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

2017-09-08付晓东蒋雅伟

中国软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小镇特色

付晓东,蒋雅伟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

付晓东,蒋雅伟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根植性的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建立了“特色”形成的理论体系,将根植性的表现形态分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偏好这三类,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研究特色的形成,并得出根植性本身具有独特性、网络性、发展性、继承性和易逝性的特性。根据根植性的理论原理,本文对我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分析,总结出各区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特征,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植性;特色小镇;自然资源;社会资本;市场需求

一、引言

过去十五年间,我国城镇化达到了年均1.39个百分点的高速度,这样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是大城市的本能贡献,另一方面,各类小城镇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小镇,它们坚守个性,独辟蹊径,摒弃了以往的“增长主义”,走出了城镇化、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多赢路子,值得深思与探讨。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浙江、北京、云南等省市已经走在了前面,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关注,其中,浙江省依据厚重的历史积淀、多样的自然资源以及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打造了一批特色小镇,例如江南药镇、水乡乌镇、云栖小镇、青瓷小镇,都是集特色产业、美丽景观、人文底蕴、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依然存在以速度为导向的城镇化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特色的塑造,如:小城镇建设盲目模仿大城市,不顾自身发展水平,大拆大建,搞城市综合体、CBD等。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使小城镇失去了特色、活力、韵味,城镇的禀赋被荒废、历史文化被掩埋,历史建筑、自然景观遭到损毁,小城镇巨大的无形价值被淹没、丢弃了。

那么,特色小镇如何挖掘特色、保持特色,如何围绕特色塑造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文化网络体系、自然生态经济和谐体系是一个亟待探索的基本问题,本文以区域经济学视角,力求揭示其中的线索与规律,以推动特色小镇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特色之源——根植性的认识与理论

特色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对这种根源的追寻、解读、阐释,有助于我们对于特色小镇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挖掘梳理小镇的特色,并有助于我们有意识的塑造打造小镇与众不同的特色。

根植性的概念起源于经济社会学,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概念逐渐渗入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力图发挥其“追根寻源”的功力,根植性理论的不断拓展,为特色的解读与把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根植性的概念及引申

波兰尼(Polanyi)在20世纪中期最先提出“根植性”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经济根植或缠结在经济或非经济的制度当中,非经济制度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分析经济的有效性时,宗教和政府可能像货币制度或减轻劳动力强度的工具与机器的效力一样重要。”[1]波兰尼指出了非经济制度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根植”的必要性。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被认为是根植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根植性分为结构根植性和关系根植性,认为经济行为受到相应的社会环境和结构的影响,并将根植性应用到对经济生活的分析当中,提出经济活动是根植在社会关系中的[2-3]。在此基础上,沙龙·祖金(SharonZukin)和保罗·多明戈(PaulDimaggio)对根植性的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根植性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结构根植性、认知根植性、文化根植性和政治根植性[4]。这一分类进一步明确了根植性的概念,体现出根植性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经济社会学领域根植性概念进行引申,根植性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活动长期依赖于某些条件的表现和特质,是资源、文化、知识、制度、地理区位等要素的本地化,本地根植性一经形成,就有难以复制的特性,它实际上解释了产业在特定地区集聚的原因,产业集聚首先是以具体的地域空间为基础,同时要能够根植于社会经济环境中,也就是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基础、社会关系、制度结构当中。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研究产业集聚时提到了根植性的内涵,他不仅认为外部性经济在产业集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劳动力市场共享、产业关联和知识溢出是推动产业空间集聚的三种正外部性力量,同时,他也强调产业与地方社会的不可分割,地方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对经济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5-6],地区内部会形成包括创新精神、道德伦理、文化等的“产业氛围”[7]。这正反映了产业集聚具有根植性,这种根植性造就了产业集聚的可持续性。

本文提到的特色,指的是与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相关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根植性的外在表现,摸清了根植性就认清了特色,也就认清了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质上是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而对特色产业的探索、塑造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在不断的尝试和探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发掘根植性,它是特色产业的源泉、根脉,是产业依托、城镇功能的出发点,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本文根据根植性的含义以及特色产业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形态,梳理出特色小镇的类型形成基础。

(二)根植性的表现形态及特色产业

根植性对地方特色形成有着本质的、根本性的作用,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特质都会催生出不同的特色产业,这些就是根植性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因素、历史要素、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等[8],一个地区特色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孤立的,该地区可能存在多样的、相互融合的基因,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观,又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既有上天的“鬼斧神工”,也有后天的“科学创造”,既有精致的时空耦合,也有制度与文化的牵绊,还有资本与市场的合谋,这些都是形成特色产业的基础。总的来说,根植性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这三个方面: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和市场需求偏好。

(1)自然资源禀赋是研究区域经济的起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完全依附于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以自然资源为起点,加以改变并且融入新的要素进行生产和交易,形成各自的产业。自然条件是地域特色中最原始的部分,也是最易被探寻的部分,具有不可移动的特性,根植性很强,天然地与当地的其他要素融为一体,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社会资本最初是指社会主体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厄普霍夫(Uphoff,1996)将社会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组织和网络等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另一类是文化社会资本或者认知社会资本,主要指规范、价值、态度、信仰、信任、互惠等心理过程[9]。

本文结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要素,将社会资本划分为技术社会资本和文化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包含地区的传统技艺、现代科技、产业基础,就是在以往生产中沉淀下来的和现代发展中形成的产业技术优势;文化社会资本主要指历史文化积淀,这一要素是经历了长久的演化变迁最终形成的,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等,文化社会资本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最大特征,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极强的生命力,通过对它的弘扬和创新,地方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社会资本是地区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地区特色的开拓必须考虑到当地的社会背景,悠久的文化传承、相互信任的氛围、企业家精神以及稳固的产业基础是区域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3)市场需求是建设特色产业的重要一环,经济活动成功的前提是市场需求。这一因素往往被认为是外生因素,没有被纳入到根植性的作用范围当中,但其实市场需求也是因地区而异的,例如贫困地区很难出现对奢侈品的大量需求,四季如春的地区往往不售卖羽绒服,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因此将市场需求纳入到根植性中很有必要。市场需求可以是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也可以是对服务行业的需求,探讨这一因素的意义在于筛选出更符合时代意义、符合大众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成更为稳固的地方特色。

当然,这三种表现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某地区的特色可能兼具两种要素或者更多。除了上述的根植性的三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行动力也是影响地区特色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一项政策的发布可能带动地区发展,但也可能破坏地区原有的产业结构和自然基础;地方行动对特色产业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有良好的资源和政策环境,但地方政府消极不作为或是行动方向有偏差,都会导致特色难以形成、持续。这两项属于外生因素,对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起到外在的调节作用,作为地方政府,要充分关注政策导向,积极行动,但是更重要的是挖掘根植性,特色产业和根植性的关系就像是树冠和树根,根植性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依据,两者密不可分,只有依靠根植性,利用根植性,特色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图1 特色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根植性的特性

按照上述根植性在特色产业形成中的表现形态,可以得出根植性具有独特性、网络性、发展性、继承性和易逝性的特性。

(1)独特性、唯一性,甚至排他性,是根植性的重要特性。由于各地的根植条件,例如风土人情,不会完全一致,所以即使看上去一样,听上去也相似的小镇,其实,内涵是不一样的。比如,都是以古镇为特色的周庄、乌镇、西塘等,各有千秋。乌镇的开发重点在于景色景观,展现了古镇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周庄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数不胜数的古桥成为代表景观。西塘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当地的原始状态,充满生活气息,是小家碧玉式的文艺小镇。独特性一经形成,很难被模仿、复制。

(2)网络性、联通性、交互性是根植性的又一面内在性格。特色小镇的根植性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交叉重叠,反复作用,并不都是明确可分的。比如文化资本和技术资本有时很难完全区分开,因为如果当地历来有某种制造业的传统,随着历史传承下来的必然包括技术和文化两方面,例如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其以汾酒产业为特色,其中包含了汾酒的制作技术工艺和汾酒文化。杏花村酒文化源远流长,酿酒历史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千百年来,这种酿酒中制曲、发酵、蒸馏等过程,不仅饱含着酒工的技能、情感、创新,也把汾酒的醇香、品质、底蕴,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形成“技艺+文化”的典型特色。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的陶艺制作、陶文化,许昌市禹州市神垕镇的钧瓷制作与文化也是如此。此外,市场需求和自然资源禀赋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例如,昌平区小汤山镇的温泉旅游产业既是对其温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也是基于北京快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周边温泉旅游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因此,一个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通常是多因素造成的,这体现了根植性的网络性、交互性特点。

(3)发展性是指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也就是说根植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色小镇的发展最初一定是抓住了自己独特的条件和特定时期特殊的市场需求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成熟的技术,孕育出相应的文化,不断演进发展的。好莱坞和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影城就是运用有利的区位,结合市场需求,集聚文化社会资本的典型案例。滨海新区中塘镇的汽车配件产业则体现了区域规划势能与市场需求偏好拉动的技术社会资本的应用。

(4)继承性和易逝性是指根植性既可被传承下来,又具有易逝的特点。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本基础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就是说资源、文化和技术往往是前人留下来并代代传承的,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财富而继续流传下去,并在区域发展中起到壁垒的作用[10]。而市场需求偏好却又是稍纵即逝的,一方面由于时间推移,在没有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需求有可能发生变化或者不复存在,而另一方面,在利用市场需求进行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如资源、文化和技术这样的壁垒,也就是机会有可能被其他地区抢先占有。

(四)认识根植性对建设特色小镇的意义

特色小镇强调的是“特色”。中央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及“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特色”来源于根植性,因此,探索根植性对建设特色小镇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差别化定位发展,避免趋同、雷同、相似发展;使得那些合适的新兴产业得以扎根发展。目前部分小城镇盲目模仿大城市兴建“CBD”,发展金融行业,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条件,拆建行为不仅破坏了原本的城市结构,而且地方经济基础无法支撑这类产业,导致产业趋同、资源浪费,对根植性的深入探索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地方各自发展优势产业,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产业环境;

(2)有利于理清产业与当地资源、经济的发展脉络与体系,避免在那些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的产业上耗费资源和财富,导致生产要素的错配;使那些合适产业在当地生根发芽、互联互通、形成产业网络、价值链体系,茁壮成长;

(3)有利于提供基础性、深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力量,避免短期行为,使得追风尝鲜作秀的做法失去土壤。根植性的提出为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和思路,除了资本、劳动、科技这些因素之外,影响经济发展更为深入的是根植在当地的“基因”,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等等是难以改变和移除的,利用好这些禀赋能使地区得到持续发展;

(4)有利于国家产业政策效力的针对性实行,发挥政策效力。上文提到,政策虽然是外部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根植性,一味追求“新”,导致政策与本地市场脱离、技术与产业不匹配,反而不利于当地的发展。

三、根植性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对根植性三个方面的认识理解,特色小镇的特色形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自然禀赋模式

利用自然禀赋建设特色产业是较为普遍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模式和自然资源模式。自然景观包括气候天象、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即该地区的原生态景观,比如内蒙古的柴河·月亮小镇,具有典型的大兴安岭景观特征,保存了天然森林生态、火山地貌和高山天池群落等独具神韵的原生态景观。自然景观模式开发的产业以旅游业为主,一般是将当地的自然禀赋加以整合规划,形成较为完整的景观体系,并配套发展地区的交通、观光、住宿等功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

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等。自然资源模式一般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的模式,例如浙江的定海远洋渔业小镇,该镇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依靠地理优势,形成了远洋捕捞、海上运输、水产深加工、冷链物流、水产交易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了科研中心,研究海洋生物药物、网具、定位系统等。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开发了健康食品工业园和滨海旅游景区,建设成为了以渔业为核心的远洋渔业特色小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发展地区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地方政府可以从自然资源入手,结合市场需求和新兴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避免落入产业链低端,完全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短期发展,陷入“资源诅咒”,成为单纯的资源开采地,等到资源消耗殆尽,地方特色也就一去不返了。

自然禀赋模式中,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越强,根植性也就越强。衡量这一根植性可以用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标,即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通常包括绝对资源量、地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11],这三个指标能够直观地显示出区域内的资源密度,从而反映该地区自然禀赋根植性的强弱。某种资源的丰裕度越高,说明当地发展这一产业越有优势,“特色”也就越容易被发掘,但是同时也说明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地方既可以通过开发自然资源得到发展,也可能会因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丧失发展的活力,因此在自然禀赋模式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环境,做到绿色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既要利用资源优势,又要保护当地的生态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社会资本模式

文化社会资本的核心在于文化,无论是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地方资产,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将文化社会资本这一根植性发挥到极致的是浙江的乌镇,乌镇在建筑上保留了历史街区和内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开发初期,政府投入上亿资本修复古镇建筑,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对小镇的布局做了改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景观完整地展示了乌镇的水乡生活和千年文化底蕴[13]。除此之外,乌镇每年举办大型节事活动、建设旅游信息网站,并与媒体合作宣传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景点。乌镇成功的关键在于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在建造景区时保留了原始居民,正是本土居民将千年文化的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赋予了古镇活力。

技术社会资本包括传统技艺和新兴科技,技术是地方特色产业的灵魂,对技术的传承和改进是产业发展的前提。西湖龙坞茶镇是西湖龙井茶最大的原产地保护区,它的发展就是依靠当地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茶叶种植和炒制技术,独特的气候土壤资源加上传统制茶技艺,形成了龙坞镇的根植性,当地政府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茶文化,形成了茶业种植、制作、销售和旅游的产业链。云栖小镇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云计算产业的聚集地,主要涉及APP开发、数据挖掘等领域,现已有四百多家云产业公司入驻。2013年,阿里云联合众多企业在小镇发起成立了云栖小镇联盟,此后的三年,云栖小镇发展迅速,在当地举办的云栖大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云计算峰会之一。云栖小镇成功的一大因素是时代趋势,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产业成为亟待发展的潜力产业,另一重要因素就是阿里云平台,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技术社会资本,正是有阿里云这样的企业为云栖小镇提供产业支撑,为其树立品牌、引进资源,云栖小镇才能迅速成为国内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地。著名的格林尼治基金小镇也是依托纽约这个经济中心建立起来的,反观现在各地争相建立的基金小镇,很多都没有考虑到根植性这个要素,基金小镇最需要的是产业基础,有大量的金融人才,与金融中心的距离要足够近,格林尼治离纽约只有30分钟的路程,这样的位置优势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人才和资本,形成社会资本根植性,而国内的许多基金小镇既无人才也无市场,跟风模仿不会有持续的发展。

(三)市场需求模式

市场需求是根植性中最难把握也最易被忽视的部分,但是市场需求往往是特色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模式下,往往是市场需求的出现引发相关产业的形成或者转型升级,从而形成针对某种特定需求的产业,也就是需求引领产业的方向,产业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取得长远发展。市场需求分为对制造业的需求和对服务业的需求,对制造业的需求往往是源自某个特定时期或者地区,对于这一类型,最关键的是抓住机遇,形成产业优势以及定向合作关系,成为产业中不可取代的一环。萨索罗是意大利的瓷砖生产集中地,在那里聚集了几百家瓷砖生产公司以及瓷砖生产辅助产业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密集的瓷砖生产区。二战之后,由于战后重建需要大量建材,意大利的瓷砖需求大增,并且意大利有使用瓷砖而不用地毯、地板的传统,配合适宜生产瓷砖的地中海气候以及生产技术,萨索罗的瓷砖产业得以繁荣。可见,萨索罗的发展就是得益于抓住了市场需求这一机遇。

相较于制造业,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更多,行业发展前景也更大。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引起的大城市病使得人们对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加,针对这一需求,许多地区可以打造服务型特色小镇。利用接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一些小镇主打农家乐、健康养生等功能,将服务型产业融入小镇建设。例如浙江的桐庐健康小镇,利用该地区的健康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桐君”国药文化,重点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四)我国首批特色小镇发展规律研究

根据根植性分析构架,可以对特色小镇的根植性的利用情况进行归纳,以便更直观、科学地发现其内在规律。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共127个。作为案例,我们先对这批特色小镇做出分析。本文根据各个小镇的特色产业得出了其根植性的利用情况,例如青瓷之都丽水市龙泉市上垟镇的特色产业是青瓷制造业,依靠青瓷文化和青瓷制作技术发展起来,因此,上垟镇同时利用了文化社会资本和技术社会资本这两种根植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根植性的网络性、联通性、交互性的特征,一个小镇可以同时具有多种根植性,也就是根植性的多面性,这与特色并不矛盾,只是小镇发展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反映。在127个特色小镇中,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建设的特色小镇有25个,依靠市场需求的有74个,依靠社会资本的有96个。

其中,根据文化社会资本和技术社会资本的进行发展的小镇数量较多。可见,社会资本在现阶段的根植性探索中应用较广,特色小镇普遍利用当地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进行小镇的建设,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民风民俗都是长久传承下来的,地方政府利用这一基础,适当地进行规划整修,树立当地的文化品牌,发展旅游业;另一部分是技艺的传承,例如杏花村镇的汾酒、白地镇的宣砚、文港镇的毛笔,这类的特色小镇原本就是产业集聚地,地方在规划时往往可以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以及品牌进一步打造出特色小镇。

孟导把这个小疑问暂时抛在脑后,急忙发问:“既然是乾隆年间的古钱,再怎么也有几百年了吧,怎么就不值钱?”

根据我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本文对特色小镇主要的形成模式按区域分别进行归纳整理(见表1及图2),并得出下述结论:

表1 按区域划分的特色小镇根植性利用特征

来源: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收集资料整理得到

注:1.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2.技术比例=该区域技术社会资本小镇个数/该区域特色小镇总个数;其他比例以此类推。

图2 各区域不同类型特色小镇占比情况来源:作者搜集资料整理得到

(1)技术类型:在占有技术社会资本的小镇比例方面,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有着明显的梯级递减的关系,这表明东部地区的小镇倾向于借助本地生产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优势来进行发展。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西部和东北地区倾向于借助当地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或者海洋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来发展现代农业、水产养殖业和与农业直接相关的食品行业,例如制酒产业;而东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往往更加倾向于发展轻工业,经验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沉淀下来。

(2)文化类型:在占有文化社会资本的小镇比例方面,中部和西部占比明显高于东部和东北部,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西部和中部曾经是华夏文明的核心,这里的文化种类更加多样,形成时间更加久远,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西部和中部并不像东部有着如此发达的商业和工业基础,技术社会资本还不能成为各个小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西部和中部地区地域广大,在这里孕育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各色传统文化,包括以河南省为核心地带的中州文化,位于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的三秦文化,位于安徽省的徽州文化区,位于山西地区的三晋文化,以四川、重庆为核心的巴蜀文化区,主要位于江西的江西文化,位于广西省的八桂文化,云南的滇云文化以及以青海西藏为主要区域的青藏文化。同时,西部和中部还是许多重要革命老区的所在地,在这里孕育出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为西部和中部文化发展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3)自然类型:在占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小镇比例方面,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西部所占比例也要明显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处于三江平原,土地肥沃,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湿地资源和温泉资源,这为当地小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4)市场类型:在市场需求偏好比例中,西部、中部高于东部和东北,这主要和这些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社会资本,顺应目前国人对旅游的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来发展旅游业直接相关。

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凭借当地的商业优势和工业基础,更加倾向于以技术社会资本作为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特色小镇更加倾向于以文化社会资本和社会需求偏好作为形成和发展依据;而东北地区的特色小镇往往以自然资源为其经济增长优势。可以说各个地区的特色小镇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缩影,在体现各个地区发展区别的同时,依托自然禀赋和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寻求增长。

(五)浙江省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道出了植物的根植性原理,特色小镇同样有其内在的根植性,发展建设需要因地而异,因地制宜。

浙江省是全国最早开始建设特色小镇的省份,首批37个特色小镇为许多地区的小镇发展提供了启发式的借鉴经验。他们采取了实事求是,不盲目照抄照搬的做法,不搞一哄而起。浙江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方面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比如特色小镇建设的引导机制,末尾淘汰制,这一机制按照特色小镇在特色塑造方面的成果综合考察,以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收入、服务业营业收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旅游积累总人数等指标对小镇的建设情况进行评分,进行督促和引导,实行末尾淘汰。可见浙江省在特色小镇的建设管理上既有政策优惠,也有严格的监督把关机制,这些都为开辟小镇的“特色空间”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浙江的特色小镇也更加关注根植性,挖掘特色,寻找立命之本,避免了“凭空造镇”。

特色小镇发展所利用的根植性往往是多元的,不过其中肯定有较为突出的方面,以此为标准,本文根据根植性的几个方面,列举了一些发展较好的特色小镇:

1.自然禀赋型

武义温泉小镇是依托当地温泉资源发展的小镇,在武义,已探明的地热异常点有13处,日出水量达两万多吨,水温适宜,温泉资源优质、丰富。除了这些,小镇还保有高达72%的森林覆盖率和优质的空气质量。小镇立足于自然资源,建立了集旅游、休闲、住宿、婚宴于一体的温泉度假中心,成为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温泉旅游胜地。温泉资源奠定了武义发展旅游业的根基,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得名于干将莫邪在此铸剑的神话传说,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硕的自然资源,以茶业和旅游业作为特色产业。莫干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群山连绵、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当地出产的莫干黄芽香气清鲜,滋味醇爽。小镇得天独厚的资源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开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2.社会资本型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社会资本型,这可能是由于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文化背景。“中国制笔之乡”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中国电器之都”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毛针织产业、“中国羊毛羊绒服装第一镇”嘉兴市桐乡市濮院镇、袜业之乡绍兴市诸暨市大唐镇,这些小镇都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制笔业、电器业、袜业等产业都依托于原有的产业基础,以技术社会资本基础模式建立起来。

3.市场需求型

横店镇以横店影视城闻名,每年吸引上万人次的游客前往旅游观光。小镇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同时发展体育休闲、观光旅游等衍生产业。该地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场需求,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镇的影视产业,是抓住影视行业发展需要取景地的机遇发展而来,是典型的市场需求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产业优势以及定向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整个影视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仅如此,当地对历史景观的复刻为特色,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横店文化,并以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附近酒店行业和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从市场需求发展模式向全方位发展的跨越。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诞生也是得益于市场需求,一方面是浙江地方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当地民营资本壮大后急需寻找投资渠道,于是,满足双方需求的“基金小镇”应运而生。当然,基金小镇要想得到后续发展,就需要引进人才、机构,最终这里又成为了投资机构和人才的聚集地,也就是说基金小镇的形成来自于需求,壮大得益于技术社会资本。

4.综合型

余杭临平的艺尚小镇是浙江诸多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它的产生发展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寻找立命特色的原则,是根植性作用的结果。

首先,艺尚小镇立足于当地的技术社会资本,它的基础是杭州的第一大产业纺织服装业,其所在地临平是杭派女装的主要生产基地,在这里生产的杭派女装占到总产量的80%,具有完全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随着服装企业和设计师团队的进驻,许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也搬迁到小镇上,可见特色小镇的打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一方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其次,艺尚小镇充分利用了市场需求和文化社会资本。小镇位于杭州周边,杭州是浙江省内最具有时尚气息的城市,并且有巨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依托杭州这个城市,一方面,艺尚小镇可以吸引国际化的设计人才以及具有开放性思想的文化创意人士,有助于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有效地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商业资源的杭州成为了艺尚小镇通往更广阔市场的窗口。

四、基于根植性的发展建议

(一)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现阶段许多小城镇过度注重发展速度,忽略了文化传承和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建筑风格和城镇规划。许多小城镇建设追求现代化,各个地方千篇一律,建设规划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和挖掘,同时也造成社区功能的缺失。特色小镇的发展不能生搬硬套,要有贯彻始终的历史人文内涵的滋养[14]。历史人文内涵是根植性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地方的底蕴,将历史人文因素融入小镇建设,可以使特色小镇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活力,避免成为只有生产功能的产业园区,从而推动小镇的特色产业和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

(二)挖掘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主体,是小镇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特色产业应该立足于自然禀赋、社会资本、市场需求这三个方面,即根据地区的根植性确定小镇的产业方向,如旅游业、经典文化产业、新兴技术产业等等,这些产业都要依靠内在动力的支撑才能持续发展。考虑根植性的同时,特色产业的选择也要注重外部因素,利用现阶段的政策优势配合当地资源,树立产业品牌,在市场中寻求认可,打造能够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三)坚持绿色发展

对于按照自然禀赋模式发展的特色小镇,保护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这一模式下的小镇发展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一旦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或者资源过度开采,都会导致小镇失去发展的内在支柱。当然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依靠自然禀赋发展的小镇,在现代化的城镇发展中,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产业发展不仅要有特色,也要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追求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小镇的规划要摆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或者产业规模的传统思维,达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平衡。

(四)避免固化衰退

根植性是地区特色产业的根源,对根植性的探索应该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让根植性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细水长流的滋养作用。外部的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时刻注意这些变化,必要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升级,避免固步自封,走向衰退。美国的128公路位于波士顿市,在1951年公路修建时期,其两侧分布了众多技术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和坎布里奇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128公路成为了美国电子产品革新中心。但是由于科技园致力于军用订单的生产和技术研究,当冷战结束之后,军用市场迅速萎缩,128公路地区没有及时调整生产策略,走向衰退,其领军地位被硅谷取代。128公路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根植性很强,但后期由于忽视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和民用产品的开发,导致在新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从128公路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挖掘根植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依靠地区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之后,更要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和产业升级,打破产业发展中的瓶颈。挖掘根植性的要领在于找到长远发展的路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路径。

[1]Polanyi K.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M].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E LeClair, H Schneider (ed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2]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91 (3): 487.

[3] 丘海雄, 于永慧. 嵌入性与根植性——产业集群研究中两个概念的辨析[J]. 广东社会科学, 2007(1):175-181.

[4]S. Zukin P D. Structures of capita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econom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1 ( Fist published in 1890) . 15-20.

[6]Marshall A. Elements of economics of industry [ M ]. London Macmillan ,1910. 19 - 48.

[7]苗长虹.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1-6.

[8]李景海, 陈雪梅. 产业集聚根植性机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J]. 河南社会科学, 2011, 19(4):128-132.

[9]Uphoff N T. Learning from Gal Oya : possibilities for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Post-Newtonian social science[M]. IT Publications, 1996.

[10]王静华. 地方根植性与产业集群衰退[J]. 当代财经, 2007(3):92-95.

[11]邵 帅, 杨莉莉. 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 管理世界, 2010(9):26-44.

[12]Krugman P. First nature, 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 33(2):129-144.

[13]王 莉, 陆 林, 童世荣.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6):529-534.

[14]盛世豪, 张伟明. 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36-38.

(本文责编:王延芳)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ness

FU Xiao-dong,JIANG Ya-wei

(SchoolofEconom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in terms of embeddedness and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divide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mbeddedness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tural resource, social capital and market demand preference.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embeddedness itself is characterized by uniqueness, networking,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and perish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embeddednes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irst batch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embeddedness;characteristic town;natural resource; social capital;market demand

2017-02-09

2017-05-05

付晓东(1960-),男,江苏丹徒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F292

A

1002-9753(2017)08-0102-10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小镇特色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河北临城:发展特色产业拔“穷根”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