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2017-09-08宋福媛
宋福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011-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然而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十来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吹泡泡”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我们的童年离不开快乐的游戏,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在这些快乐的游戏中,你们最喜欢玩哪一种游戏?为什么?”当学生重温游戏的快乐时,我乘胜追击:你们知道冰心奶奶小时候喜欢玩什么吗?由此引出课题:《吹泡泡》。“‘吹泡泡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奶奶不仅在课文中具体地介绍了吹泡泡的过程,还生动地描写了肥皂泡的美丽、神奇,同学们想不想重温吹泡泡的快乐呀?”我又说。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笑容满面地说:“好,请同学们赶快去读读课文,重温童年的美好时光吧!”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只有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激情,从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所以,我在教学中时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并适时教给孩子一些质疑的方法,让孩子们尝试质疑。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要求孩子们学会质疑,体会质疑带来的愉悦。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并且达到大部分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体验到质疑带来的愉悦感。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整天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如教学《庐山的云雾》和《锡林郭勒大草原》两篇课文时,我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庐山的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是个欢腾的世界”讓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品读中读出情感,读出含义,体会“庐山的云雾的千姿百态”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的静态美以及“庐山的云雾的瞬息万变”和“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的动态美,从而体会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如教学《赵州桥》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由课题质疑,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再自疑,再自己解疑。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和‘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一较难的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自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学生有疑义的地方进行适当点拨,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