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脏受累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2017-09-11路海平
路海平
(北京市隆福医院心内科, 北京 100010)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脏受累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路海平
(北京市隆福医院心内科, 北京 1000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脏受累的患病率,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脏受累和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0例的病历资料,其中合并心脏受累患者272例,作为心脏受累组;未合并心脏受累患者328例,作为无心脏受累组,同时选取在同一时期内来医院体检中心行ECG和/或UCG检查的体检者30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饮酒史等基本资料,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率,是否长期激素治疗(使用时间≥1年)、是否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使用时间≥1年)等,同时采血测定血清IgG、IgA、IgM、VEGF、NO、CRP和白细胞表达水平,对AS合并心脏损受累患者血清VEGF、NO、CRP含量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平均年龄、平均病程、长期激素治疗、血清CRP上,心脏受累组显著高于无心脏受累组(P<0.05);在血清VEGF、血清NO上,心脏受累组显著低于无心脏受累组(P<0.05);在平均年龄、平均病程、血清CRP上,重度心脏受累组显著高于轻中度心脏受累组(P<0.05);在血清VEGF、血清NO上,重度心脏受累组显著低于轻中度心脏受累组(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AS合并心脏受累患者血清VEGF、NO、CRP含量相互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AS患者合并心脏受累较为常见,年龄、病程、血清VEGF、NO、CRP含量是AS患者发生心脏受累和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强直性脊柱炎; 心脏受累;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全身性关节慢性炎症疾病,临床发病多呈隐匿性,病变时间长,骶髂关节炎为其病理标志及早期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病程延长,AS患者极易合并多种关节外结缔组织病变,可损伤皮肤黏膜、眼睛、肺和肠,同时可影响心血管系统[2]。心脏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与血管,因此很容易被本病所累及,研究发现AS患者与20%~40%的心血管疾病致死事件显著正相关,AS合并心脏受累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及猝死的风险性增加[3]。本次为提高对AS合并心脏受累的认识以及诊治水平,降低心脏受累导致的不良事件,选取我院住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127例,来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脏受累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医院,北京市隆福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600例的病历资料,其中存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或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UCG)异常的心脏受累患者272例,做心脏受累组,其中男性181例,女性91例;年龄在16~58岁,平均年龄为(30.12±6.58)岁;病程0.3~18年,平均病程为(10.23±2.38)年;其中未合并心电图(ECG)和/或超声心动图(UCG)异常的心脏受累患者328例,做无心脏受累组,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30例;年龄在15~61岁,平均年龄为(26.12±5.07)岁;病程0.3~18年,平均病程为(7.82±2.19)年,同时选取在同一时期内来我院体检中心行ECG和/或UCG检查的体检者305例,作为对照组。均符合纳入标准:①参照《2012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4],同时存在完整的心血管系统辅助检查;②入选患者年龄、性别不限,肝、肾功能正常;③所有入选患者在试验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积极参加本次试验;④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道德标准;⑤入选患者意识清醒,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心脏受累诊断标准[5]:所有入选者均行标准12导心电图和/或超声心动检查,心脏受累指标判定如下:①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早搏;②心电图异常:ST-T改变,两个以上相邻导ST段下移≥0.1mV、T波低平、倒置;③心肌损害:心电图左室高电压、超声心动示房室扩大、心肌肥厚、室壁运动减弱或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④心包损害:心包积液、心包增厚;⑤瓣膜病变:瓣膜结构和功能改变,除外生理性反流;⑥肺动脉高压:静息状态肺动脉压力≥30mmHg;⑦主动脉根部增粗、升主动脉扩张。如果出现上述1项或以上,即可判定为心脏受累。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脏损受累组和无心脏受累组。
1.3 排除标准:发病前已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既往1周内曾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者;正在参与其他研究过程;妊娠、哺乳妇女,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不能正常交流;基础资料不全,不能配合正常检查。如果出现上述1项或以上,均排除。
1.4 临床资料收集:建立调查数据表,收集所有入选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饮酒史等基本资料,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率,是否长期激素治疗(使用时间≥1年)、是否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使用时间≥1年)等。
1.5 实验室检测指标:抽取所有患者晨起8点~9点肘部外周静脉血3~5mL,放置于真空试管中,常规条件下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10℃冰箱保存待查,在采样后4h内完成,在禁食12h后进行,检测指标如下:①免疫球蛋白指标:主要包括IgG、IgA、IgM表达水平,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方法参照说明书;②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等,VEG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VEGF试剂盒由上海吉泰依科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NO采用亚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沪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为美国BECKMAN Unicel DXC800全自动生化仪和伯乐R-680酶标仪,具体方法参照说明书;③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表达水平,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试剂盒由上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具体方法参照说明书。
2 结 果
2.1 心脏损受累组和无心脏受累组患者可疑危险因素对比:由表1可见,在平均年龄、平均病程、长期激素治疗、血清CRP上,心脏受累组显著高于无心脏受累组(P<0.05);在血清VEGF、血清NO上,心脏受累组显著低于无心脏受累组(P<0.05)。
表1 心脏损受累组和无心脏受累组患者可疑危险因素对比
2.2 不同严重程度心脏受累组患者可疑危险因素对比:根据心脏受累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37例和重度22例,由表2可见,在平均年龄、平均病程、血清CRP上,重度心脏受累组显著高于轻中度心脏受累组(P<0.05);在血清VEGF、血清NO上,重度心脏受累组显著低于轻中度心脏受累组(P<0.05)。
表2 不同严重程度心脏受累组患者可疑危险因素对比
2.3 AS合并心脏受累患者血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AS合并心脏受累患者血清VEGF、NO、CRP含量相互间呈正相关(P<0.05)。
表3 AS合并心脏受累患者血清VEGF、NO、CRP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侵犯骶髂关节、脊柱以及外周关节等,且随着病程延长,可伴随关节外表现,心脏损害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6]。AS患者属于长期反复发作的免疫炎症反应,病变可累及心肌、瓣膜,进而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瓣膜关闭不全,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功能下降、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关闭不全等[7]。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心血管风险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AS患者病死率升高[8]。因此,对AS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起到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的重要作用。
3.1 性别、年龄、病程与AS心脏受累的关系:AS发病年龄多在5~30岁,30岁以上及8岁以下发病者少见,既往曾被认为男性多见,本次病例发现心脏受累组与无心脏受累组患者在性别上,无差异,说明了AS患者合并心脏受累与性别无关,与大多数文献一致[9]。AS合并心肌受累多呈隐匿性,心肌受累与病程长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学者发现随年龄增长、病程不断延长,AS患者合并心脏受累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0]。本次病例发现心脏受累组与无心脏受累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AS合并心脏损害在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者更易出现。因此,对于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的AS患者需及时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检查,以提高临床检出率,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11]。
3.2 炎症反应对AS心脏受累的影响:炎症反应机制在AS患者心肌受累的发病率上起到促进效应,此类炎症因子可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文献发现A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低下,诱导机体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与心脏受累的关系息息相关[12]。CRP是一类重要的炎症介质,健康人血清中含量较低,在急性反应时含量升高,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炎症标志物[13]。当机体在急性炎症、感染或组织损伤时,CRP表达水平会显著上升,升高的CRP水平在AS患者内皮功能紊乱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4]。血清CRP表达水平的高低与AS患者的机体炎性反应程度密切相关。本次病例发现心脏受累组与无心脏受累组患者血清CR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心肌受累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
3.3 血管内皮功能与AS心脏受累的关系:近年来文献表明,与健康人比较,A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极易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是心肌受累形成的关键因素[15]。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为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指标,V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及转移,促进新生血管生成。文献表明VEGF表达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16]。另外血管内皮可合成一氧化氮合成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可引起NO含量低下[17]。本次病例发现心脏受累组与无心脏受累组患者血清VEGF、NO对比有差异,且随着心肌受累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VEGF、NO、CRP含量相互间呈正相关。说明了血清VEGF、NO、CRP是AS患者发生心脏受累和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发现AS患者合并心脏受累较为常见,年龄、病程、血清VEGF、NO、CRP是AS患者发生心脏受累和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更为积极地控制病情、减轻炎症和血管内皮损伤,从而改善其长期预后和生存率,以期降低AS合并心脏受累的发生率。
[1] 刘越,赵艳梅,夏群.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35~238.
[2] 梁佐堂,李继峰,董乐,等.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2):84~87.
[3] 张红菊,刘震宇,王迁,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脏受累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7):458~462.
[4] 沈彬,裴福兴,邱贵兴.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3,32(32):895~898.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
[6] 薛晓燕,李军霞,李小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脏受累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2):22~25.
[7] Ozkan Y.Cardiac invol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2016,8(6):427~430.
[8] Sari I,Haroon N.Chapter 15-cardiovascular invol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Handbook of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2017,14:383~408.
[9] Soroush M,Mominzadeh M,Ghelich Y,et al.Investigation of cardiac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Incidence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J].Medical Archives,2016,70(1):35.
[10] Wei C Y,Kung W M,Chou Y S,et al.Cardiac autonom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case-control study[J].Medicine,2016,95(21):e3749.
[11] Biesbroek P S,Heslinga S C,Konings T C,et al.Insights into cardiac invol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rom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J].Heart,2016,310667.
[12] 赵瑞梅,孙永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NF-α、IL-17、IL-23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9):38~40.
[13] 孙景权,上官若男,严翊,等.心肺适能和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2):228~234.
[14] 王菁,王庆文,尚宏喜,等.C反应蛋白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6):752~755.
[15] 云苏日娜,孟根杜希,包玉龙,等.内皮祖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4):165~168.
[16] 李静,王建榜,王西辉,等.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NO、vWF、VEGF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5,55(28):40~41.
[17] 徐启华,曹济民.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8):95~97.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402147)
1006-6233(2017)08-1358-05
A
10.3969/j.issn.1006-6233.2017.0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