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程的创生与实践

2017-09-08何朝凤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改

何朝凤

摘 要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从而使教材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丰富起来。通过“改、组、编”等教学实践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课程创生,以期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的目标。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程 创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077-0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开放性学习的依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无条件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即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挖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从而使教材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丰富起来。以达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一、改一改

1.改变体裁。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做法:“假如你是一位市场的开发者,在产品展销会上,你要把自己的新产品让客户了解,受到青睐,需要一份新产品说明书。请你写一份新产品说明书。我们手头人人能够利用的资料就是课本,咱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看谁的说明书更符合要求。”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化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文内容得到了较好的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

2.改变人称。例如,《鲸》一文主要是介绍鲸的一些特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运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鲸的某些特点。叙述时学生十分投入,仿佛自己就是一条鲸了。有的学生这样叙述:我是鲸,因为我的体形像鱼,所以人们把我和我的同伴都叫鲸鱼。其实,这是个天大的错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我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是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才逐渐搬到了大海里。先是浅海,然后是深海,慢慢地适应了海洋生活,体形也随之变化,前肢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尾巴也成了鳍,最后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大家都知道,这自然界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不这样的话,我们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我们改变体形,那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这本来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如果说古人由于受当时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我们不太了解,管我们叫鲸鱼,尚且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那么多的人叫我们是鲸鱼,真是气坏我们了。今天,在这里再次郑重声明,我不是魚类,和人类一样同属哺乳动物。同学们,你们今后可要记住了。这样通过变换人称,让学生进入角色。由于学生此时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已融入到课文中去,所以特别有利于激发积极性,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组一组

1.相同类型组合。如在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我发现本单元《只有一个地球》和《宇宙生命之谜》,加上《积累·运用》的口语训练都是有关探索宇宙生命、保护地球环境的知识,而第六单元的《鹿和狼的故事》也是保护环境中的生态平衡问题的课文。于是,把《鹿和狼的故事》提到第三单元来完成,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知识,又降低了教学难度,效果很好。

2.相同体裁组合。都是看图学文,一篇是《师生情》,一篇是《亲人》,通过两课的学习,我逐渐教给学生一些观察图画的方法,如: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想象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根据图上的内容,想象图外的有关内容;把人物与背景联系起来观察……此时,如果能让学生进行一些看图写话的练习,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进行自我介绍,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恰好是看图写话,于是,我把第五单元的习作提到第一单元来完成,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编一编

1.课文改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中外长篇名著中的精选片段,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尽意不尽”,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变换新的视角,从这个新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拓展,重新组装和再创造,使这些已经流传很久的故事具有新的内涵。

例如在教《群鸟学艺》一课,最后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要举行“鸟居展”。很多鸟在小燕子的窝前流连忘返,希望小燕子介绍它的窝是怎样搭成的。你能当小燕子来介绍一下吗?要是凤凰也来到了“鸟居展”,小燕子会向她说些什么?要求以课文为材料,选择合作伙伴讨论:小燕子可介绍些什么(选址、垒窝的方法步骤,优点说明等)。讨论后,小燕子上台介绍,其他学生做群鸟、记者、凤凰老师等,教师相机点拨,重点朗读。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很轻松地理解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的作用,燕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及燕子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的特点。燕子看到凤凰也来了,对凤凰表示感谢。再请做凤凰的同学给小燕子写评语。这种做法,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文路,有效地整合在教师设计的板块之中。在“森林鸟居展评比”的阅读情境下,学生的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使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很快地理解。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在“鸟居展”现场,学生与教师成了“群鸟”“记者”“凤凰”,还有“燕子”,在生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里,学生感受到了燕子学习和做事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共振了。那些充满童稚的“评语”正是学生个体对课文的独特回应。

2.课堂生成。又如《麻雀与燕子》,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一只燕子看到一只麻雀在它的窝里,燕子飞去找来很多朋友,他们把燕窝封了起来。而燕子却还在窝边唱着歌,绕了几圈后便飞走了。在读后谈感受时,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燕子很残忍,它把一只麻雀活活地封死在自己的窝里。”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它很残忍,我也不喜欢这只麻雀,因为它想不劳而获。”有的学生说:“我也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燕子与麻雀都是鸟类,它们应该互相帮助。”……针对学生的交流,我改变教学的程序,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我们重新改编麻雀和燕子的故事,让麻雀与燕子都变得可爱起来。于是学生动笔改编故事。这样的课堂,生成的不仅仅是语言,学生在语言的演练中,自然地进行着人世间最崇高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永恒追寻的美好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