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017-09-08黄大雄
黄大雄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点学科,是中学教学学科中的重点科目,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的研究,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又一课题。因此,教师要改变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事半功倍,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学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能不能灵活运用。具体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那么,怎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设计课堂
例如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第一节新知识——正数和负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们感受到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来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时,创设生活情境:某公园的票价如下:每人30元,一次购票满45张可享受9折优惠。本班有42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了42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45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42个人,买45张票,岂不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问,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索、解决过程中,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18℃和零下3℃,购买十副三角板和卖出两副三角板,汽车向东前进5米和向西前进150米等。同学们想一下,以上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表示出每一对的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这些量呢?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而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表示(零除外)。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相反意义的量,另外的一些同学用正负数表示。讨论一下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零是正数还是负数?教师总结:正数大于零,负数是在正数的前面加上“-”的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點。
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来设计课堂
如正负数的教学,在应用迁移、巩固提高阶段,我设计的方案如下:如某位同学的父亲,本月发工资5000.00元,父亲从工资中拿出300.00元为他交书学费。工资收入5000.00元,用+5000.00表示正数,教书学费300.00元叫支出,用-300.00元表示负数。又如在银行里存钱取钱的,又如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那么,-0.03g表示什么?总之尽可能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正负数,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更好的灵活运用。
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即在教学过程中,常规教学方法和创新活动,互相补充、灵活运用,注意学生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特别在师生互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尽可能少吗?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对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教师要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策略,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学习。
四、善于总结和反思
总结和反思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1.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一家返卷,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另一家赠送礼品,如何选择?2.房贷的问题,怎样计算每个月要还的贷款。3.买彩票中奖问题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
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作业
即作业的安排,不仅要巩固所学知识,也要兼顾优差生的情况,这利于全体学生学得更好。在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分析、释疑、达标各阶段。首先,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创设拓展空间,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感知探求新知的乐趣。其次,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还要有代表性,精选精炼,建立网络资源平台,习题库。如七年级代数2.9《有理数的乘法》第三课时,若有这样的练习:1.(-1) (-1)=-__2.(-1)(-1)(-1)=-__3.(-1)(-1)(-1)...(-1) =__4.(-x)(-x)(-x)...(-x)=-__。并对4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的设计,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为学习下一节《有理数的乘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铺垫,并能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巧妙的题型设计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并学会怎样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正伟.《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