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患者手术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
2017-09-16李师红
李师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
・肿瘤科护理・
脑膜瘤患者手术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
李师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
目的 分析脑膜瘤患者手术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病房序号奇偶数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脑膜瘤手术中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脑膜瘤手术中采用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略差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膜瘤患者术中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身心舒适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脑膜瘤;常规护理;优质护理
脑肿瘤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群体集中于20~50岁,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于患者发病期间,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现阶段,临床脑肿瘤诊疗手段以开颅肿瘤切除术为代表,据相关文献的查阅,可知手术中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优质护理作为现代全新护理模式与观念,已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和认可[1]。因此,以本院收治的108例脑膜瘤患者为例,分析脑膜瘤患者手术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病房序号奇偶数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CT确认为脑膜瘤。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4.5±0.5)岁。实验组男27例、女27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3±0.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脑膜瘤手术中采用常规护理,即医护人员于术中对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进行观测,并确保手术器械的充足配置且完全消毒。而实验组患者则在脑膜瘤手术中采用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流程如下:
第一,患者进入手术室内,手术医师、护士、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资料实施核对,待确定无误后,由护理构建患者外周静脉通道,以便对其施以全身麻醉;结合手术方案,对患者手术体位进行明确,即体位摆放应遵循功能循坏的原则;确保手术视野的开阔,即保证患者手术部位的全部显露;以安全、稳定和舒适的质保为前提,对患者头部实施抬高,即5~15°,经三钉颅骨对患者头部实施固定,结合海绵垫的使用对其腋下和髋部、膝部与足踝部进行垫高,以免因长期受压而产生压疮;选择金霉素眼膏对患者双眼实施涂抹,待眼部贴膜覆盖后,对外耳道进行堵塞;核查患者各部位是否存在压迫问题;术前30 min内对患者予以抗生素注射,预防术后感染[2]。
第二,实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针对脑膜瘤手术切除流程,其在肿瘤分离时易对中枢系统产生牵拉,从而引起患者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此,医护人员应在术中对患者心电图、呼吸、血压与心率等指标进行实时观察,结合血容量的观测,对其进行静脉输血,如红细胞、胶体液与乳酸林格氏液的选择。同时,还应对甘露醇进行合理运用,以此降低患者颅内压;密切关注患者尿量和肤色的变化。
第三,器械配合。医护人员通过术前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如肿瘤位置、形态和大小等,结合手术方案的制定,方可对手术器械予以合理配置。例如:骨瓣游离阶段,应选择头皮夹和双极电凝镊、中号吸引器与骨膜玻璃器等;颅骨开启,则需对骨蜡和明胶海绵、脑棉片、开颅钻与头皮拉钩等器械进行合理配置,以此实现创面保护和止血的目的[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焦虑状态(SAS)、抑郁状态(SDS)进行评定;结合ADL量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t对结果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对照组 54 50.37±5.78 48.26±3.17实验组 54 30.79±5.02 26.05±2.11 t 18.7943 42.8594 P 0.0000 0.0000
2.2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略差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生活能力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对照组 54 64.59±8.15 70.37±7.78实验组 54 80.66±9.26 85.41±8.81 t 9.5730 9.4032 P 0.0000 0.0000
3 讨 论
针对脑膜瘤患者而言,术中护理工作的开展,主要用于治疗配合度、术后并发症的把控。其中优质护理是以人、社会、心理为核心的护理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护理核心。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优质护理注重对患者心理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强调[5]。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实验组患者术中采用优质护理手段,其SAS评分为(30.79±5.02)、SDS评分为(26.05±2.11)、生活能力评分为(80.66±9.26)、生活质量评分为(85.41±8.81),即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针对脑膜瘤患者术中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身心舒适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高桂英.优质护理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评价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50-53.
[2] 段素伟.优质护理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6):747-748.
[3] 杨 帆,钱 会.优质护理在50例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972-1974.
[4] 徐丽娟.优质护理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7):768-770.
[5] 叶雅顺.探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脑肿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7):77-78.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31.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