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专业阅读课程综合设置模式探讨──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2017-09-08侯艳萍
侯艳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本科翻译专业阅读课程综合设置模式探讨──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侯艳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本研究基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翻译专业双语专业特点的要求以及翻译从业人员岗位实践的内容,以翻译专业阅读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翻译专业师生进行了关于阅读课程综合设置需求的调查分析。随后重点探讨了上外翻译专业的阅读教学综合设置的实践,提出了应该开设为本科翻译专业量身定做的阅读课程,既要精研外语技能,也要提高母语修养和重视学科素养;将通识类阅读与专业类阅读并重;提倡以译促读,以读代译,重点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思辨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实现读—思—练的有机结合,使阅读课程更好地实现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本科翻译专业;阅读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设立于2006年的新兴专业,相当一部分本科翻译专业都是从外语专业转型而来,基本上延续了语言课程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配备与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显得有些滞后或不适应,在总体上还没有完全跟上形势的变化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庄智象,2007;何刚强,2010;仲伟合,2014)。那么,作为翻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该如何与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翻译专业阅读课程应该因循传统语言专业的阅读课程设置,还是应另辟蹊径,根据翻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阅读课程呢?本文在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翻译专业双语专业特点的要求以及翻译从业人员岗位实践内容的前提下,结合需求分析,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的阅读教学综合设置的实践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1. 本科翻译专业的阅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中,阅读课程一直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者通过阅读各种外语文本,不仅可以掌握外语在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培养语感、扩大外语词汇量、打好语言基本功,而且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外国文学、文化和社会,培养对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和熟悉感,从而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因此,阅读历来被认为是外语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对于脱胎于英语专业的翻译专业而言亦是不言自明。“翻译教师应将阅读作为唯一主导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文本写作能力的目的”(Cronin,2005: 260-261)。但是目前,翻译专业的阅读课程设置大多因循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随着国家对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规则的出台,照搬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具体原因如下:
1.1 创新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仲伟合(2007)认为,译员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板块: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翻译技能板块。
三个模块以翻译课程为核心,以语言课程为基础,根据需要增设一些必要的相关知识课程,三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形成合力(韩虎林,2007)。其中,作为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以及获取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课程对于上述三大模块中的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实现都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
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对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翻译专业本科生应该不仅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和能力,还应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了解中外社会文化”(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2: 2)的通用型翻译人才。如若翻译技巧可以通过大量的讲解加操练而获得,则学生的知识面、国际视野、逻辑思维能力则必须以阅读课为载体,对学生增加文化等课程的输入,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知识根基扎实、视野广博、人文修养深厚的译者。
1.2 翻译专业的双语特点要求
从事翻译的基础是学生对于自己母语和外语中的语篇材料都能够进行感知、理解和鉴赏,进而可以形成对两种社会与文化的相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并综合利用语言素养的功底以及各种翻译技能,从而完成翻译任务。“翻译的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母语基本功,对于外语也必须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以往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之所以不太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偏重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母语的继续巩固提高以及对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丰富和充实,导致学生外语思维模式占主导,母语表达和应用能力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实际上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双语专业”(汪淳波,2012: 192)。因此,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而言,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必须获得均衡的发展。
在2010年5月召开的首届全国翻译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会议上,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提出,一个优秀的翻译人才必须符合五个条件──“双语功底扎实、国学基础略备、杂学知识广博、思辨能力灵锐,能派得上用场”。在他看来,“双语功底”和“国学基础”是优秀翻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素养。然而,目前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的文化背景类课程和汉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比例要远低于西方文化类课程或翻译技能型课程(任月花,2007;文军 李红霞,2010)。可见,大部分翻译院校在教学中不太注重培养翻译专业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认知兴趣和解读能力,而过度强调外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在这样的翻译教学理念之下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很难想象会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和基本的国学基础,能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担当重任。
1.3 翻译岗位实践内容的诉求
翻译本科是以培养一般性复合型通用翻译人才(穆雷 郑敏慧,2006)为主。黄源深教授(2001: 10)曾指出,“我们应当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 (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这是针对彼时尚未分离出翻译专业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批评,更可以被视作对翻译专业独立培养模式的一种提醒。目前,翻译专业本科生所修读的阅读文本主要是以英美文学内容为主,但是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的都是商务、管理、金融、科技、法律等应用型的翻译工作,真正从事纯粹文学翻译工作的实际上并不多。因此,大学里只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读写和翻译能力的做法,并不能保证学生们在各自就业领域内的翻译得心应手。他们毕业后往往还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来调整和适应新行业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因此,为了缩短毕业生对具体工作要求的适应周期,更好地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接轨,有必要将复合应用型文体阅读纳入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生的阅读体系。
2. 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阅读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针对本科翻译专业的阅读课程设置,笔者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部分教师以及本科翻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1 研究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的研究问题有2个:
(1)英语翻译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对阅读课程改革方向的看法如何?
(2)英语翻译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对阅读课程的课时安排、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需求、期待与意见如何?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采访教师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15人,受访者都是本科翻译专业一线的授课教师,对于目前的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学有较深的感受。参与调查的学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在校生,每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计223人。关于研究对象的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问卷调查对象情况
2.3 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前期发放教师问卷32份,学生问卷223份,收回有效教师问卷32份,有效学生问卷212份。在对问卷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后期又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对部分师生进行了口头访谈。
问卷首先关注教师和学生对于本科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课程设置的整体认识,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是否认为本科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阅读课程设置应该不同?
认为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设置应该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非常接近,都在70%左右,说明多数师生都认为必须为翻译专业“量体裁衣”,进行专门的阅读课程设置。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以多选题的形式对认为阅读课程设置应该“不同”的师生看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阅读课程设置的不同体现
超过85%的教师和学生认为,阅读课程的具体内容应该首先体现出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的差异。超过半数的教师和学生认为,翻译专业学生的阅读量应该比英语专业有所增加。还有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在之后的开放式问题中有教师表示,翻译专业的阅读课定位应该实现由技能型课程向人文化课程的转变,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引导学生完成对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和比较分析,以及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于外语文本中出现的精妙表达方式予以重点关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和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意识,渗透人文情怀,潜移默化,滋养人文精神。
关于应增教学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应增加涉猎的内容
从图4调查的结果来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最应多读的是中文经典以及汉语作品的外译,这一结果甚至远远高出了对于外文原创作品选择比例,这一发现充分说明翻译专业的师生已经意识到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偏重于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化的认知兴趣和解读能力。恰恰相反,只有重视我们母语中蕴含的传统的文化精髓、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对于母语的熟练掌控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翻译专业的学生成为拥有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深厚的国学基础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学生们对于增加复合学科与实用文体翻译的呼吁也体现出他们对于自身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对于复合专业培养方向的关切。
3. 本科翻译专业的阅读教学综合设置模式的探讨
在以上整体改革背景和校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近几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对本科翻译专业的阅读课程设置进行了逐步的调整和改革,对本科翻译专业的阅读课程设置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的阅读课程设置进行区别,根据翻译专业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做,兼顾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修养的提高与巩固,并将专业类阅读与通识类阅读并举,重视人文视野的扩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下面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探讨本科翻译专业的阅读课程的具体设置实践:
3.1 精研外语技能、提高母语修养、重视学科素养
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学生不仅修读专业核心技能课,了解西方文学文化,而且要兼顾本民族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等传统。通过对母语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来增加对母语文化的摄入。具体而言,除了开设常规的英语类课程之外,每个学期应该保证至少给学生开设一门汉语的阅读类课程,如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学基础和国学经典导读等。在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还应该逐步为本科翻译专业的学生开设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学经典导读和中西方思想史经典导读等课程,从而使学生打下比较坚实的国学基础,培养缜密的思考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翻译专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从教材、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如:自2016年9月起,一、二年级教学中将采用全新的人文阅读课程代替原来的精读和泛读课程,使用自编教材《新视角英语》,加入大量文学、文化、思想、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经典代表性文章,文体方面不仅有小说、散文、诗歌,也有非文学类的政论文、杂文、评论以及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等,创新之处在于每单元内皆综合运用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典籍,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文明的同时深化对于国学经典的感悟和认识,既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他们高年级的学习奠定一定的能力基础。
此外,在二、三年级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经典导读、国学典籍翻译、希腊罗马神话与西方文化、西方近现代文明史、西方哲学精华、欧洲文化入门、西方艺术史、英语史和美国思想史作品选读等课程,并将大四的精读课使用统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换成了由不同教授开设不同方向的原著选读课程,如英国社会研究、论语翻译、西方经典思想作品导读、文学理论原著导读和教学法原著导读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方向课程。以上各阶段的不同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3.2 以复合通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识类阅读与专业类阅读并重
在母语和外语兼修的基础上,每学期增加一类复合实用性的文体阅读,如科技英语阅读、财经英语阅读、商务英语阅读、法律英语阅读和新闻英语阅读等,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词汇特点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和观点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这部分的具体操作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专业材料,提供中英文对比文本,以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为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笔记并进行归纳,教师不做课堂系统讲授,只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反馈。此举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读得多,读得杂,使学生对日后可能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同具体领域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和整体结构等形成一定的初步感悟和认识,从而在翻译相关内容的时候更加贴切地把握不同学科门类的语言结构特点,以期增强相关行业的知识储备,从事与这些行业相关的翻译工作时能够更快上手,真正成为“派得上用场”(何刚强,2010: 38)的翻译人才。
3.3 以译促读,以读代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思辨能力
阅读课程设置中,不仅应该注意对阅读课程的内容和阅读量的调整,也应该有意识地调整授课方式,可以通过推荐双语对照文本的方式将目的语阅读和源语阅读有效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双语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从采用课前的任务布置与完成(提前规定阅读任务)、课堂的合作与表达(小组口头报告)以及课后积极的反思和拓展(撰写阅读心得)等方式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对母语与外语语篇的感知、理解、欣赏、比较、使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和综合语言素养。以此实现阅读和翻译的良性促进作用,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有补益的作用。
3.4 重视实践环节,实现读—思—练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为了在教学成果和实践环节上提升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思想深度,上海外国语大学为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新开设了翻译实习(英译汉)方向,鼓励学生将阅读课与翻译技能课相结合的心得体会转化为毕业论文。规定学生可以自行选定一定字数的作品原文进行汉译,并需完成相关翻译心得体会,其中要求学生运用翻译专业理论,并结合实例,对作者行文风格或原作语言风格及原文中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原文中理解和翻译上的难点,阐述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理由,最后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就该文翻译中最突出的问题,举一反三,写出有价值的心得体会。据统计,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翻译专业本科生选择翻译实习方向进行论文写作。根据学生反馈,论文的选题往往就是产生于几年来系统而丰富的阅读内容以及阅读体验中所经历的思想碰撞和灵感。有的学生说:“多亏有了前期阅读课上积累的心得,才使我可以早早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写作主题,不至于到了大四时才匆忙为之。”
4. 结语
“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翻译技巧和方法……,这是翻译学习的必由之路”(申连云,2006: 139)。翻译专业本科培养在设置阅读课程的时候应根据翻译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做,通过合理的设置使阅读课成为本国文化与目的国的语言、文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夯实学生的语言技能基础的同时,注重扩大学生人文视野、健全人文知识结构、培养人文情怀,并且充分考虑到市场对于复合通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复合实用型阅读内容的比例。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翻译意识,培养思辨能力,以更好地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翻译人才培养理念接轨。
[1] Cronin, M. 2005. Deschooling translation: Beginning of century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 In M. Tennent (ed.). 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 韩虎林.2007.刍议翻译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8):52-53.
[3] 何刚强.2010.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刍议[J].上海翻译,(1):37-40.
[4] 黄源深.2001.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1):9-13.
[5]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2.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 穆雷 郑敏慧.2006.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探索[J].中国翻译,(5):3-7.
[7] 任月花.2007.国内本科翻译专业关联课程设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132-135.
[8] 申连云.2006.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136-140.
[9] 汪淳波.2012.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192-194.
[10] 文军 李红霞.2010.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2-7.
[11] 仲伟合.2007.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 [J].中国外语,(4):4-7.
[12] 仲伟合.2014.我国翻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翻译, (4):40-44.
[13] 庄智象.2007.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On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of the Reading Course for BTI—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 of BT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bilingual major and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this study conducts a need analysis survey of reading instruction to BTI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ISU) with the design of reading cours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paper then accordingly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of the reading instruction towards BTI at SISU, putting forward a view of designing specially-tailored reading courses to BTI students through combining foreign language arts with native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and disciplinary accomplishment;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general reading and disciplinary reading; fostering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reading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vice versa to cultivate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 and 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integrating reading,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dynamical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fitting the instruction of reading into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BTI.
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BTI); design of the reading course
H319
A
2095-4891(2017)03-0027-06
侯艳萍,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与测试
通讯地址: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