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适宜性、空间分类效应与区域引资绩效研究
2017-09-08杨刚强
杨 勇,丁 雪,魏 伟,杨刚强
(1.武汉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地区适宜性、空间分类效应与区域引资绩效研究
杨 勇1,丁 雪1,魏 伟2,杨刚强3
(1.武汉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2.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3.武汉大学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地区适宜性是决定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也有显著影响,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考察地区适宜性在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和资本流动中的作用,及其对地方引资绩效的影响。本文以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实际经济数据对研究结论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区适宜性能影响向心力与离心力的作用效果,进而改变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外围地方政府改善地区适宜性的公共投资政策可以抑制空间分类效应,相对于传统的直接补贴等措施可能具有更好的引资效果。
地区适宜性;异质性企业;空间分类效应;区位选择
一、引言
招商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招商引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包括土地、税收等政策在内的传统引资手段的效果日渐式微,迫切需要新的途径来提高引资绩效。近年来“地区适宜性”[1]概念日益受到理论界的重视,为东道方有效吸收外来投资、改善引资绩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有助于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目标。如果地区适宜性能够影响企业区位选择,改善地区适宜性的公共投资就能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这对于践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理论研究发现,异质性企业在区位选择时会出现空间选择效应与空间分类效应,前者指企业的生产率差异具有筛选作用,生产率高的企业留在中心地区,生产率低的企业迁移到外围地区;后者指外围地区的引资措施可能仅能吸引低生产率的企业[2]。补贴政策是外围地区重要的引资手段,空间分类效应会降低外围地区生产率的整体水平,这就提醒外围地方政府在选择引资工具时必须谨慎[3-4]。因此,提升地区适宜性就成为可行的引资工具。不过在此之前,有两个理论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地区适宜性是否能够影响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二是提升地区适宜性的引资政策能否存在空间分类效应。
本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地区适宜性在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并比较不同引资政策的绩效差异。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研究了地区适宜性影响要素流动与区位选择的机制;第二,考察了地区适宜性对空间分类效应的影响途径;第三,在地区适宜性约束下比较了不同引资工具的绩效差异。
二、文献综述
企业区位选择是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企业异质性和地区适宜性为企业区位选择提供了新的解释。
空间经济学为研究企业区位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Melitz[9]提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成为扩展空间经济理论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导学者们关注异质性企业在空间经济中的经营决策行为[10]。Baldwin与Okubo[2](简称BO模型)分析了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证明企业异质性会导致空间选择效应和空间分类效应。Okubo等[4]进一步研究了在经济完全聚集的初始状态下,外围地区的补贴对当地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发现对迁入企业按照利润进行比例补贴能吸引有效率企业,这种比例补贴在提高外围地区福利方面存在最优水平。
地区适宜性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一直存在,地区适宜性指要素所有者与所在地区经济地理环境的相宜性,反映地区的生活经营环境给当地要素所有者带来的附加效用或收益。对地区适宜性的代表性总结来自Südekum[1],即地区适宜性对要素所有者的效用或收益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消费和生产影响效用或收入,包括自然环境、消费习惯或生活方式、要素流动成本、房产价格、销售网络及社会关系等;二是要素所有者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外生与内生反应,主要是对地区气候、特定区位以及城市人口密度的偏好等。
空间经济学理论出现后,在NEG框架下考察地区适宜性的研究结果不断涌现。Tabuchi与Thisse[11]将个人对区域适宜程度的反应作为随机变量加入效用函数,考察具有异质性偏好的个人对迁移的反应,结果证明劳动力个人偏好的异质性是很强的离心力,这挑战了移民只受收入差异诱导的主流观点。Südekum[1]将地区适宜性作为效用函数的一部分,考察地区适宜性对中心和外围地区生活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均衡的空间结构取决于熟练劳动力的区位选择,而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名义工资、房地产价格和地区适宜性附加效用等。
总结已有成果,异质性企业的区位决策是近年来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方向,地区适宜性在要素流动和企业区位决策中的作用也日渐显现。本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地区适宜性如何影响流动要素地区收益差距,并考察地区适宜性对空间分类效应的作用,最后分析地区适宜性对地方政府引资政策效果的影响,为更好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一些启示。
三、理论模型
本文研究地区适宜性在异质性厂商区位选择中的作用,假定流动要素资本(包括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因名义要素报酬和地区适宜性的差异在地区间流动。与FC模型的前提一致,本文假定流动要素可以与要素所有者分离,并且要素报酬将回到要素所有者原属地消费而不是在使用地消费,这就使得要素流动只注重名义报酬,从而保证模型能获得显性解。
(一)基本假定
(1)经济体有南北两个地区,均生产农产品和工业品;每个地区都拥有流动要素资本K和固定要素劳动力L,名义报酬分别π和w,劳动力的供给无弹性;流动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固定要素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生产部门间流动。上标*代表南方变量,否则为北方。
(2)农产品部门为完全竞争,投入要素为劳动力;工业品部门是垄断竞争,需要劳动力作为可变投入和资本作为固定投入,每种工业品需要1单位资本和一定比例的劳动力。每个资本所有者拥有1单位资本,北方资本份额为sk,工业品承担冰山运输成本τ。
(3)地区适宜性能给要素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这与要素所有者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关,假定每单位要素的所有者从所在地的地区适宜性中获得额外收益的货币量化值为υ。
(二)资本收益
地区适宜性如何影响要素的区位选择,过去有三种建模思路:一是影响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1],二是影响生产函数[5],三是影响要素收益或生活成本[11]。本文沿用第三种思路,将地区适宜性货币化为要素在所在区位获得的附加收益。假定一个地区代表性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来自两个部分:要素收入y与地区适宜性收益的货币化值υ。假定经济体中的消费者偏好相同,为得到显性解,本文采用传统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如式(1)所示:
U=μlnCM+(1-μ)lnCA;
CM=∫iNxi1-1/σdi)1/(1-1/σ),0<μ<1<σ
(1)
(1)式中:CM与CA分别为工业品和农业品的消费量;σ为任意两种工业品之间的替代弹性;xi为第i种工业品的消费量;N为两地区工业品的种类,由于每种工业品的生产需要投入1单位的资本作为固定投入,所以工业品的种类N取决于经济体中资本的数量。
(2)
π(aj) =bBEw/Kw+bAVw/Kw;π*(aj) =bB*Ew/Kw+bA*Vw/Kw
(3)
其中:B=sE/Δ+φ(1-sE)/Δ*;B*=φsE/Δ+ (1-sE)/Δ*;b=uaj1-σ/σκ。又令Vw=V+V*。sυ=V/Vw,定义为北方市场的地区适宜度;其中V为北方市场要素所有者的地区适宜性收益,Vw为两地要素所有者从地区适宜性中获得的总收益。那么A=sυ/Δ+φ(1-sυ)/Δ*,A*=φsυ/Δ+ (1-sυ)/Δ*。sn=n/(n+n*)为北方地区使用的资本比重,sk为北方地区拥有的资本比重。
(三)模型均衡解
根据(3)式对模型的均衡过程进行求解,由于初始状态下没有资本流动,故sE=sn=s。内生变量Ew=σwLw/(σ-μ) (1+p),σ>μ即为无黑洞条件,资本的地区收益差为:
π(aj)-π*(aj) =aj1-σ[uEw(1-φ)/σκKw][(1+φ)(sE-1/2)- (1-φ) (sn-1/2)]/ΔΔ*+aj1-σ[uVw(1-φ)/σκKw][(1+φ)(sυ-1/2)- (1-φ) (sn-1/2)]/ΔΔ*
(4)
从(4)式发现,资本地区收益差受要素报酬和地区适宜性收益影响,这两者都会出现向心力与离心力效应。其中第一项为资本在地区间的经营性收入对区域收益差的影响,其中:(sE-1/2)为向心力,是由本地消费份额反映的本地市场效应,由于(1+φ)>1,因此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应;(sn-1/2)为离心力,由本地生产份额反映的拥塞效应[2]。第二项中(sυ-1/2)反映了地区适宜度对资本地区收益差的作用效果。由于(sυ-1/2)并不必然大于0,即虽然北方地区的市场规模更大,但要素所有者的地区适宜性收益并不一定高。sυ>1/2说明地区适宜性具有向心力效果,促进资本向北方地区迁移;sυ<1/2说明地区适宜性具有离心力效果,抑制资本向北方地区迁移。
根据前文假定,令w=1,Lw=1,Kw=1,Vw=pEw;其中:0
π(aj)-π*(aj) =aj1-σu(1-φ){(1+φ) [s+psυ- (1+p)/2]-(1-φ)(1+p) /2}/κ(σ-μ) (1+p)ΔΔ*
(5)
从(5)式可以看到,当贸易自由度为1时,资本地区收益差为0,此时地理因素对经济分布不产生影响。如果贸易自由度小于1,而且初始状态下北方地区的资本拥有量大于南方,这种本地市场放大效应是导致BO模型中北方资本名义收益高于南方的主要原因。但是,考虑地区适宜性收益,北方地区资本的名义收益不再必然大于南方。如果北方市场的地区适宜度小于1/2,地区适宜性产生离心力的作用。
结论一:地区适宜性能够改变聚集区的空间分布,拥有地区适宜性优势的地区可以克服初始本地市场效应的劣势而成为经济中心,这为没有初始市场优势的地区获得发展机会提供了新的解释。
四、空间分类效应与引资政策绩效比较
本节考察地区适宜性如何影响空间分类效应,并比较不同引资政策的绩效差异。在资本迁移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厂商停止迁移时的门槛生产效率aR,即生产效率为aR的厂商是否迁移在收益上没有差别,aR可以通过厂商迁移与市场竞争程度Δ之间的反馈关系得到。
(一)地区适宜性与门槛边际成本
1.当sυ>s-2φ(p+1)(s-1/2)/p(1+φ),π(aj)>π*(aj),南方资本向北方地区流动。市场竞争程度[2]可表示为:
Δ(aR)=κ[s+(1-s)aRγ+φ(1-s)(1-aRγ)];Δ*(aR)=κ[φs+φ(1-s)aRγ+ (1-s)(1-aRγ)]
(6)
其中:γ=1-σ+ρ。将资本名义收益差异表示为aR的函数,资本迁移会改变两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门槛厂商在迁移中获利为0,此时的门槛厂商边际生产成本就是长期均衡的门槛边际成本āR,那么:
āR1-σ + ρ=[s(φ+1) (1+psυ/s)/(1+p)-(s+φ-φs)](1-φ)(1-s);sn=s+(1-s)āRρ
(7)
其中:sn为北方地区的公司份额。当p=0时,(7)式退化为BO模型,即āR-BO1-σ + ρ=2φ(s-1/2)/(1-φ)(1-s)。由于āR是φ的增函数,这意味着更多无效率的南方公司也能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而从迁移中获得利益,这与BO模型的研究结论一致。āR也随sυ增大而增大,这意味着更多无效率的南方公司也能随着北方市场地区适宜度的提高而从迁移中获利。当完全集聚完成时有sn=1,由(4)式可得两地资本总收益差为:
π(aj)-π*(aj) =aj1-σu(1-φ){(1+φ) [s+psυ- (1+p)/2]-(1-φ)(1+p) /2}/κφ(σ-μ)(1+p)
(8)
(8)式为完全聚集在北方市场时的资本收益差。因为(8)式为φ的凹函数,那么持续点为φCP=[(1+p)-(s+psυ)] /(s+psυ) 和φCP=1时聚集的收益差异为0,即考虑地区适宜性后同样存在驼峰状聚集租。同时,0<φCP=[(1+p)-(s+psυ)]/(s+psυ)<1,因此北方地区的资本比重与地区适宜度之和需要满足(1+p)/2s时,āR>āR-BO;当sυ
2.当sυ Δ(aR)=κ[s1-aRγ) +φsaRγ+φ(1-s)];Δ*(aR)=κ[φs(1-aRγ) +saRγ+(1-s)] (9) āR1-σ + ρ=[(s+φ-φs)-s(φ+1) (1+psυ/s) /(p+1)](1-φ)s;sn=1- [(1-s)+sāRρ] (10) π*(aj)-π(aj) =aj1-σu(1-φ){ (1-φ)(1+p) /2 - (1+φ) [s+psυ- (1+p)/2] }/κφ(σ-μ) (1+p) (11) 其中:sn为北方地区的公司份额。由于āR随φ增大而增大,这意味着更多无效率的北方公司能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而从迁移中获利。同时,āR随sυ增大而减小,这意味着更多无效率的北方公司也能随着南方市场地区适宜度的提高而从迁移中获利。(11)式为经济在南方市场聚集时的资本收益差。(11)式也为φ的凹函数,那么当φCP=(s+psυ) /[(1+p)-(s+psυ)]和φCP=1时聚集的收益差异为0。完全聚集形成时的贸易自由度需要大于持续点,即φCP=(s+psυ) /[(1+p)-(s+psυ)]。 结论二:贸易自由度与地区适宜性的提升都能促进企业向聚集区迁移,聚集区的地区适宜性改善可以提高聚集区的市场份额。 (二)空间分类效应与引资绩效比较 外围地方政府吸引中心地区厂商的主要方法是补偿它们在中心地区获得的聚集租。本文考虑两种引资工具:一是传统的税收补贴,即对迁移厂商给予一次性的税收补贴S[13];二是通过公共投资政策提高外围市场地区适宜度,以改善外围地区的生活与经营环境。 1.税收补贴政策 为了准确获得补贴S与迁移厂商生产效率的截断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愿意迁移到外围地区厂商的最小边际成本记为as,边际生产成本大于as的厂商都会迁出中心地区。如果北方是聚集地区,两地市场竞争程度Δ与Δ*与as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Δ=κ[as1-σ + ρ+φ(1-as1-σ + ρ)],Δ*=κ[φas1-σ + ρ+(1-as1-σ + ρ)] (12) 如果南方是中心地区,那么两地竞争程度Δ与Δ*与as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Δ=κ[ (1-as1-σ + ρ) +φas1-σ + ρ],Δ*=κ[φ(1-as1-σ + ρ) +as1-σ + ρ] (13) 根据(3)式,如果北方地区边际成本为as的厂商要重新迁回南方,补贴应该为: as1-σ(1-φ) [(s+psυ)/Δ- (1+p-s-psυ)/Δ*]=S 故有:asσ-1S=(1-φ) [(s+psυ)/Δ- (1+p-s-psυ)/Δ*] (14) 同理,如果南方聚集区边际成本为as的厂商要重新迁回北方,补贴应该为: asσ-1S=(1-φ) [(1+p-s-psυ)/Δ*- (s+psυ)/Δ] (15) 对于(14)与(15)式,等号左右两边都大于0,右式随着as的增大而减小,左边则随着as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只要补贴S足够大,以上两式中as存在唯一解。 2.公共性投资政策 公共性投资政策是指外围地方政府通过实施提高地区适宜度的公共投资,改善外围地区的生活与经营环境。地区适宜度与厂商区位决策的关系可以见式(7)与(10),取迁移企业的门槛边际成本对地区适宜度的导数。对式(7)和(10)求导,由于dsυ=dsυ*,有: d(āR1-σ + ρ)/dsυ= (1+φ)p/(p+1)(1-φ)(1-s);d(āR1-σ + ρ)/dsυ*= (1+φ)p/(p+1)(1-φ)s (16) 由于(16)式都大于0,说明提高中心地区的地区适宜度,可以提高中心地区转移企业的门槛边际成本。如果相应提高外围市场的地区适宜度,将降低中心地区转移企业的门槛边际成本,这样有利于促进更多的中心地区厂商向外围地区转移。 进而考察公共性投资政策的空间分类效应,就(8)与(11)式分别对sυ与sυ*求导,有: d[π(aj)-π*(aj)]/dsυ*=-aj1-σu(1-φ) (1+φ)p/κφ(σ-μ) (1+p) d[π*(aj)-π(aj)]/dsυ=-aj1-σu(1-φ) (1+φ)p/κφ(σ-μ) (1+p) (17) (17)式中两式均小于0,此时企业异质性指标aj越小,(17)式的绝对值越大,这说明厂商越有效率,对地区适宜性变化导致的两地收益差越敏感。同时,地区适宜性收益占消费总额的比重p越大,地区适宜性的变化对聚集租的影响越敏感。公共性投资政策导致外围市场的地区适宜度提高时,最早感受到地区收益差变化的是有效率的公司。因此,这种公共性投资政策能抑制引资过程中的空间分类效应。 结论三:中心-外围结构形成后,补贴和提高地区适宜性的公共性投资都可以导致厂商向外围地区转移。补贴政策会导致空间分类效应,公共投资政策能够抑制空间分类效应。 3.政策绩效比较 最后,本文比较相同的政策投入成本条件下,两种引资政策最终所吸引厂商的门槛边际生产成本。具体思路是对于一定补贴所对应的迁移门槛边际成本as,将补贴的成本SG用于公共性投资以改善地区适宜度,比较新地区适宜度下的迁移厂商门槛边际成本aR1与as的大小,当aR1/as>1时,补贴政策更有效果;当aR1/as<1时,公共投资政策更有效。 南方与北方地区分别实施公共投资和补贴引资政策的绩效差异见(18)与(19)式 (18) (19) (18)、(19)式即为两种引资工具的绩效比较,由于均为隐函数,故无法直接获得两式的比值。对于(18)式,参考Fujita等[13]的数据模拟的参数赋值,本文参数赋值如下:Kw= Lw=1,w=1,p=0.4,μ=0.7,φ=0.6,σ=4,ρ=4.5,那么两种区域政策的效果图见图1: 从图1发现:当s固定时,aR1/as随S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即随着外围的补贴增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引资效果会逐渐恶化;aR1/as也随sv的增大而增大,即北方的地区适宜度提高将恶化南方公共投资的引资效果。从整体看,南方的公共投资政策在北方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时更有效,而补贴政策在北方市场规模更大时有效。 (a)s=0.55 (b)s=0.6 (c)s=0.65图1 聚集在北方市场时本地市场效应对引资政策绩效影响的对比图 对(19)式进行数值模拟,参考Fujita等[13]的参数赋值,本文中参数的具体赋值如下:Kw=Lw=1,p=0.4,μ=0.7,φ=0.6,σ=4,ρ=4.5,那么两种区域政策的效果图见图2: 当北方地区失去中心地位而实施引资政策时,在北方市场规模相对南方不大时补贴的引资效果更好。随着北方市场规模增大,北方地区改善地区适宜性的公共投资政策的引资政策效果会越来越好。因此,随着北方市场规模扩大,采用公共投资政策吸引厂商更为明智。 进一步讨论地区适宜性收益占比p对引资政策绩效的影响。由于上述参数对两地引资政策的影响是对称的,因此本文仅给出南方地区实施引资政策的模拟效果,但所给结论包括了两个地区。显然,p变大则地区适宜性收益在总支出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取Kw=Lw=1,s=0.6,μ=0.7,φ=0.6,σ=4,ρ=4.5,政策效果差异见图3: (a)s=0.55 (b)s=0.6 (c)s=0.65图2 聚集在南方市场时本地市场效应对引资政策绩效影响的对比图 (a)p=0.1 (b)p=0.2 (c)p=0.4图3 地区适宜性收益变化p对引资政策绩效影响的对比图 从图3发现,随着p增大,aR1/as对地区适宜度的变化更为敏感,随政策实施地的p变大而增加,这说明政策实施地区原有地区适宜性的好转会弱化公共投资政策的引资效果,这也证实(17)式的结论。同时,政策绩效差异随着地区适宜性的扩大而逐渐增大,这证明在地区适宜性收益较高的地区实施补贴政策的效果会更好。 结论四:北方市场规模越大,南方使用补贴的引资效果越好;北方市场规模越大,北方使用公共投资政策的效果越好。政策绩效差异随着地区适宜性的扩大而逐渐增大,在地区适宜度高的地区实施公共投资政策应该谨慎,以避免政策误用而产生资源浪费。 本节通过中国1994-2014年328个地级市数据考察地区适宜性、经济规模和公共投资间的关系,对结论进行校验。其中,地区适宜性数据通过Desmet(2013)的基础模型进行测量[14];经济规模与公共投资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各地级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各地预算内财政支出。本文选择各省(区)GDP排名前几名的城市,考察地区适宜性对省内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通过地区公共投资比重考察改善地区适宜性的成本。 首先,检验地区适宜性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表1中的8对城市,前面4对中的前者为原中心城市,地区适宜性逐渐被后者超越,经济规模也随后被超越。类似还包括包头/呼和浩特等8对城市。这证实了结论一的内容,即外围市场的地区适宜性改善能克服市场规模的劣势,并有可能发展成新的经济中心。后面4对反映了另一种情形,即中心城市与第二位的城市GDP规模逐渐拉大,同时中心城市的地区适宜性也要高于外围地区。类似还有南昌/赣州、拉萨/日喀则、银川/石嘴山。这部分证实了结论二的内容,即中心城市改善地区适宜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心地区的市场份额。在剩余省(区),太原/长治、长春/吉林、哈尔滨/大庆、郑州/洛阳、柳州/南宁、昆明/曲靖、兰州/庆阳这几对城市,中心地区经济发展比外围地区更快,但是地区适宜性相对于外围出现恶化,这符合经济现实,但不属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因此,地区适宜性能够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能够得到大部分城市样本对的支持。 其次,检验地区适宜性改善与公共投资成本的关系。表2的8对城市与表1一致,比较不同城市地区适宜性的比值(AM)与公共支出占GDP份额的比值(PE)。前四对中经济发展更好的城市显示出了更好的地区适宜性,那么这些地方地区适宜性的改善,成本相对更高,因为表2中前4对城市中后者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值总体而言比前者高。类型情形还出现在包头/鄂尔多斯、西安/榆林、泉州/厦门、福州/厦门、无锡/南京、烟台/济南,仅有包头/呼和浩特例外。后四对中心城市GDP差距与第二位城市逐渐扩大,其中苏州与成都的PE较低,青岛/烟台、长沙/岳阳、南昌/赣州、银川/石嘴山正好相反,拉萨/日喀则没有相关数据。这说明南方依靠改善地区适宜性吸引投资发展经济,成本较高;苏州/无锡、成都/绵阳两组城市则说明北方依靠改善地区适宜性吸引投资发展经济,成本比南方低。这间接证实了结论四的部分内容,即北方实施引资政策时,公共投资政策效果较好,南方通过公共投资政策进行引资的成本比较高。 本文在异质性企业假定基础上根据空间经济理论,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地区适宜性对异质性区位选择和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不同引资政策的绩效差异,得到不少对实证研究和政策制定都有价值的结论。进而运用中国1994年至2014年中国328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对理论模型结论进行初步的检验,总结如下: 第一,地区适宜性能够影响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并改变经济空间分布,拥有地区适宜性优势的外围地区能够克服初始本地市场效应劣势而发展成为经济中心,而中心市场地区适宜性的改善将进一步强化中心地位。 表1 地区适宜性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表2 地区适宜性与公共投资成本的比较 第二,提高地区适宜性的公共投资政策作为引资工具不会产生空间分类效应,但是由于经济地理因素的存在,公共投资的引资效果并不一定优于补贴。特别是在地区适宜性已经很好的地区,继续实施公共投资方式引资需要谨慎。 第三,外围地区在引资过程中,如果中心市场的地区适宜性较高,选择补贴政策更为有效,如果和中心地区市场规模相差不大,公共投资的引资效果更好;对于失去中心地位地区的引资,开始阶段补贴效果更好,但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公共投资的引资效果会逐渐变好。 随着新一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进入编制,国家中心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级城市都会为壮大经济规模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而实施更加积极的引资政策。但是,不适当的引资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区位选择失当并造成资源错配与浪费。因此,结合地区适宜性收益和当地经济地理条件选择合适引资工具才能有效推动经济规模与提升发展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到现实经济数据的支持,能为制定引资政策提供以下可能的政策建议: 首先,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区适宜性等经济地理现实选择引资工具。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的市场位置,根据市场份额大小、地区适宜性的相对状况、产业结构等经济地理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定额补贴、按企业生产率补贴和公共投资等土地、财政和税收等引资工具[2-3,12],引导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和提升地区生产率水平的优质企业投资,确保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其次,企业需要依照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东道地经济地理现状和引资政策的优惠程度,客观理性地选择投资区位。在当前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区位选择面临去产能和调结构的政策约束,企业在进行区位决策时不能仅考虑引资优惠程度,而是要综合考虑产业特征与生产率水平、东道地的地区适宜性收益等因素,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最后,所有市场参与者应该依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为提升地区适宜性和构建良好的投资生态服务。具体包括吸引投资主体、聚集投资要素和培养投资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物流、仓储、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硬环境来提升引资环境,整合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要素,提高引资质量与发展水平。 [1]Südekum J. Regional costs-of-living with congestion and amenity differences: an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9, 43(1): 49-69. [2]Baldwin R, Okubo T. Heterogeneous firms,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3): 323-346. [3]Baldwin R, Okubo T. Tax Reform, Delocation, and Heterogeneous Firms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11(4):741-764.[4]Okubo T, Forslid R. Spatial reloc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heterogeneous sectors [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2010. [5]Krupka J. Location‐specific human capital, location choice and amenity demand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9, 49(5): 833-854. [6]Okubo T, Tomiura E. Industrial relocation policy, productivity and heterogeneous plants: Evidence from Japan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2, 42(1): 230-239. [7]梁 琦, 李晓萍, 吕大国. 市场一体化,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2): 16-25. [8]李晓萍, 李平, 吕大国等. 经济集聚, 选择效应与企业生产率[J]. 管理世界, 2015 (4): 25-37. [9]Melitz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6): 1695-1725. [10]Melitz J, Ottaviano G I P.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75(1): 295-316. [11]Tabuchi T, Thisse F, Taste heterogeneity, labor mobility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69(1): 155-177. [12]欧阳煌, 祝鹏飞, 张 政. 地方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选址的关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4): 184-192. [13]Fujita M, Krugman P, Venables A.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9. [14]Desmet K, Rossi-Hansberg E. Urban Accounting and Welfar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6): 2296-2327. (本文责编:辛 城) Amenity, Spatial Sorting Effects and Regional Investment Policy YANG Yong1, DING Xue1, WEI Wei2, YANG Gang-qiang3 (1.Economic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2.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School,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3.InstitutefortheDevelopmentofCentralChina,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Regional amenity exerts significant impact on location choice of heterogeneous firms as well a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y. So far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role of regional amenity in location choice and capital flows of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on the impact of amenity on the local investment performance. Basing on the FC model, this paper founds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study these topics. The conclusion demonstrates that firms migration influenced by amenity, which will change the spatial sorting effects resulted from firm heterogeneity. The public investment policies improving the gain from amenity of periphery may overcome spatial sorting effects, and maybe a better choice for peripheral government to attract investment. regional amenity; heterogeneous firm; spatial sorting effects; location choice 2017-04-27 2017-06-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18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13YJC79015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05JJD790087)。 杨勇(1977-),男,湖北京山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空间经济理论。 F429.9 A 1002-9753(2017)08-0112-09五、有关结论的实证检验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