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城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养老需求调查分析

2017-09-13红,熊伟,杨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子女养老

刘 红,熊 伟,杨 玲

(1.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成都市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四川,成都 61004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成都市城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养老需求调查分析

刘 红1,熊 伟2,杨 玲3△

(1.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成都市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四川,成都 61004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部,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养老需求,为形成适宜的医养结合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进行分层抽样,从成都市抽取7个社区,再利用立意抽样,分别在社区老年人活动聚集点对60岁及以上老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老人养老需求的因素。结果99.8%的老人患有至少1种慢病,视听能力、记忆力减退是老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87.5%老人选择在家养老,10.4%在机构养老,1.1%选其他方式养老。老年人需求最高的是医疗卫生服务,比例高达59.4%。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性别、文化程度及照顾支持现况影响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结论家庭养老是成都市城区老人最理想的养老模式,保护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提高老年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多样化生活照顾和精神文化服务,推进家庭养老向居家养老自然过渡。

城市老人;健康状况;养老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65岁及以上人数达13755万人,占比10.1%[1]。老龄人口基数大、新增老龄人口数量多、老龄高龄化及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成为近年来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围绕如何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近年来开展了相当的探索,本文开展的成都市主城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旨在于此。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通过分层抽样与立意抽样相结合,分别选取成都市高新桂溪社区、芳草社区、武侯玉林社区、簇桥社区、青羊光华社区、新华社区、金牛九里堤社区共计505名60岁及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老人一般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健康状况:自评健康状况、慢病患病情况、常见健康问题;养老需求:养老模式、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具体内容等。

1.2研究方法以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诊断调查问卷为基础,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充分结合研究目的,增删与养老相关的条目,经过2轮专家咨询和1轮预调查后形成问卷,确保问卷效度。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χ2=0.05。

2 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505份,回收504份,问卷回收率为99.8%;有效问卷504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212人(42.1%),女291人(57.9%)。60~65岁164人(32.5%),66~75岁244人(48.4%),76~85岁81人(16.1%),86岁及以上15人(3.0%),最年老者92岁,平均年龄69.5岁。婚姻状况:已婚417人(83.6%),丧偶66人(13.2%)。文化程度:小学217人(43.1%),初中121人(24.0%),高中或中专109人(21.6%),大专及以上57人(11.3%)。居住情况:与配偶同住269人(53.8%),与子女同住185人(37.0%)。个人月收入:1000~1999元200人(40.1%),2000~2999元145人(29.1%)。

2.2老年人健康状况

2.2.1自评健康状况 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54人(10.9%),好134人(27.1%),较好121人(24.5%),一般166人(33.6%),差19人(3.9%)。

2.2.2慢性病患病状况 99.8%的老人患有至少1种慢性疾病,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颈腰椎病、骨质疏松及慢性支气管炎,见表1。

2.2.3主要健康问题 最常见的三种健康问题为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和听力障碍,见表1。

表1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主要健康问题

2.3老年人养老需求

2.3.1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 老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一起在家养老,有322人(66.9%);其次是与子女分开在家养老,有104人(21.6%);选择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模式55人(11.5%)。在养老服务方面,需要医疗服务281人(59.4%);需要生活照顾136人(28.8%),需要精神文化及其他服务56人(11.8%)。

2.3.2具体养老需求 老人对所有医疗服务项目的需求总应答次数1909次,对辅助设备的需求总应答次数430次,对生活照顾的需求总应答次数1242次,对精神文化服务需求的总应答次数862次,其中最需要的医疗服务是健康教育,应答次数245次(12.8%),最需要的辅助设备是视力辅助设备,应答次数134次(31.2%),最需的生活照顾服务是水电设施维修,应答次数240次(19.3%),最需的精神文化服务是文体娱乐,应答次数345次(40.0%),老人排在前五位的养老需求项目见表2。

2.4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分析

2.4.1养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选择在养老院、老年公寓及其他养老地点养老的老人合并为机构养老类,将选择在家与子女一起,在家与子女分开的老人合并为居家养老类,将养老模式与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月收入、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年龄、生活照料方式等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养老模式与文化程度(χ2=14.011,P= 0.003)、个人月收入(χ2=14.623,P= 0.006)、自评健康状况(χ2=11.601,P= 0.021)、照顾支持现状(χ2=29.475,P< 0.01)等因素的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老年人具体养老需求

将养老模式作为应变量,所有因素作为自变量,并对自变量进行哑变量设置,以各自变量的最后一类为对照,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66~75岁年龄组老人相较于86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更愿意居家养老(OR=6.891),初中学历水平的老人较大专及以上高学历水平的老人更愿意居家养老(OR=3.966),当前由配偶照顾的老人相较于由保姆照顾的老人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OR=0.053),见表3。

表3 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因变量以“机构”养老为对照;*86岁及以上年龄组为对照:**以大专学历组为对照;***由保姆照顾为对照。

2.4.2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性别(χ2=7.877,P= 0.020)、文化程度(χ2=24.981,P< 0.01)、月收入(χ2=22.628,P= 0.004)、自评健康状况(χ2=22.468,P= 0.004)、照顾支持状况(χ2=26.087,P= 0.004)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应变量,所有变量作为自变量,运用广义Logit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精神文化需求为参照,男性较女性的生活照顾需求多于精神文化需求(OR=3.385),小学文化水平相较于大专及以上高学历的生活照顾需求多于精神文化需求(OR=5.380)。由子女照顾或配偶照顾与由保姆照顾相比,医疗服务需求较精神文化需求更强烈(OR子女照顾=3.934,OR配偶照顾=3.056),见表4。

表4 影响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成都市城区老人最理想的养老模式是与子女一起在家养老,这与中国“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分不开,赡养老人是尽孝的最直接表现[2,3],且多数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当访谈问到老人不愿去机构养老的原因时,老人多谈及怕人笑话。第二,部分老人已开始接受与子女分开甚至在机构养老,这与陈正英等的研究结果一致[4]。当前我国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靠家庭养老给子女造成较大压力,老人不愿见到子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照顾自己。第三,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尽管有子女照顾或配偶照顾,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求是客观事实[5]。因为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强,必须由专业人员提供,不像日常生活照顾可由家人取代,且老年人常伴有各种健康问题,医疗服务是其最重要的需求。此次调查结果提示,老年人多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米玛多吉等的研究也有相同结果[6]。视力模型、记忆力减退、听力障碍等健康问题困扰着老年人的生活,而当前机构养老普遍采取医养结合的模式,健康欠佳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意味着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健康有保障,更有安全感。

本研究围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养老目标有以下建议:第一,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保护家庭养老模式。本研究中超过6成的老人愿意与子女一起养老,说明家庭养老仍是多数老人的理想模式,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不在朝夕。政府应采取扶持措施,缓解家庭养老给青年子女带来的负担。如养老开支可抵扣个税,赡养老人给予房贷优先等激励措施,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同时,加强家庭养老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结合,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老年医疗服务水平,创新老年医疗服务模式,为家庭养老的老人提供医疗保障。第二,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服务,促进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转变。老年人渴望健康,希望获取健康保健知识的愿望强烈,健康教育是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也能针对养老观、死亡观等进行宣传,促进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让越来越多老人主动接受非家庭养老模式,减轻年轻一代的负担。第三,积极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实现养老模式的自然过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是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留在家里,分别由社会或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7],更接近家庭养老,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依托社区加深对老年人的了解,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如调查发现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有更多的生活照顾需求。尤其是应加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建设, 这是当前养老服务中被严重忽视的内容,有学者研究发现,社交活动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8]。提供文体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能够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社交平台,促进老人间的交流互助,实现“老有所乐”。

[1] 吴小侠.城市社区居民养老需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 丁华,徐永德.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22(3):15-20

[3] 杨赟.传统孝道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家庭养老困境探析[D].西南大学,2015.

[4] 陈正英,李金秀,陈诗韵,等.武陵山片区老年人群养老模式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624-2633.

[5] 张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7(1):101-104.

[6] 米玛多吉,田晓洁,邵志民,等.上海市部分城区老年人医养需求调查与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10):43-45.

[7] 冉勇,陈天柱.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养老模式研究——以乐山市沐川县为例[J].人民论坛,2013,22(2):228-229.

[8] 向运华,姚虹.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1):85-92.

Investigate health status and pension needs of urban elderly from Chengdu

LIU Hong,XIONG Wei,YANG ling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4SB0138);成都医学院校级社科项目(编号:11S023)

R195

B

1672-6170(2017)05-0229-04

2017-03-21;

2017-05-23)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中年教师健康状况及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