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测度研究

2017-09-16徐彦红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7年4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层面驱动

● 徐彦红

我国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测度研究

● 徐彦红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研究是研究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文章构建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研究的结构框架和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熵的研究方法测度了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受个体层面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学校和社会环境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发展平台和空间、整体氛围和组织领导等,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教师社会地位和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等,个体层面影响因素主要为职业认同和精力充沛等。

大学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驱动因素

一、引言

大学是培养高端人才、向社会输出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扮演着“标杆式”的引领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大学师资队伍出现了“青年教师峰值”。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7.26万人。其中,40岁以下教师87.87万人,占专任教师总体的55.88%。2015年40岁以下青年教师同比2000年,增长了近2倍;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都在55%以上。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关乎整个社会的未来。测度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制定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政策的重要前提。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学术能力的提升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众多学者围绕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赵昌木(2003)强调外部因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主要的,具体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偶然事件等;吴捷(2004)认为教师专业成长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政府的教育政策和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定式等;赵苗苗(2008)强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认真对待内外部两方面环境影响因素;李宜江(2010)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受内在限度的作用,内在限度与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内在因素主要指与个体直接联系的因素;李锋(2014)强调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受教学环境和个人知识背景、教学技能及教学态度的影响。郝敏宁(2007)主要采取归因法、韦夏利(2014)采用文献研究和访谈法,提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吕春座(2008)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提出了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顾佩娅(2016)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围绕着环境因素评述了有关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的开展情况;殷世东(2016)从生态的视角出发,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学者们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因素纳入到不同维度,但是他们对何种驱动因素更重要还未取得共识。第二,在对各驱动因素及重要性的研究中,基于文献和认知的理论分析多,实证研究少,尤其缺乏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第三,从对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的视角上看,尤其缺乏对驱动因素结构框架及指标的系统和综合研究。正是在这一研究背景下,本文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构建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的“三维”结构框架,提炼驱动因素指标并纳入到三个维度中。根据各驱动因素指标设计开发了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抽样调查。同时对调查结果采用信息熵的方法计算各驱动因素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重要程度。最后,探讨促进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驱动因素结构框架和指标体系

(一)驱动因素的结构框架

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结构研究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尤瑞·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rbrenner)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the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强调个体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系统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为避免过于强调生态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他又补充了理论,强调了生物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并将理论更名为生物生态系统理论(the Bioecological System Theory)。他指出个体发展受到生物特性和环境力量的双重交互作用,并将“最近过程”这一概念引入模型中,提出“过程——人——环境——时间”的PPCT模型(processperson-context-time model)。在此模型中,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既受到主体自身特征影响,又受到主体所处学校和社会环境影响,且这些影响又是通过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来进行的。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系统理论为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十分贴切的研究框架。借鉴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提出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的“三维”结构框架,即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纳入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结构框架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各维度驱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大学青年教师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社会环境产生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是青年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创造并维持着特定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并通过具体的组织管理来促进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社会环境因素处于驱动因素结构的最外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社会环境因素可以通过舆论媒介直接作用于大学青年教师主体本身,也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影响学校层面因素从而影响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

(二)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

1.理论指标体系的提出

本文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这三个维度构建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对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借鉴组织行为学的外部环境分析法。社会环境因素研究需主要关注政策法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发展等。如刘洁(2004)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师职业资格制度以及教师评价与培训制度等;赵苗苗(2008)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教育经济制度、政策法规、上级领导态度、教师间合作关系等。本文提出社会环境层面的具体指标包括政策法规、高等教育投入、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师社会地位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在学校环境因素方面,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教育组织之一,教师处于学校组织机构中,直接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因素研究需主要关注资源环境、组织氛围、领导方式、管理制度等。如王坤(2014)提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层面因素包括规章制度、专业组织、管理风格、公共信任以及社会对学校的期望等;李锋(2014)指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绩效评定政策、职称评定政策、学校类型和学科特点等。本文提出学校层面的具体指标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整体氛围、组织领导、参与决策、设立教师发展组织、评聘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职业保障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在个体层面因素方面,大学青年教师在和学校、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特征突出了每一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建构性和多样性。个体层面因素的研究需主要关注个体特征以及职业层面的因素。如赵苗苗(2008)提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因素包括教师专业心理(包括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职业认同、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教师知识观和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等;李宜江(2010)提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与个体直接联系的内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工作对象、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等;张静(2014)提出教师自身能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知识的更新、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以及正确职业观的培养等。本文提出个体层面的具体指标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水平、人文、社会和自然知识、职业道德、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工作时间和工作家庭冲突等。

2.理论指标的完善

为保证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本文采用了专家审议法对上述理论指标进行验证。专家审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请专家对驱动因素理论指标进行评分,调查问卷为每个指标构建了五级量表,同时设置了开放性问题,可由专家填写其认为重要的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因素。

调查于2016年在我国四所高校中进行。调查高校包括211高校,也包括市属(省属)重点高校。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从事师资管理工作的专家、教师发展组织负责人和院系党政领导,共50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2可见:专家对理论层面提出的驱动因素认可度较高,可以作为驱动因素指标进行调研。同时,专家提出了补充因素,其中占三分之一以上专家提议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设立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学校为青年教师多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以及设立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此三项因素均属于学校层面的因素。

3.驱动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文献梳理和专家审议提出的驱动因素指标,最终本文得到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共30项,结合驱动因素结构的研究成果以及具体指标含义,将各驱动因素归入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层面三个维度,结果如表3所示。

三、基于信息熵的驱动因素重要性测度分析

表1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重要性调查专家情况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

本文设计开发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对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30项指标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发放通过问卷星调查平台进行。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客观和有效,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29个省(市)(北京、山西、山东、四川、河南、湖北、甘肃、上海、天津等)的751名大学青年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100%有效。本文将个体样本情况分为学校层面、职业层面和个体层面三类,从十二个维度对调查的个体样本进行分类。学校层面有所在学校的类别、所属学科类别、所承担主要课程归属等;职业层面有学历、职称、海外留学、工作经历、是否为双肩挑教师等;个体层面有性别、年龄、教龄、婚姻状况、收入状况等。

表2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专家评分结构

表3 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指标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层面,列入985、211和协同创新平台的高校占到近30%;在职业层面,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占84%,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占31%、讲师占51%,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占23%;在个体层面,男性青年教师与女性青年教师的比例约为4:6,年龄在30—40岁的占71%,教龄在3—8年的占31.3%,月收入在5000—6999元的占30.76%,月收入在7000—8999元的占26.23%。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高,处于中级职称的人数多,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验的比例少,女教师多于男教师,青年教师教龄集中在3—8年,月收入集中在5000—8999元。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不同高校类型、不同人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青年教师,调查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现状。

(二)基于信息熵的驱动因素重要性测度

美国数学家香农(Shannon)于1948年首次将熵的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熵越大表示信息的无序化程度越高,相对应的信息效用越低。熵定义为:值越大,表示取值的不确定性越大。

条件熵反映了一个属性集对于另一个属性集的依赖度,即已知属性的取值后,属性取值的不确定性还有多大。

则:

(三)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从总体上看,各驱动因素重要性位于前十位的因素分别是:发展平台和空间、整体氛围、组织领导、教师社会地位、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职业认同、跨学科团队建设、参与决策、精力充沛以及评聘制度等。其中学校层面的因素占到60%,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因素各占到20%。按照熵值法来看,学校、社会和个体层面因素共同作用于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由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各驱动因素重要性发现:

1.外部驱动因素中的学校环境是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表4 按条件熵计算的驱动因素指标重要性排序表

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各驱动因素中,属于学校层面因素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整体氛围和组织领导的重要性居于前三位。大学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平台和空间,营造唯才是举的文化氛围,突破论资排辈、学术资源垄断和影响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行政机制,建立良好的组织领导风格和制度体系,让大学青年教师能够在一定的自由空间中进行知识创新与传承,保证大学青年教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对真理的坚持,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

2.外部驱动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不容忽视

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各驱动因素中,属于社会环境因素的教师社会地位、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分别位于30项因素中的第四位和第五位。说明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学者”、“知识分子”、“教授”等称谓都是对教师的尊称。大学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敬业精神,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尊重,同时,也要求社会给予自身充分的认可和肯定。

3.内部驱动因素并未成为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个体层面的职业认同和精力充沛处于各因素中的第六位和第九位。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精力充沛更有利于大学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术工作中。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感知。大学青年教师个体的职业认同作为内在动因对其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了解和重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因素和特征,有利于大学青年教师重视主观感受和体验,有利于社会和大学分类和多样化的进行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构建和培养,但值得关注的是内部驱动因素并未成为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四、政策建议

大学青年教师是有机的生命体,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本文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构建了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的“三维”结构框架,并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熵的研究方法测度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出: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内外驱动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其专业发展受到大学教师个体特征的影响,更受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发展平台和空间、整体氛围和组织领导等;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社会地位和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等;个体层面因素主要包括职业认同和精力充沛等。

因此,促进大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要在社会层面建构支持环境,在学校层面优化发展环境,在个体层面激发发展动力。具体建议有:

1.简政放权——政府重组对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

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需要重组教育治理结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微观治理、加强高校的内部治理等。要制定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完备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政府要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交给大学,推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主要职能在宏观管理、学校拥有自主办学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要构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参与者身份与权力,完善教育拨款制度,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等新的治理形式。

2.营造氛围——为大学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诸因素中最复杂和深奥的变量。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大学青年教师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大学青年教师的情感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包括价值观念、信仰、态度、道德规范等。营造大学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分析社会文化与大学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关系,使大学青年教师感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和支持,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感受到其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的社会认可和价值,感受到社会为其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并给予了相当的工作报酬。

3.共同治理——构建新型多元合作关系

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要借鉴美国院校的主要管理模式——共同治理模式,构建起教师——管理者的新型合作关系,促使教师和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担当起各自的职责。共同治理意味着教师与管理者共同参与决策过程。大学内部的各种行政和学术事务的复杂性超出了单一主体能够决策的范围,应该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制度体系。学校应设立校院两级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术事务委员会、党政联席会等会议制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由控制走向互动、理解和合作。尤其是师资管理者的观念由“管理人就是控制人”向“管理人就是发展人”转变。

4.专业发展——设立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组织

促进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搭建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和执行。教师发展组织机构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委员会、教师发展办公室等。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组织要搭建好“教学、科研和发展”三个平台。其中教学平台主要是通过午餐会、教学工作坊、教学方法研讨和试验、教学课程设计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培训,推进有效的教学理念;科研平台主要是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开办科研项目申报讲座等形式促进大学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发展平台不局限于教学或者科研水平的提升,更能够结合教师的职业生涯特点,关注大学青年教师的终身职业规划和发展,促进大学青年教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也应致力于学校整体文化的营造,支持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

5.自我实现——激发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大学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需求、受尊重需求和对学校的价值认同需求等。为大学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其自我实现成长的优良环境,激发大学青年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对于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发大学青年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要为其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促使其按照适合的工作方式来有效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通过高质量的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其对知识和事业的成长滋生持续不断的新追求。在大学青年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为其创设一种与他人互相交流信息、互相合作的平台,更有利于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实现。

1.顾佩娅、陶伟、古海波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综述》,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第99–108页。

2.李锋、尹洁:《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载《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26期,第73–74页。

3.李宜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限度与实践突破》,载《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Z2期,第117–121页。

4.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5–22页。

5.王坤:《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129–131页。

6.吴捷:《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教育探索》,2004年第10期,第117–119页。

7.吴庆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8.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载《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第47–51页。

9.张静:《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载《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7期,第169–171页。

10.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1.赵苗苗:《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载《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25卷第2期,第113–115页。

■ 责编/倪超 E-mail:nc714@163.com Tel: 010-88383907

A Study on Measuring of the Driving Factors behind University Junior Faculty'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Xu Yanhong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To study the driving factors is the logical start point of the research on university junior faculty'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factors behind university junior faculty'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lso sets up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driving factors. Then,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riving factors with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information entrop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junior faculty in univers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individual level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schoo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mong them, school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are mainly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and space, the overall atmosphe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mainly the social status of teachers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he individual factors are mainly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full of energy.

Junior 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riving Factors

徐彦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档案馆、校史馆馆长。电子邮箱:xuyh@ cueb.edu.cn。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及其政府规制研究”(14JY078)资助。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层面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青年教师听(看)课技能锤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