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17-09-08陈亮
陈亮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语言的能力。文章从培养朗读兴趣、分层指导朗读和朗读技巧传授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091-01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好学生的朗读呢?下面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一点粗浅的尝试和感悟来谈一谈。
一、激发朗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情况下进行朗读,是我们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前提条件。在朗续训练的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首先,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具有图文并茂、内容活泼有趣、语言优美生动等特点,教师可以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创设特定的朗读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朗读。例如,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利用文中的插图制作了一个动画,展现了种葫芦人从希望到失落的故事过程,再配上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故事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读中感悟了课文的寓意。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良好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丰富学生的词汇,唤起学生的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朗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范读时的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着迷,鲜明的爱憎情感态度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再加上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所以教师适时地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范读《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抓住了描写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特点的两处排比句,使学生如临其境,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二、朗读指导要有层次性
第一个层次:读准字词。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就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接触到一个新的文本时,总会出现有些字音读不准,有些词语不理解,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某些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字词就停止不读,或一跳而过。这样中止了朗读,也就中止了对文本的理解,失去了读书的兴趣。
第二个层次:读通课文。引导学生要一词一句地认真朗读,读到容易读的句子可一读而过,而读到比较拗口的词句时要多读几遍,直至读通顺、读流利。通过这一层次的朗读,以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后面的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第三个层次:读出情感。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朗读才会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学生阅读文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充分的朗读,达到“文”与“理”的融合,才能更准确地领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文中情,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内化语言。
三、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但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多次、长时间地读,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朗读效率也不会高。因此,我们要做到有效朗读,应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顿的技巧、轻重音的技巧、朗读快慢的技巧、朗读语气的技巧等,对于这些朗读技巧,不必孤立地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而要和课文的朗读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于日常的课文朗读训练之中。随着朗读经验的积累,这些朗读技巧就会自然的运用到朗读中去,提高了朗读水平,良好的朗读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隗景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N].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吴智娟.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学周刊,2013,(1).
[3]耿红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 学周刊,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