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017-09-08綦良群汤利蒙

中国软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禀赋价值链战略

綦良群,张 昊,汤利蒙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綦良群,张 昊,汤利蒙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面对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价值链整合来实现转型;而了解价值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整合效果的作用,是有效提高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关键。本文应用波特价值链理论对价值链整合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影响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整合能力、价值链整合模式)和间接影响因素(企业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提出五个假设并构建了理论模型。选择我国259家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检验结果接受了全部五项假设,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效应大小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模型修正发现:整合能力、企业资源禀赋均与企业战略存在共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企业实施价值链整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整合效果;影响因素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一被认为是中国版的工业4.0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对于制造业结构调整、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导向。摆在制造企业面前的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窗口期,能否把握住这个契机,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战略目标,成为了每一个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制造企业想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政策导向,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价值链整合更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有效的价值链整合,才能使得企业在价值链中取得更多竞争优势。

国内外学者对于价值链整合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不断涌现[1]。对于价值链整合的内涵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类。Flecker(2008)等人认为:价值链整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重新定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企业在行业价值链或产业价值链中重新定位,其次是企业的具体价值环节在企业价值链上重新定位[2]。厉无畏(2001)等人认为:由于生产力的相对过剩,造成了市场上出现许多独立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而价值链整合就是将这些分散的环节设计并串联为一个新的价值链的过程[3]。前者更加强调企业通过整合,嵌入既有价值链链条中去,后者更加侧重以企业为中心构建新的价值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价值链整合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不同价值链整合模式对价值链整合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张新香(2010)等人通过对移动通讯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讨论了纵向一体化和战略联盟两种模式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影响[4],Zott(2011)等人研究了跨国企业并购中采用的不同价值链整合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5],庞长伟(2014)等人的研究指出: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间机制[6]。第二方面是可能通过影响整合模式而对价值链整合效果产生作用的因素。Ahmed(2007)的研究认为:价值链整合模式的优化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工具,为了在竞争中实现产品与市场结合的目标,企业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价值链整合模式进行优化[7]。李维安(2010)等人的研究分别指出了多元化战略、外包战略下不同企业对整合模式选择的差异[8]。Alnawaiseh(2014)的研究指出企业战略会影响企业在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进而影响到价值链整合模式和效果[9]。Nicovich(2007)等人的研究认为:价值链整合效果受到企业识别机会的能力与企业战略的联合作用,强调组织沿着其价值链所起的权变作用[10]。Teece(2010)的研究指出了整合能力对价值链整合模式创新与选择的影响,通过整合模式的选择间接作用于整合效果[11]。陈涛涛(2014)等人的研究则强调了整合能力对价值链整合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12]。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对于影响价值链整合的因素比较关注,但是研究思路大多是从某一个因素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作用,为此,既有研究中很少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价值链整合。我们认为,价值链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之间亦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仅探讨其中某一因素对价值链整合的影响而忽略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夸大或缩小了某些影响因素的作用。

为此,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各个因素的效应大小有何差异?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为了解决这两个疑问,本文拟将基于对价值链整合过程的分析,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价值链整合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收集制造企业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并修正假设模型。结合修正后的模型与相关理论,得出影响我国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因素对整合效果影响的差异。这将为进一步探讨整合模式选择、整合的实施和保障提供借鉴。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更侧重多个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和对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探索。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Porter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认为:整合才能带来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发展,他提出经理人在整合过程中应当关注“核心”能力和“重要”资源,并将其形成难以复制的“价值活动体系”。这里的“核心”能力指的是能够作用于价值链整合过程的关键能力,而“重要”资源则强调的是较其他企业而言的相对优势,为此,我们认为采用“资源禀赋”这一说法来形容这种相对优势资源更为贴切。Porter认为整合所形成的“价值活动体系”不仅仅是单纯的价值活动之间的强化,更延展到企业的一切内部活动。其他企业可以复制某个具体的活动,但复制整个活动体系的难度则很大,要想复制其内部活动就更为困难。本文认为,波特所说的“价值活动体系”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它是保证一次价值链整合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应当将企业战略也纳入到价值链整合的影响因素中来,正如Porter在《竞争论》中所说:战略之所以具有可持续性是因为企业提供某种独特价值,同时牺牲价值链中其他的价值。换言之,企业战略将影响到企业对价值活动的取舍和侧重。不同企业战略的差异意味着:即使他们拥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和整合能力,也可能出于企业战略的考虑选择截然不同的整合模式。

由此,我们可以将影响价值链整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类。直接影响因素就是Porter所说的“独特的价值活动体系”,包括价值链整合模式和价值链整合能力。而间接影响因素则通过影响价值链整合模式而间接作用于整合效果,包括:企业资源禀赋和企业战略。为了能够明确价值链整合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其整合效果的影响。我们对价值链整合过程进行分析。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可以概括为六个阶段:

第一、二阶段是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对现有价值链进行分解、识别其中的关键价值环节,其核心是对企业既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确认,也就是明确波特所说的“重要”资源。第三阶段是在了解内部价值链的基础上分析企业所在价值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和链主,确定企业在整合后的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这个阶段主要受到企业战略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战略可能在价值链中寻找到不同的定位。以手机制造业为例,杨雪成(2015)的研究指出:以生态圈战略为主导的小米公司通过塑造“用户-信息-组织”三维柔性价值网实现价值链整合[13]。而同样作为国内智能手机领先品牌的华为则采用“国际化+自主研发”模式实现了差异化渗透战略。丁岚(2008)等人的研究则以汉王科技作为案例,展现了企业战略如何影响企业价值链整合的模式选择[14]。第四阶段是评估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可协调的内外部资源,这既关系到企业先前的战略选择能否落地,也关系到企业接下来如何去具体实施价值链整合,这是整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第五、六阶段就是对价值链整合具体实施的战略和战术思考,这两个阶段的核心是对整合模式的选择和创新,也是价值链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这六个阶段的目的和主要工作,结合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文概括出四个价值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为了评价价值链整合效果(integration effect),首先要明确价值链整合的作用。厉无畏(2001)等人指出:价值链分解与整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从企业角度上来看,企业中某一价值活动与其他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从产业角度上来看,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以及该企业与产业链中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不难发现,前者是内部价值链整合的重点,后者则是外部价值链整合的重心。

除了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更为直接的,企业在价值链整合之后能否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也是衡量一次价值链整合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刘泳(2013)等人的研究揭示了价值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15]。张建忠(2011)等人的研究强调,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价值链参与企业对于链主地位的争夺关系到企业对于资源的垄断和长期发展的潜力[16]。而一次有效的价值链整合应当能够帮助企业获取链主地位。综合上述观点,我们采用竞争优势、企业绩效和链主地位作为衡量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的测量变量。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价值链整合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整合能力和整合模式四个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如何共同作用于价值链整合效果,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1.企业资源禀赋

企业资源禀赋(resource endowment)是指企业在技术、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等方面的丰歉程度,这不是对企业各类资源绝对数量的衡量,而是对企业资源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相对水平的测度。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于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对生产贸易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同。Tsai(2011)等人的研究指出:一国的发展策略应当与企业资源禀赋相适应[17]。事实上,本文认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企业。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其资源禀赋各有差异,而这些禀赋的多样性也直接影响到其价值链整合的过程。在开展价值链整合之前,企业通过价值链分析工具对现有价值环节进行诊断,识别关键价值活动,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对企业资源禀赋的评估。资源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恰是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创新和选择的主要依据。

从企业整合模式设计的角度上来看,不同资源禀赋的企业对模式设计的侧重也各有不同。汽车工业企业的整合模式选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上游电池技术、电力驱动等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其对于相关上游产业关键技术的依存和研发能力使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在选择价值链模式时,往往愿意将这些产业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纷纷选择了高度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模式;而拥有更强的渠道禀赋、资本禀赋的日韩汽车企业,如丰田汽车则凭借着自己在贸易和渠道上的优势,采取综合商社的整合模式。

综合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资源禀赋对整合模式的创新与选择有正向影响

2.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enterprise strategy)是企业对未来总体规划的总和,从内容上包括人力资源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战略等诸多方面。尽管视角和涵盖的领域不同,但是其共性是回答了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问题。不同的企业战略对不同的企业具有各自的适用性。

从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开始,价值链就是和竞争战略相伴相随的概念。波特认为,企业价值链和价值环节的差异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选择不同企业战略的企业也应当选择与其战略相适应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对于选择拓展型战略的企业而言,其价值链整合往往采用兼并、收购等工具,进行一体化或多元化整合,以期对既有业务和价值链的拓展。相对的,如果采用稳健型战略的企业,则往往需要考虑既有价值环节的增值能力,是否有必要进行服务或者生产外包,以降低成本,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以保存实力,等待发展机遇。对于不同的企业和同一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而言,其战略选择各有不同,为此不存在最佳的战略,亦不存在最佳的价值链整合模式。价值链整合模式、企业战略与企业价值活动现状之间的匹配程度往往决定了这一战略和基于战略选择的整合模式的有效性,并由此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的优劣。

综合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战略对整合模式的创新与选择有正向影响

3.整合能力

整合能力(integration capability)是指企业协调、调动和配置各种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以满足价值链整合需求的能力。大量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研究认为,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价值链整合是一个企业对于其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生产流程和战略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同商业模式创新类似,价值链整合模式的创新和选择也需要企业多种资源和能力的配合。

很多时候,单一企业很难凭借自有资源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装备制造企业而言,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取得价值链整合的资源和能力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可见能否有效的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成为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企业整合能力的水平影响企业对于整合模式的选择。整合能力较强的企业往往会选择战略联盟为主的较为松散的整合模式,而相应的,整合能力较弱的企业则倾向于选择一体化等控制力更强的整合模式。

综合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整合能力对企业模式的创新与选择有正向影响

H4:整合能力对整合效果有正向影响

4.整合模式

价值链的整合模式(integration model)是实施企业价值链整合的具体方法论。不同的价值链整合模式描述了在不同环境下价值链整合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核心。整合模式决定了企业在价值链整合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整合模式既可以是基于其他企业实践归纳的成熟模式之中进行选择,也可以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通过对理论的归纳,本文认为价值链的整合模式在模型中应当作为一个内衍潜在变量。前文已经讨论了,资源禀赋、企业战略和整合能力都会对价值链整合模式的创新和选择产生影响。而价值链整合模式对整合效果的影响也得到了张新香、胡立君等人研究的支持[3]。

同企业战略选择相似,价值链整合模式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优劣性,而是相对意义上的适宜性。对于不同的企业,同一种整合模式的实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为此,对于整合模式的选择更加强调适应性和匹配性。对于价值链整合模式的衡量,本文借鉴了Willems(2011)等人在对企业价值链设计的研究中提出的三个维度,即整合模式的适应性、整合模式的明确性、整合模式的匹配性[18]。

其中,整合模式的适应性是指整合模式与企业战略目标、内外部环境是否相适应;整合模式的明确性是指整合的目标、要素、方法是否准确明了;整合模式的匹配性是指整合的方法、手段能否与整合的目标、要素和现状相匹配。

综合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整合模式的创新与选择对整合效果有正向影响

(三)假设模型

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本文认为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因素包括企业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整合能力和价值链整合模式,其中资源禀赋、企业战略通过作用于对整合模式的创新与选择的影响间接作用于整合效果;整合能力不仅通过对整合模式的间接作用对整合效果产生影响,更是整合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因而,本文提出价值链整合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价值链整合效果的理论框架

价值链整合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的回归方程式为:

η2=β1η1+γ4ξ3+ζ2

η1=γ1ξ1+γ2ξ2+γ3ξ3+ζ1

在价值链整合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中,外衍潜在变量(exogenous latent variables)共有三个,即资源禀赋、企业战略和整合能力。内衍潜在变量(endogenous latent variables)共有两个,即整合模式和整合效果。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各潜变量的显变量(manifest variables)进行了选取,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中的潜变量和显变量

三、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择

根据前文讨论,确定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17个问题。第1题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询问被访企业所处的行业。第2题按照国家统计局2011年颁布《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的标准,按照工业人员数量,询问被访企业的规模。第3题询问被访企业坐落的省份。第4-17题分别测评被访者对企业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整合能力、整合模式、整合效果的评价。

问卷中,第4-17题采用五级李克特评分法进行测量,1-5分别代表“非常反对”、“反对”、“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赞同”、“非常赞同”。被访者为制造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研发、生产、销售及其他管理部门的员工和管理者。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和调查网站两种途径收集,两种渠道的问卷完全相同,合并计算。共发放邀请(邮件)391份,回收271份,回收率为69.31%,其中有效问卷259份,有效回收率为95.57%,被访企业遍及黑吉辽、京津冀、苏浙沪、川陕甘等四个经济区域的19个省份,行业类型和规模如表2所示。

(二)研究方法设计

1.研究方法

价值链整合效果影响因素模型中,存在大量可能对整合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同时,部分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间接影响,模型关系相对复杂。模型中包含有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整合能力、整合模式等四个潜在变量无法通过问卷直接测度,这些潜在变量难以通过直接、简单的测量数据加以说明。

从技术操作角度来看,SEM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回归分析的方法,最大的特点之一是SEM分析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且可以通过对模型的修正,比较和评价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优劣。同时,SEM允许可直接观测的显变量和不可直接观测的潜变量并存,解决了模型中部分潜在变量无法直接测度的问题。

表2 被访企业基本情况

从研究目的角度来看,SEM可以进一步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载荷效应和路径效应,在避免了方程回归局限性的同时,提供了对现有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可以较好地实现本文提出的了解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目的。为此本文选择使用SEM方法进行下一步研究。

2.估计方法

在SEM的估计方法选择上,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L)要求数据能够较好的符合正态分布。否则就需要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分(WLS)等无需正态分布假设的估计方法。但是有研究指出,这些方法所需的样本量极大,部分文献认为其样本量要超过2000才有较好的效果。这显然超过了本研究所收集的样本规模。为了确定本研究的数据是否可以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我们使用SPSS21.0对样本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

结果表明:各项变量的偏度均介于-0.384到0.339之间(σg1=0.193),计算可知除企业战略的第一个显变量为1.98外,其余Ug1

(三)数据同源性检验

考虑到样本数据通过同一份问卷采集获得,问卷内所有选项均由同一位受访者填写,为了避免由于同源偏差现象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参考Podsakoff和Organ提出的应用哈曼单因子检测(HArmani)的方法,对同源偏差进行检验[22]。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整合能力、整合模式以及整合效果等研究构面的所有题目作为输入变量,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Podsakoff和Organ的观点,未旋转时因子分析的第一个主成分即为同源偏差量。在本研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未旋转的第一个主成分载荷量为42.33%,并没有占到多数。为此,本研究认为各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同源偏差。

四、模型拟合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拟合过程

1.参数估计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先前提出的假设模型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契合度进行评估,同时考察所估计的参数是否达到显著水平。表3为假设模型的参数估计值(Estimate)、估计标准误差(S.E.)、临界比(C.R.)及其显著性水平(P)。

在对假设模型的参数估计中,没有发现负误差的情况,同时,三个外衍潜变量RE、ES、IC对内衍潜变量IM;外衍潜变量IC对内衍潜变量IE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数,提示其对内衍潜变量均为正向影响,符合前文假设。图3是本研究采用Amos21.0得到的假设模型初始化系数,其中路径系数均已进行标准化估计。

表3 假设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图3 假设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

2.拟合度评估

为了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对假设模型进行了拟合度评估,用以评价模型的外在质量。不同学者对于SEM应当采用的拟合度指标有着不同的看法,结合假设模型的特点和样本数量,综合McDonald(2002)[23]、李显君(2010)[24]、杨棉之(2014)[25]等人的观点,我们选择卡方自由度比χ2/df(Likelihood-Ratio χ2/degrees of freedom)、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良适性适配指标GFI(goodness-of-fit index)衡量模型的绝对适配度;选择非规准适配指数TLI(Tacker-Lewis index)、比较适配指标CFI(comparative fit index)、增值适配指数IFI(incremental fit index)衡量模型的增值适配度;选择Akaike讯息效标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临界样本数CN(Critical N)衡量模型的简约适配度,结果如表4所示。

从假设模型的拟合度评估结果上来看,原有

假设模型的适配效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其中RMR、CN不能达到接受范围,RMSEA提示没有达到良好水平。为此,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以期提高拟合效果。

3.模型修正

Amos21.0提供了修正指标(modification indices)以指导模型的修正。参考Bagozzi(1980)的观点[26],对修正指数大于3.84的提示项进行检查。首先排除违背SEM基本假设的提示项,如提示对指标变量的残差间建立路径因果关系等。其次,为了避免数据驱使错误(date-driven)[27]我们对其余修正建议的理论意义进行研究,排除了一些不具备理论依据的修正建议。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资源禀赋和企业战略、整合能力和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事实上,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往往考虑到企业的资源禀赋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既有资源禀赋的丧失和新的资源禀赋的产生,可能提升企业的整合能力或者抑制某些企业整合能力的发挥。为此,我们考虑增设RE↔ES和ES↔IC两条路径。遵循Long提出的逐一放宽原则(one at a time)[28],我们对假设模型进行两次修正。

第一次修正,由于RE↔ES修正指数和期望参数改变均较大,故选择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后RMESA下降到良好水平(0.017),CN增加至196,考虑到RMR由0.131下降到0.064,同时ES↔IC修正指数仍然高达13.954,提示应当进行继续修正。

表4 假设模型拟合度评估

第二次修正,在第一次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增加ES↔IC路径。修正后,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达到0.039<0.05,处于良好水平;临界样本数CN达到256,各项适配度指标均得到改善,并处于良好适配范围。经过第二次修正,修正指标值表中没有进一步提示可以修正的合理指标,提示该模型可被接受。为此,我们将第二次修正后的模型确定为修正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修正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

(二)结果分析

1.假设检验与效应分析

使用修正模型的拟合结果对前文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经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C.R.的绝对值最小为3.365>1.96(H2),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可以认为,在0.05的水平上,模型中所有估计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都是显著的。前文提出的五个假设均得到了支持。

为了更为全面直观地解释各个变量之间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影响关系,本研究采用效应分解对潜变量之间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修正模型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如表6所示。

2.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价值链整合效果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实证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对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表5 修正模型的假设检验

a.为标准化后的路径系数

表6 修正模型的标准化效应

(1)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整合能力分别与整合模式的创新与设计正相关,H1、H2、H3的假设得到支持。其中,资源禀赋对整合模式的影响最大,整合能力、企业战略次之。资源禀赋对整合模式的影响效应达到0.49,整合能力和企业战略对整合模式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41和0.32。说明在三个影响因素中,对整合模式创新与选择起到最大影响作用的是资源禀赋。这与吴勇志(2013)等人对联想集团的案例研究的结论相吻合[29]。他们通过对联想整合案例的分析指出了:技术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资金禀赋在整合模式选择上占主要影响。

(2)整合模式、整合能力与价值链整合效果正相关,H4、H5的假设得到支持。在所有外衍潜在变量中,整合能力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企业的整合能力对其价值链整合效果的直接效应是0.202,整合能力通过作用于价值链整合模式,进而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的间接效应为0.280,从而使得整合能力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影响效应达到0.482,成为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相较之下,企业资源禀赋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影响效应为0.334,次于整合能力。说明相较于现有资源禀赋而言,企业在开展和实施价值链整合之前应当更加重视价值链整合能力。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企业拥有显而易见的资源禀赋,但是由于企业自身没有建立完善的机会识别机制或者没有能力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造成了价值链整合效果的不尽人意。

(3)企业战略与资源禀赋、整合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资源禀赋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尤为显著,高达0.63。连燕玲等人通过对17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研究,指出:企业资源禀赋的多寡对企业战略作用于绩效的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资源禀赋丰盈,意味着企业在战略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余地。

尽管在影响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各因素中,资源禀赋不是最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战略的选择,与之共同作用于整合模式的选择。Zajac(1993)认为,资源禀赋的差异不仅影响到企业战略的选择,还会影响到企业战略的效果[30]。Kraatz(2001)提出:企业战略的变化和实施也将影响到企业人、财、物、声誉等禀赋的丰歉[31]。为此,考虑企业资源禀赋的作用时,不应忽略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而对价值链整合效果产生的间接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文应用波特价值链理论对价值链整合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影响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对259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从实证角度对影响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基于Porter价值链理论,通过对价值链整合过程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提出影响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假设模型:即企业资源禀赋、企业战略及整合能力通过价值链整合模式间接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价值链整合模式、整合能力直接影响价值链整合效果。

(2)检验结果支持了假设模型中提出的全部假设,各因素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影响总效应依次递减为:价值链整合模式、整合能力、企业资源禀赋、企业战略;并且整合能力通过影响整合模式对于价值链整合效果的间接效应大于其对价值链整合效果的直接效应。

(3)模型修正表明:在价值链整合过程中,企业战略分别与资源禀赋、价值链整合能力存在共生关系,即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变化可能造成企业资源禀赋的变动,影响企业价值链整合能力的发展;同时,企业资源禀赋和价值链整合能力的结构性差异也会影响到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并且,三者均作用于整合模式的选择,因此企业在进行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活动的管理启示如下: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价值链整合模式,为了取得更好的价值链整合效果,企业应当慎重选择价值链整合模式;价值链整合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企业资源禀赋、整合能力和企业战略三者的共同作用,企业应当根据现有资源禀赋和价值链整合能力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以确保三者的协调一致。

当然,本文主要针对企业资源禀赋、企业战略、整合能力及整合模式四个因素展开研究。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市场作用、政府干预等调节变量可能对特定阶段或特定行业的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使相应企业的价值链整合实践与上述研究结论产生偏差。为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这些调节变量的效果及其作用条件将有助于完备价值链整合的理论,以指导企业在特定条件下更好的开展价值链整合活动。参考文献:

[1]栾庆伟. 评价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分析法[J]. 中国软科学,1997,(12):91-98.

[2] FLECKER J, SCHONAUER A. Value-cre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in converging value chains:An analysis in the functional foods and nutraceutical industry [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08, 110(1): 76-97.

[3]厉无畏,王玉梅. 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J]. 经济管理, 2001, (3): 10-11.

[4]张新香,胡立君. 数据业务时代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绩效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分析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6): 147-157.

[5] ZOTT C, AMIT R, MASSA L.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11, 37(4): 1019-1042.

[6]庞长伟,李 垣,段 光. 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J]. 管理科学, 2015, (5): 31-41.

[7] AHMED PK, CATHERINE LW. Dynamic Capabilities: A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1):31-51

[8]李维安. 外包企业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2): 159-160.

[9] ALNAWAISEH M.Theextent of applying value chain analysis to achieve and sus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jordania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2014, 7(8):179-189.

[10]NICOVICH S, DIBRELL C, DAVIS P.Integration of value chain position and porter's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to the market orientation conversation: An Examination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ctivities[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 Business Studies, 2007, 13(2):91-106.

[11] TEECE D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 172-194.

[12]陈涛涛, 柳士昌, 顾凌骏. 赢得机遇的关键在于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基于投资欧洲的实践[J]. 国际经济评论, 2014, (1): 18-30+4.

[13]杨学成, 陶晓波. 从实体价值链、价值矩阵到柔性价值网:以小米公司的社会化价值共创为例[J]. 管理评论, 2015, 27(7): 232-240.

[14]丁 岚,范黎波,宋志红. 汉王科技的创新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8,(02):115-121.

[15]刘 泳, 周建亨. 品牌导向、价值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9(5): 675-681.

[16]张建忠, 刘志彪. 知识产权保护与“赶超陷阱”:基于GVC治理者控制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6): 58-68.

[17] TSAI K H, HSIEH M H,EXTERNAL E J.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veness: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R&D investment and configurationally context[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1, 28(3) : 184-200.

[18]NOWITZKI C E ,WILLEMS C.Value chain design for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Proceedings of the 19th NOFOMA conference [C].Norwegen:NOFOMA, 2011.

[19]战炤磊. 资源禀赋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优势还是诅咒?[J]. 产业经济研究, 2014, (6): 9-20.

[20] BARON RA.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pattern recognition: How entrepreneurs “connect the dots” to identify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6, 20(1): 104-119.

[21] BECKMAN C M, PHILLIPS D J. Friends orstrangers? Firm-specific uncertainty, market uncertainty, and network partner selec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3): 259-275.

[22] PODSAKOFF P M,ORGAN D W. Self-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6, 12(4): 531-544.

[23]MCDONALD R P, HO M 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02, (7): 64-82.

[24]李显君,庞 丽,徐 可. 价值转移、路径创新与竞争优势:基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01):102-115.

[25]杨棉之,孙 超. 企业内部控制、政治风险与跨国并购绩效:基于SEM的实证分析[J]. 科学决策,2014,(04):1-15.

[26]BAGOZZI R P, PHILIPS L W.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in an industrial sales force: An examination of their antecedents and simultaneity[J].Journal of Marking, 1980, 44(2): 65-77.

[27]MACCALLUM R C, BROWNE M W, SUGAWARA H M. Power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sample size for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J]. Psychological Methods, 1996, 1 (2) : 130-149.

[28]SCOTT L J.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 preface to LISREL [M]. Beverly Hills CA: SagePublications, 1983: 61-69.

[29]吴勇志, 张 玲. 新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以联想集团为例[J]. 现代经济探讨,2013,(12):25-28.

[30] ZAJAC E J, KRAATZ M S.A diametric forces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 Assessing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restructur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 14(1): 83-102.

[31] KRAATZ M S, ZAJAC E J.How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ffect strategic change and performanc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ory and Evidence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 12(5): 632-657.

(本文责编:海 洋)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ffect of Integrat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Value Chains

QI Liang-qun, ZHANG Hao, TANG Li-meng

(SchoolofManagement,Harb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40,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 of industry 4 and "mad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manufacturers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 chain .Therefo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nterprise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i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integration effect. This paper use the Potter value chain theory to analyze the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process, summed up the factors directly affect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effect (integration ability,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mode) and the in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s (enterprise resource, enterprise strategy), put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Using data from 259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was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and the model was modified.The results of the test were accepted by all five hypothe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factors were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gration ability, enterpris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nterprise strategy.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value chain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

2017-01-19

2017-08-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71373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云制造模式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实现路径与保障策略研究”(15YJC630119)。

綦良群(1964-),男,吉林长春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F270

A

1002-9753(2017)08-0133-11

猜你喜欢

禀赋价值链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禀赋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体质的关系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