式确保细节的真实性;二是典型性:所撷取的细节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情感和价值追求,揭示事件的本质。

对于纪录片而言,在主题确定的前提下,细节应用决定着作品的质量。

微型纪录片《河海人》正是遵循上述原则,在片中大量应用细节呈现,达到展现河海精神、弘扬河海精神这一主题的。

三、细节在微型纪录片《河海人》中的应用

1.两个细节,彰显献身精神。

(1)坚守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顾淦臣教授的回忆录《上善若水 往事如云》[8]中数次记述了自己对工程设计与建设提出反对意见,尤其是在“文革”期间。

我们问顾先生:在那样的特殊年代里,您考虑过违反上级、违反领导意愿的后果吗?

顾先生说:“我只从专业角度出发,只想着怎样把工程设计好,怎样保证工程质量。在设计面前,在质量问题面前,考虑个人得失,他就是丧失了工程师和知识分子的良心。”

(2)急难险重面前,挺身而出。

1976年8月15日,四川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碧口水电站震感强烈,设备损坏,全厂停电。当时顾先生在碧口水电站担任总工程师。作为成都电网主力电站,成都电业局要求碧口水电站抓紧修复,保证供电。设备抢修完毕,准备发电生产时,值班人员怕再发生地震,不敢进厂值班。顾先生就率先进厂当总值班,鼓励值班人员勇气和信心,生产秩序得以恢复正常。

2.一份报告,尽显求真务实。

在2017年4月河海大学为庆祝顾淦臣教授百岁华诞而举办的座谈会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代表说了这样一个细节:他们查到了74年前的一份科技档案。

1941年,甘肃省政府开始进行鸳鸯池水库建设,由中国现代水利工程第一人原素欣教授领导、组织鸳鸯池水库建设工作,年轻的顾淦臣参加了测量、设计、施工工作。endprint

鸳鸯池水库位于甘肃省金塔县,水库采用黏土心墙砂砾石坝壳土石坝,基于现实情况,只能就近取黏土与砂砾石配比成砾质黏土做心墙。但是,设计所需要的相关参数,需要试验确定。原素欣教授决定请中央水利实验处做试验。1943年冬,他指示将1吨黏土及砂砾石样品航空运往重庆沙坪坝,请中央水利实验处做土力学试验。

2017年初,为庆祝顾淦臣教授百岁华诞,河海大学广泛征集顾淦臣教授相关实物资料。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①科技档案里,竟然查到了74年前的这份试验记录。说出这细节的那一刻,座谈会现场掌声四起,所有人为之感动。

笔者抓拍到了这个细节。然后,又搜集资料,做了特写呈现。

将1吨试验样品黏土砂砾料从金塔县运到兰州,从兰州空运到重庆,再从机场运到沙坪坝,即使是在交通运输发达、资金充裕的今天,也是很耗时、耗钱、很费周折的一件事情,更何况是在74年前的1943年,而且试验档案保存完整。这一细节展示了水利人求实、负责的精神。

3.一个信念,一辈子的坚守。

1966年,武清玺初中毕业,领导安排他当小学老师。开始他是不愿意的,觉得教小孩子很单调,没意思。真正当了小学老师后,感情就起了变化:“面对教室里几十个六七岁的孩子,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你,感觉做教师责任很大。这时候,就想到了不能误人子弟。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谁也不管教学质量。你不认真教,谁也不知道。但是,你就把孩子一辈子给耽误了。”

武老师说:“这一段小学教师的经历,对我后来做教师,并且力争做一个好教师,做了思想认识上的准备。这段经历,影响了我一辈子。我抱定一个信念:不能误人子弟。”

就是为了不误人子弟这一朴素的信念,武老师追求了五十年,奉献了五十年;为了这一信念,他在初上讲台时,全程听了力学系所有老教师的课程,确定了以徐芝纶教授和吴永禛教授的讲课特点“深入浅出”和“入木三分”为目标,兼收并蓄其他老师之长的教学追求;为了这一信念,他在50岁之前,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孜孜不倦地追求业务,付出无数艰辛努力;为了这一信念,他在年届退休之时,毅然抛开荣誉得失,听从学校召唤,领衔申报工程力学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这一信念成就了武清玺教授的教育人生。他是一位视讲台如生命的学者。

4.天下溺尤己溺,成就了一位上天入地的水文学家。

刘国纬教授说,自己事业成长中的转折点是“75·8”特大暴雨引起淮河板桥大型水库溃坝酿成的巨大灾难。1975年8月,他受水利部派遣,作为溃坝事故调查组成员,赴灾区进行实地调查。建筑物被溃坝洪水夷为平地,田野全被黄沙掩埋,路边散布着死难者残缺不全的遗体,水中飘浮着人畜泡涨的尸体……

在办公室采访拍摄,讲述这一细节时,刘老师眼里噙着眼泪,心情难以平静。

那一刻,他意识到水文工作的每一个数据,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那是一次事业的洗礼,让他对水文工作,从兴趣升华到了责任,将水文工作变成了水文事业。这种献身水文事业的责任感,成为他此后数十年潜心水文研究的动力。他关注水文学科的社会需求,关注水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关注水文科学的薄弱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②、《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③等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天下溺尤己溺,悲天悯人的情怀成就了一位上天入地的水文学家。

5.上善若水,河海人的品质追求。

拍摄期间,三位先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细节:上善若水。顧淦臣教授给自己的回忆录定名为《上善若水 往事如云》[8];刘国纬教授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若水居”,并自作《若水居赋》④;武清玺教授寄语学子,追求上善若水的品质。这一细节对于弘扬河海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代又一代河海人、水利人,他们与水打交道,爱水、乐水,崇尚水的品质,以“上善若水”为自己的品质追求,他们像水一样,润万物而不争自己的得失。上善若水,是三位先生的品质追求,是河海人的品质追求。

6.爱,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在采访拍摄期间,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先生们践行河海精神,成就辉煌事业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爱,对事业、对家人、对他人的爱。

顾淦臣教授、原玉琴教授夫妇多次讲到这样一个细节:70年代,鸳鸯池水库建成30年后,一次,原玉琴老师出差在兰州火车站候车,偶遇金塔县一位妇女,得知她是金塔县公安局民警家属,要随警调到北京去,那位妇女很不情愿。原老师就问:别人都想到兰州去,到北京去,而你们却不愿意去,这是为什么?那妇女回答,因为有了鸳鸯池水库,金塔县就成了西北的江南。真就像鸳鸯池水库纪念碑基座铭文镌刻的那样:“流进来碧水一潭,倒出去金粮万石。”[8]

每次讲到这一细节,顾先生、原老师的脸上都会洋溢出舒心的笑容。

为什么顾先生、原老师对这一细节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原来,鸳鸯池水库是原玉琴教授的父亲原素欣教授主持设计、顾淦臣先生参与测量、设计、施工建设的中国第一座用现代科学技术建成的水库工程,是中国坝工建设的里程碑。

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这是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的朴素情怀。当他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学识为人民创造了幸福,这是他最感欣慰的时刻。这正是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还有比这个更让先生感到欣慰、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吗?

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顾淦臣教授对水利事业的情感,展现了水利人的自豪,展示了知识分子、水利人的家国情怀。

正是这些爱,使得先生们奉献的脚步坚定而有力;正是这些爱,成就了先生们高远的追求和辉煌的人生。

7.用细节呼应结构。

在纪录片开头,作三位教授简介时,分别用钱正英贺信“献身水利,百年风华”、杨振怀题词“良师益友,水利楷模”、《河海之子——杰出校友、水文科学家刘国纬教授访谈》特写“刘国纬教授是一位上天入地的水文科学家”及中国教育报文章“武清玺教授是一位视讲台如生命的学者”等实物、视频细节呈现先生们的介绍性评价。这样,自然就引起了受众主体大学生们的期待: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评价?什么力量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人生,赢得这么高的评价?这样的表现手法起到了两个作用:第一,即刻把观众带入到纪录片中,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第二,呼应了结构,前面给出结论,后面一一展开,揭开谜底,给出答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拍摄纪录片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细节取胜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