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闻不如一“践”

2017-09-08夏慧敏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周长线段动手

夏慧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036-02

《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开始流行起来。然而我们不难察觉课堂中依旧存在着低效的实践操作现象,因此,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探索实践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一、操作未动,思考先行

1.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前应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著名特技教师黄爱华的在二年级的一节课中设计了“30秒看图、拼图比赛(如右图)” 的动手操作活动。鉴于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教师将立方体作为学具,从拼摆活动入手,引导孩子们进行有序观察和思考。而课前的虚拟图形王国,深深地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正是由于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拿出立体实物模型时,孩子们急切地希望“动手操作”把他们记忆中的图形拼摆出来。

2.设计实践活动前应思考操作的目标定位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提供给学生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纸张,请学生折出四分之一,而不是提供完全相同的纸让学生折,只达到“能折出几分之一”的教学目标。这样活动设计更多的是出于对“让学生在折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这一教学目标的思考,我想这更多的是从多元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思考出发设定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的动手操作更有益于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意义构建。

3.实践操作前应设计有效的动手操作方案

如在上《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预测到学生在用小棒、纸条摆三角形时,会因为忽视了小棒、纸条等学具的实际厚度,可能会得出可以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甚至可以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角形。基于对这一问题的预测,在操作前先说明“小棒(纸条)等物体是有厚度的,而三角形的三边是线段,线段没有厚度。”也可以改进教具,去“伪”存“真”,删除影响操作效果的隐性因素。

二、操作不止,思考不断

1.实践操作时应激励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如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周长相等的两部分。从两种分法(横、竖对折),到第三种分法(沿着对角线斜着折),到无数种分法(过中心点的线段分法),从线段分法到曲线分法。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拓展,最后师生一起经历分析-综合的思考过程,归纳出初步结论:一个图形被分成两部分后,周长会增加。

2.由此及彼,思考-分析-猜想-再操作

前一个活动得出的结论“把一个图形分开,周长会增加”,在这里,立刻把这个知识时作为联想的直接基础,问学生“如果把两个图形拼起来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运转起来,由此及彼,猜想“周长会减少”。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却充分展现了数学的思维方式——类比。既然是由类比得出的想法,那么在得到证明以前,就只能是一种猜想,接下来就顺其自然地进入了实验、验证的环节。

三、操作已尽,思考不息

1.实践操作的结果应该有效的利用

如华应龙老师在上《游戏公平》一课时,课始便提出问题:朋友送给自己一张奥运会篮球赛门票,但儿子也是一个篮球迷。于是儿子提议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比赛:正面(即凸出面)朝上儿子去,反面(即凹进面)朝上爸爸去。由此引出探索将啤酒瓶盖抛起,落地时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谁大的操作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小,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并一致认为爸爸去看比赛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当华老师将啤酒瓶盖抛起落地后却是正面朝上。面对结果,学生展开了激烈的思辩,得出“虽然反面的可能性大,但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结论。老师不做声响,课件出示 “一切皆有可能”。

通过这样两个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验证过程,充分认识到了可能性的意义,完美地诠释了“游戏公平”与“中奖原理”。我们不得不为华老师对操作活动的精心设计与结果的有效利用所折服。不难想象华老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对操作结果的有效利用的深入思考。

2.动手实践活动后应及时反思

教师应当重视从数学思维培养与提高的角度让学生作更多有益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活动作经验铺垫,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更有助于对操作活动的价值的提升。

同时,教师在活動后也应该反思,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教师对动手操作活动教学目标的优化调整,有助于对设计方案的再设计,有助于教师对活动有效性的深层理解,有助于下次活动有效优化,更有助于后续活动设计对有效性的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长线段动手
我也来动手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巧算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