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地区新媒体使用状况调研

2017-09-16杜俊伟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

摘 要 以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地区的农村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新媒体使用现状。研究发现,该地区大部分的居民新媒体普及率并不高,仅为成年人口基数的35.3%;使用的首要目的是获取各类资讯以了解外界,其次是进行社交活动;大部分使用者每天大约花费1.6小时左右的时间来使用新媒体,并认为新媒体有利于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研究还发现,该地区总体上新媒体应用意识不强,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观念与认识和操作门槛以及流量支付等经济问题是该地区目前新媒体使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关键词 农村地区;新媒体使用;鄂州市临江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31-0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7.31亿人次,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3.2%,但是在7.31亿的网民中,占中国人口基数超过60%的农村人口的网民比率却未达到网民总数的30%,反差明显。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設的进程中,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对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观念价值转型”,对于其经济生产、文化需求和消费模式,都将起到深刻的作用[1]。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农村地区的新媒体使用状况,对影响和制约农民使用新媒体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提取以及分析,从而为推动农村网络信息化进程提出有效的建议。

1 研究对象简介

临江乡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城区北部12千米处,东依长江黄金水道,北与段店镇毗邻,西与蒲团乡相接,南与樊口街道隔港相望。全乡辖黄岭、新港、黄柏山、临江、马桥、胡林、新安、崔汤、龙潭、大湖、粑铺、王埠、芦州、钮墩、德胜15个行政村、169个自然村。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面积6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 208公顷,蔬菜面积1 104公顷,水产养殖410公顷。

在中国目前的乡村结构中,笔者认为,临江乡处于中等发展水准,作为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2 技术路径:调研的操作

2.1 相关假设

在正式调研之前,调研组已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分析发现,目前的诸多类似研究主要停留在农村新媒体研究的硬件或者是与城乡的差距上,并没有对农村地区利用新媒体进行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和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化考察。

基于此,调研组结合初步观察,经过论证后针对调研目的提出了相应的假设:

1)该农村地区居民的新媒体的使用率比较高,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年人。由于临近地区距离中心城区距离为7~15千米,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调研组假定该地区居民也会借助新媒体,来提升改造的速度。同时,青年人的思想比较开放,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调研组也假定其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够很快上手。

2)该地区大多数人使用新媒体是为了了解外界和社交。该地区除了务农人口,到城区进行长时间和临时性务工的人口比较多,在这种农业与非农业事务交集的格局下,调研组认为,身处变化中的该地区农村居民可能有着探知外界并尽可能融入其中的动力,故假定其新媒体使用动机为了解外界和社交。

3)新媒体使用者一天的使用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这个假设,调研者是依据对该地区生产、生活状态的感性认知后提出的。

4)新媒体使用对使用者具有切实的好处。无论是务农还是外出打工,系媒体的实用者可能会从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获得有用信息、得到生活便利,或者获得情感抚慰。基于此,调研组假定新媒体的使用者能从中获得切实的好处。

5)该地区新媒体使用的制约因素是观念和技术门槛。对于农村地区而言,Wi-Fi等基础设施,对于智能手机的投资,以及新媒体各类应用的实用技巧,是调研组可以想象到的制约因素,因此假定下来并交由调研结果来证实或证伪。

2.2 研究方法

调研组组成5人的调研团队,历时一周,分赴芦洲、钮墩、胡林、德胜等15个行政村,携带问卷,各选择20名各年龄段的村民进行调查访问,并依据调研观测点采集调研数据。

1)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结合访谈和观察进行。

2)问卷观测点:一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基本信息板块;二是关于上网工具、网络信号情况、流量使用情况等与基础设施相关的观测点;三是上网时段、时长、目的、内容等与上网行为相关的观测点;四是使用感受和上网收获等与行为收益相关的内容。

2.3 调查的回收和统计

调研组在各行政村和年龄段调研到了预期的样本数之后即停止了调查和访谈工作。调研共调研300人,经整理后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有效样本数为291份,有效率为97%。

3 调查数据分析和讨论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研300人,其中男性182人,女性118人,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22人,占比为7.3%;18~40岁为217人,占比为72.3%;41~60岁为52%,占比为17.3%;60岁以上9人,占比为3%。在文化程度方面,未接受系统教育17人,占比为5.7%;小学及以下87人,占比为29%;初中文化程度133人,占比为44.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62人,占比为20.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人,占比为0.3%。

3.2 上网基础设施相关的基本情况

在调研对象中,家里开通了网线且连接有Wi-Fi的计有37人,占比为12.3%;没有开通网线但通过手机流量上网的计有69人,占比为23%,两者相加为35.5%。其中,开通网线的人的主要年龄段为18~40岁,占比为96.1%;通过手机流量上网的主要年龄段为18~40岁(与前者有叠加)和41~60岁,两者占比分别为73%和27%。另外,有64.5%的人并未在居住地上网或使用移动新媒体,其中,没有手机的有84人,占比为28%;有手机但非智能手机的有79人,主要为40~60岁及以上的人群;有智能手机但并未开启任何上网功能的人有96人,占比为32%。同时,并未观察到上网人群与文化程度之间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关联。endprint

3.3 与上网行为相关的基本情况

在上网的人群共计106人中,关于上网目的(限选3项),94人选择了“获取新闻资讯,了解社会动态”,占比88.7%;86人选择了“通信联络和社会交往”,占比81.1%;55人选择了“收看影视作品和听音乐”,占比为51.9%;34人选择了“玩手机网络游戏”,占比为32.1%;18人选择了“网上交易购物”,占比为17%.另有12人选择了“其他”,占比为11.3%.在使用时间方面,“每天超过3小时”的人数为9人,占比为8.5%;“每天使用2~3小时”的人数为17人,占比为16%;“每天使用1~2小时”的人数为59人,占比为55.7%;“每天使用0.5~1小时”的人数为13人,占比为12.3%;“每天使用半小时以下”的有8人,占比为7.5%。

3.4 上网感受和收获方面的基本情况

在未上网的194人中,就其原因(限单选),回答“不知网络干什么用”的人为58人,占比为29.9%;原因为“不会上网”的人为101人,占比为52.1%;原因为“上网很贵,不值得投入”的人为35人,占比为18%。

在上网的106人中,对于上网效益(限选3项),认为“网络能开阔自己的眼界”的人有104人,占比为98.1;认为“网络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的人为95人,占比为91.3%;认为“网络能加强与亲朋好友的联系”的有83人,占比为79.8%;认为“网络能带来工作和生活便利”的人有65人,占比为62.5%;认为“网络有助于自己打发时间”的人有38人,占比为36.5;认为“网络可能会让自己受骗上当”的选项也有19人选择,占比为17.9%。

4 研究结论

4.1 对相关假设的检验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和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本文对调研前设计的针对性假设分别做出

检验。

对于假设1,“该农村地区居民的新媒体的使用率比较高,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年人”,调研发现,通过网络和手机流量上网的人群比例分别为12.3%和23%,两者相加总共35.3%,比例算不上很高,仅比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农村地区平均网民比例27%高出了8个百分点。在该地区网民中,18~40岁的网民占比为73%,“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年”这个假设可以成立。总的来说,该假设部分被证伪,部分被证实,可修正为“该农村地区的新媒体使用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年人”。

对于假设2,“该地区大多数人使用新媒体是为了了解外界和社交”,调研发现,使用新媒体的人群对于上网目的的选择,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获取新闻资讯,了解社会动态”“通信联络和社会交往”以及“收看影视作品和听音乐”,选择率分别为88.7%、81.1%和51.9%。这个结果与假设吻合,假设得到证实。

对于假设3,“新媒体使用者一天的实用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调研发现,55.7%的人的新媒体使用时间为“1~2小时”,是主要的使用时长;超过3小时每天和低于半小时每天的比率分别为7.5%和8.5%,所有样本的平均使用时间为每天1.6小时。这个结果,略低于研究假设,但也相差不远。

对于假设4,“新媒体使用对使用者具有切实的好处”,调研发现,无论是从“开拓眼界”“获取有用信息”“加强与亲朋好友的联系”的角度,还是从“带来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这个角度,甚至是“帮助自己打发时间”这个较多,该地区新媒体使用者对于使用的效益绝大部分是持肯定态度的,总占比为82.1%;仅有17.9%的使用者反馈说“网络可能会让自己受骗上当”或带来其他不利影响。因此,本假设被证实。

对于假设5,“该地区新媒体使用的制约因素是观念和技术门槛”,调研发现,这个假设也得到了证实,但不完善。数据表明,未上网的194人中,不上網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不会上网”“不知上网是干什么”和“上网很贵,不值得”,占比分别是52.1%、29.9%和18%.也就是说,该地区民众使用新媒体的制约因素依次是技术门槛、观念和资金投入。

4.2 研究结论

在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地区,农村居民的新媒体使用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得益于其距离中心城区不算太远及其农村经济不算落后等综合原因。在该地区的新媒体使用者中,绝大部分为18~40岁的中青年群体,这个群体处于再学习能力较强、观念相对新锐、经济能力相对宽裕的状况。该地区新媒体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主要为开拓眼界、了解外界,同时扩展其人际交往的范围,进行休闲娱乐也是其新媒体使用的一个重要动机。该地区新媒体使用者的平均使用时间为每天1.6小时,未出现一般意义上的“沉迷”状态。新媒体使用者在总体上认可新媒体给其带来的使用效益,认可它对于自身在拓展视野、了解外界、加强人际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带来的切实好处。仅有少量使用者表达了对于新媒体使用的担忧,但也仅仅是从上当受骗等经济利益得失的层面来考虑的。该地区目前尚有绝大部分居民未使用新媒体,其主要限制因素为技术门槛(使用方法)、观念(对新媒体的认识)和资金投入(智能手机、网络开通或流量花费方面的投入)。

4.3 前瞻思考

如同本研究所关注的湖北鄂州临江乡这一农村地区一样,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新媒体使用状况在总体上虽然不如城市地区那样普及率高,使用者的新媒体素养在总体上也因文化程度的原因而不如城市地区,但限制其使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观念、使用技术和资金投入——这些制约因素都非“先天不足”式的,都可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发展而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本研究所展现出的该地区的这种使用状态,只是静态切片式的一种分析,代表着当下的状态,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继续深化,随着老龄人口逐渐被新生人口替代,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新媒体使用成本的下降,随着农村地区人口新媒体素养的总体提高,前述的技术门槛、观念和资金投入等限制因素将一一被克服。笔者正是据此认为,农村地区新媒体使用的普及化,只是个时间问题。

5 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从已经调研的区域和可以获取的数据中,本文得出了以上的研究结论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解答,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原因,本研究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其一,调研区域相对较小,结论并不能放心地推及更为广阔的中国农村地区;其二,调研和参与观察的时间有限,虽然得出了反映该地区新媒体使用面上状况的相关数据和成果,但缺乏基于田野志的深层问题挖掘。对于后续或类似研究,笔者也建议从突破以上两点的方向进行展开。

参考文献

[1]沙垚.新媒体对于乡村意味着什么,澎湃新闻[EB/OL].[2015-05-21].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3484.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对抗式解读”问题研究》(14YJA86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俊伟,文华学院人文学部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
关于构建河北省农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的探析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