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9-10李秀芝

环球市场 2017年25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新常态

李秀芝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供给侧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物质生产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创新驱动理论深入推进改革拓展理论空间,生态文明观为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指导,劳动价值理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行保障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

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显得更加必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改善结构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1.1物质资料生产是供给端的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供给端的改革,而供给端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内容创新是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物质生产活动推进人类生存与发展,而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人类生存需求逐步演变、升级,产生了不同时代要求的物质生产内容,由此可知,人类社会需求必须由物质生产内容的持续创新加以解决。

1.2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产关系基础

物质生产的基础决定了意识形态,物质生产的方式决定了交换、分配的方式,物质生产是任一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国有企业对维系公共利益、保障民生、促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机制缺陷等因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等任务显得尤为艰难,是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的主攻方向。

2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为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就必须保持实体经济部门之问及其内部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随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理性衡量投入和产出,使社会产品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生产投入的价值量等于消费增加的价值量,进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增强中国企业市场竞争力,刺激经济发展活力。

3创新驱动理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拓展理论空间

3.1科技创新驱动扩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产规模和结构升级空间

科技创新是一种推动历史的强大动力,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能够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生产的技术边界,促进新的业态出现,提升经济结构的层次,从而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结构的升级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性、决定性的引领作用。

3.2制度创新驱动塑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发展环境

从微观层面讲,企业通过寻找新的原料供给、开辟新市场、采取新的组织方式等创新,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节约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从宏观层面看,制度创新通过改变原有制度,协调、规范社会关系,从而节约交易和流通费用,赋予社会组织和个人知识、财产的权力,变革生产、交往关系,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益,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将原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4生态文明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4.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发展要求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使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文明形态。一方面,自然与人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类的发展需要自然界的丰富资源做后盾;另一方面,伴随社会进步,人类不断提高对自然的理解、认知,逐步完善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了让自然更好地服务社会,人类就要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进而环境与经济可实现同步发展。

4.2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型

为适应全球科技革新和制造业回流趋势,应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新能源、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完善现代技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应链管理制度效率,满足全球绿色消费需求。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应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重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有弹性的环境监管体制,强化对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提高事中事后环境监管水平,顺应国际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保障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續发展。

5劳动价值理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5.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动力的实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劳动价值论原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一方面,注重优化劳动力配置,调整生育政策,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从而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的态势,增加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和使用以适应产业升级与经济布局调整,不断提升教育层次和优化教育结构,利用教育将人口数量优势转换为人力资本优势,从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由此,人力资源现在是、未来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没有丰富的、持续的劳动力资源供应,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将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5.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价值和价格理论

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观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解决的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使虚拟经济回归本性,使得虚拟资产价格能够健康反映其所代表的实体经济价值;着力打造强力、新型、全覆盖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引导资金回归实体,发挥虚拟经济部门为实体经济部门的服务功能。

结语

綜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推进产需新的动态平衡,保证改革效果,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赢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新常态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