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感动中国》和《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浅谈主持人的坚守与改变

2017-09-16张露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正能量角色定位

张露

摘 要 在这个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社會里,媒体人应该秉持和坚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作为节目核心灵魂的主持人更应该既坚守又改变,既传承又创新。文章从《感动中国》和《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两个节目的实例浅谈主持人的坚守与改变。

关键词 正能量;主持人信誉;思维转变;心理转变;语言风格;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59-02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以颁奖典礼的形式集中呈现,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和敬一丹担任主持人。江阴市委宣传部连续四年举办《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用最隆重的形式表彰好人、宣传好人,引导全市人民学习好人、弘扬好人精神。作为四届“江阴好人”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从最初按部就班的串联、生涩的采访,到具备比较自如的现场掌控能力、有深入思考的提问,再到现在主动参与前期策划、确定采访主题和基调,成为“核心指挥”以及对《感动中国》主持人的不断学习,让我领悟到一名主持人的坚守与改变:坚守的是始终坚持讲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不断增强个人“信誉”①;改变的是主持人思维方式、主持人心理特征、主持人语言风格、主持人角色定位。

1 坚守

1.1 讲个好故事,揭示人性中最美好的特质

荀子认为“悫”民“一于道法而谨于循令”,这样就能“迹长功成”,是“治之极也”——长治久安是政治的最高成就,用现代汉语言来说就是必须坚持对人民进行正面教育、正能量教育。高明的道德灌输不是强硬灌输,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②。

在这个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里,媒体人秉持和坚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人民传播正能量显得尤为迫切。《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和央视《感动中国》异曲同工,都是集中呈现一年来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他们都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人性光辉,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社会公平正义、进步发展所呼唤的人文品格与精神支柱。作为主持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人”的教育意义、讲好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彰显满满正能量绝非一朝一夕的准备,而是长期以来主持人人文关怀的养成和人格魅力的积淀。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多体恤民情,多关怀弱势群体,多参加公益活动,用知识武装头脑,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等等。只有呈现“善良的真我”,不虚伪做作,不装腔作势,才能赢得嘉宾和受众的信任,才能达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1.2 不断增强主持人“信誉”即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说服学的角度来分析,无论在《感动中国》还是《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中,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分别代表了说服活动的主方、信息和客方③。传播“感动人物”和“好人”事迹、号召受众向他们学习是这次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最理想的说服情境是:客方对主方抱有好感并且赞同说服信息。在这其中,“感动人物”和“好人”本身与其事迹作为“信息”已经非常有说服力,如果主方也就是主持人能够具备“信誉证明”,则会获得高信誉+高赞同的效果,即主办方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信誉证明”或“信誉手段”是指“说服者在演说中凭借个人品格来影响听众,主方信誉取决于可信度、吸引力、权威④。所以对于主持人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如何改变,所坚守的一定是个人信誉、个人魅力、个人品格的不断完善,用高雅的风度、高尚的德操增强自身对受众的吸引力。白岩松、敬一丹作为中国主持人的杰出代表,以他们精湛的业务、对社会深深的责任、对祖国和人民真诚的爱,深受广大百姓的信赖与喜爱。在《感动中国》中,二位老师一直坚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些个人或代表的光辉事迹,那就是“感动”。白岩松说:“用感动这个标准去衡量人物的时候,官职、财富、地位、地域都消失掉了,真正的评价标准突然变得平等。这种平等就是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东西。” 这种来自于“信誉”的感动在人们之间传递,深深感染并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正如孟子所说:“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2 改变

2.1 思维创新:以新发现、新视角形成新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主持人在节目中表达观点、发表言论、传递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确切的概念,用确切的词语把概念进行“包装”来判断推理的过程⑤。《感动中国》《十佳江阴好人颁奖典礼》每年所选取的人物基本都是爱心支教、舍己救人、大科学家,再配一个少数民族或社会精英,让人动容的也无外乎瞬间壮举和经年累月两种情形,如何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前提下发掘出每个人物与众不同的人性特征、所折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受众年年感动,但每次感动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取决于思维创新,不断以新角度、新发现形成新表达。

以被表彰的“江阴好人”沈福才为例:他是一位年近古稀的最普通的修车匠,尽管收入微薄,依然坚持为老人、学生、残疾人免费修车30年,并把省吃俭用的五万元捐给了贫困学生。在采访中如果一味地拔高“好人”形象,就会让人产生“好人”不食人间烟火、无从学起、“和我无关”的印象,从而造成了受众只能停留在片刻感动上的尴尬局面。拓宽思维深度和广度后会发现:修车匠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工种,却是勤俭节约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更是我们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他在自己需要别人照顾的年纪却始终践行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通过这样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现场采访时就会把人物相对比较丰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加强化了“好人”形象,让“好人”事迹可学、能学。

2.2 心理转变:传者要有受者心理

在说服学的主客关系方面,说服活动不是单向的“主—说,客—服”,而是一种“合作”。客方是“裁决者”,握有判断是非的裁判权,所以说服的成败取决于主方能否赢得客方的理解和支持,主方因而要充分了解客方,尊重客方⑥。高明的说服能瞄准说服对象的潜意识,将潜意识转化为一种动力。此时,作为说服的主方——主持人应该充分了解受众心理,代表受众的所思、所想以采访的方式和“好人”互动,充分挖掘每一个“好人”身上可学、能学的闪光点,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是自己最信赖、知心的朋友,可以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观点甚至是正在思考的观点。endprint

以“江阴好人”辅警蔡海峰为例:他是学校门口的安全辅警,每天护送1 000多名小学生过马路,深受学生、家长和街坊四邻的爱戴。如何把他和受众建立起联系找到彼此的共通点是说服成功的关键,而这个点恰恰就是孩子。作为一名最普通的辅警,他为什么能做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喜好,为什么愿意和孩子一起敞开心扉,为什么能够把最温暖的笑容送给孩子?这些都源于蔡海峰对孩子们真正的爱,这种爱是如何形成的,他和自己的孩子又是如何相处的,这些才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作为主持人如果能够抓住受众的心理,从这些方面着手采访,一定可以营造一个真实不作秀且有意义的节目现场。

2.3 主持人语言风格:更接地气,更真诚

张颂老师在《中國播音学》中指出:主持人节目播音在有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播音听起来像说话,或者说就是和受众进行交谈,细说漫谈,娓娓道来,语气平缓与内心真挚比播音技巧更突出。

《感动中国》的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就是用最质朴、最浅显的主持人语言彰显了主持人对于嘉宾的尊重、关照,用聊家常似的对话逐步深入探寻嘉宾的内心世界,烘托人物形象。以白岩松采访人造卫星的设计者孙家栋为例:白岩松借孙家栋出场的舞台坡度自然而地提出了互动的第一个问题,恰好也隐喻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道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白岩松并没有提出特别专业、深奥的问题,而是抓住细节和老人进行交流,最后巧借孙家栋90岁的年龄,称其“90后”,拉近与现场真正的“80后”“90年”轻人的距离感,顿时就让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科学家一下子变成了大家身边可亲可敬的老人,非常亲切。

2.4 角色定位:隐而不显,情感节制

《好人颁奖典礼》是每年一度的节目,情感性、仪式感都非常强。主持人在节目中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突出主持人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十佳“好人”才是分量最终的主角,而现场参与的观众又是这场仪式的最直接互动人群,所以主持人应当做好沟通嘉宾与受众的桥梁,努力学习敬一丹老师在《感动中国》中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隐而不显、情感节制”。“隐而不显”是要让观众感觉不到主持人的作用,而牢牢记住推出的人物;“情感节制”是在情感把控上需要主持人具备深厚的情感积累,而在现场又要有着极强的分寸感和控制力,要有感情,但是不能滥情。主持人的魅力绝不是体现在“喋喋不休”上,而是取决于自己对采访嘉宾和受众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照,和他们同频共振。

3 结束语

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和灵魂必须始终坚持“不忘初心”,那就是对于这份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媒体人所肩负的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修养传递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要深度参与到自己所主持的每一个节目中,而不是等待节目创作完成之后再把主持人作为标签一样贴上去,对着别人写好的稿子生硬地念出来,要像白岩松、敬一丹老师一样浸泡在节目中,熟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字斟句酌地对待每一句主持词,以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感动嘉宾、感动受众,也照亮自己的节目。

注释

①参见《说服学》20页信誉证明。

②参见《说服学》51页第二节 道德灌输——社会说服的

战略。

③参见《说服学》210页第十一章 说服与传播学。

④参见《说服学》214页第二节 说服的主方“信誉证明”。

⑤参见《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04期 从创新思维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王宇红。

⑥参见《说服学》33页正文第二段。

参考文献

[1]张颂.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曾志华.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龚文痒.说服学——攻心的方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6]吴郁.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 露,江阴广播电视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正能量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论姜夔词语言的风格及特征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