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血肿清除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
2017-09-14王广山
王广山
【摘要】 目的 分析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血肿清除率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观察组采取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 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63.6±6.3)%, 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为(90.3±5.5)%, 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水平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不如开颅手术, 但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更佳, 仍然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神经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4.026
高血压脑出血是危重症, 病死率非常高, 经过抢救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残疾, 因此需要研究适宜的治疗方法[1]。开颅血肿清除术是常用的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术式, 效果确切但创伤较大, 研究改良方法对患者十分有利。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微创手术, 较开颅手术造成的创伤更小, 如果血肿清除率能满足治疗所需, 则具有临床意义[2]。本研究对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56.8±7.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56.4±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本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给予患者血压控制、脱水降颅内压、预防消化道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吸氧支持、营养支持、并发症对症处理等保守治疗。在患侧大骨瓣处进行开颅, 将硬膜打开, 经外侧裂岛叶进行入路, 或者经颞叶皮层进行入路, 观察血肿腔, 将暗红色的血肿清除干净, 同时进行止血, 留置引流管, 根据颅内压情况, 选择是否放弃骨瓣, 注意保护侧裂血管, 让其进行松解, 关颅, 进行头颅CT检查, 了解血肿清除情况。
1. 2. 2 观察组 本组采取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 术前进行头颅CT检查, 记录血肿量, 同时选择穿刺位置, 注意避开头皮、颅内重要的神经血管、重要的功能区, 选用YL-1型号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 由注射器将血肿抽吸干净, 可根据情况快速推注生理盐水, 将血凝块粉碎, 首次可抽吸50%~60%的血肿, 根据情况给予尿激酶进行残余血肿液化, 同时再次进行血肿抽吸, 留置引流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术前患者血肿量-术后患者血肿残余量)/术前患者血肿量×100%。评定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记录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 总分为0~45分, 轻型神经功能缺损:0~15分;中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重型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分数越高, 代表神经功能越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血肿清除率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63.6±6.3)%, 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为(90.3±5.5)%, 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神经功能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水平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觀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需对血肿进行清除, 解除压迫, 避免出现生命危险。而血肿清除手段较多, 但疗效各异, 传统一般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手术虽然可保证治疗效果, 血肿清除效果较好, 但开颅手术的创伤巨大, 可能由于疾病损害使患者无法耐受手术, 而导致死亡[3]。术后有很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需要进行改进。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是近年较为流行的一种血肿清除手段, 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应用比较广泛, 其主要优势在于手术简单, 床边即可进行, 并且密封性高, 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 无全身麻醉风险[4-7]。同时手术耗时也比较短, 因此该手术对于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优势较大, 同时较传统开颅手术, 其造成的创伤明显更小。而其也有一定的劣势, 硬通道有局限性, 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血肿的清除率低下, 甚至认为对部分患者无法达到治疗所需[8-10]。本研究结果显示,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血肿清除率低于开颅组, 但也能满足治疗需求, 术后残余的血肿可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处理。而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则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微创术式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的破坏较小, 并且由于术中出血少,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因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虽然血肿清除率不如开颅手术, 但优势在于创伤较小, 有利于神经功能改善, 因此对于状况较差、高龄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十分适用, 病情稳定的患者也可考虑该术式, 但对于脑干出血、意识障碍程度深、频临死亡的患者仍然应选用开颅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玉辉, 王美清, 李东升, 等. 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临床误诊误治, 2013, 26(3):95-98.
[2] 曾善科.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12):1889-1890.
[3] 贾向军, 王威. 软或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医疗装备, 2016, 29(15):10-11.
[4] 孙全法, 陈红芬. 微创穿刺硬通道与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8例. 中国实用医刊, 2006, 33(21):42-43.
[5] 张龙, 漆松涛, 冯文峰, 等. 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38(8):469-472.
[6] 夏平, 熊兵红. 硬通道结合软通道技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重庆医学, 2012, 41(22):2294-2295.
[7] 方德. 软硬2种通道微创穿剌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1, 17(1):30-31.
[8] 黄春刚, 张国栋, 郭金栓, 等.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242-243.
[9] 王勇, 童凌云, 张华暹, 等. 硬通道穿刺术与显微小骨窗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比较. 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5):668-669.
[10] 杨志华.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治疗效果比较. 吉林医学, 2015(9):1845-1846.
[收稿日期:2017-0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