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视角下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决策要素
——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研究

2017-09-08徐益斌

中国软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落户入学意愿

肖 璐,徐益斌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城市视角下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决策要素
——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研究

肖 璐,徐益斌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对我国五种类型城市1618名农民工的城市落户现状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城市特征对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来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社会融合、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和城市户籍政策宣传均显著影响农民工落户行为,而城市压力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超大和特大城市,良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极大地吸引着农民工进城落户,相反大城市、中等和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民工的落户行为影响甚微;而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仅在超大城市有显著作用;城市社会融合以及户籍政策宣传在各类型城市均能促进农民工落户行为,同时,城市压力依然在各类型城市不存在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城市落户的对策建议。

农民工;落户意愿;落户行为;城市类型;城市特征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6年农民工总量已增至为2.8亿人。如此庞大农民工群体的流向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1]。据调查2011-2015年,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年增长1.9%,南京和杭州等9个大型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4%,而43个中小型城市年均增长仅0.4%。由此可见,农民工越来越向大城市集聚,而不愿流入中小城市,这给大城市的交通、环境、公共服务与城市管理都带来了巨大挑战[2]。大城市户籍制度由于常住人口的增加而愈发收紧,引发农民工城镇化的难题。为此,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四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并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具体目标。“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差异化战略部署旨在分散农民工在不同类型城市落户,提高各类城市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民工仍然对大城市趋之若鹜,对中小城市无动于衷。这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不同类型城市对农民工吸引力的巨大差异,城市的吸引力来源于就业机会、交通、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识别出这其中哪些因素是农民工进行落户决策时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落户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对当下基于城市类型来合理引导农民工落户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2014国务院印发通知增设了超大城市类型,本文基于全国范围内五类城市(即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农民工城市落户现状调查,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城市特征方面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落户行为的影响路径和驱动机制,为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制定及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提供实证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国外对农民工城市落户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人口流动方面,国际移民的迁移动机和移民网络是其较为关注的两个方面。前者聚焦于驱动国际移民迁移行为相关要素的阐述[4-5],后者侧重于梳理人际关系对迁移行为影响机理并构建研究框架[6-7]。研究发现收入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等经济因素和社会融入等非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同时,城市前景和城市生活成本等城市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落户行为的研究多以落户意愿为落脚点展开,这类成果大多围绕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状况和老家土地情况与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的关系展开探讨[8-9],也有学者将农民工归属感和相对剥夺感等心理因素纳入研究体系[10-11],以上均是对农民工落户意愿产生内因的研究。尽管内因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和源泉,但诸如农民工流入城市特征方面的外因对农民工落户意愿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影响农民工落户外在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城市落户门槛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效果,并从多个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壁垒和关键因素进行研究[12-13]。

基于不同城市的特征探讨农民工落户行为的研究较少。但也有少数学者关注到了城市压力、城市发展状况和城市融合对落户定居状况的影响,并展开了初步探讨。李英东(2005)较早关注城市压力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影响作用,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诸如交通、居住等生活成本增加带来的生活压力严重阻碍着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定居[14]。随后也有研究将房价纳入到城市压力对落户意愿影响的研究中,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15]。早期学者们探讨城市发展状况对农民工落户的影响多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视角展开,发现经济发展快速且拥有丰富就业机会的城市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16-17]。除了为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机会,农民工还会考虑其所在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和公共服务分配是否均衡等因素来选择是否进行迁移[18]。除此之外,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其身份认同和心理融入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农民工在城市得到的待遇越平等,表明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越好,因而农民工越愿意把户口迁移到所工作的城市。可见,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市社会融合都是农民工考虑在某个城市定居落户的决策要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实地调查。2016年4-5月,课题组在农民工流入较多的长三角地区选取不同类型城市展开调查,分别在南京等特大城市、苏州、徐州和昆山等大城市,镇江等中等城市,句容、睢宁等小城市进行了走访,完成了对35名已落户农民工和41名未落户农民工的深度访谈工作。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您为什么会选择来这个城市工作、城市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有没有考虑将户口迁到本地、对您来说落户的困难有哪些等开放性问题展开。通过访谈收集到诸多关于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落户情况的一手资料,在对录音进行文本的转换、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类型城市的农民工落户状况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时其落户行为的激发和干扰因素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访谈过程中发现,前文提及的诸如城市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社会融合等因素确实被诸多被访者所提及,比如访谈中有位在南京打工的年轻人谈到:“与老家相比,这里交通方便,坐地铁到哪里都很快。”但也有一位刚来苏州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表示:“虽然我每个月在这儿的工资也不低,但是只够每天租房、吃饭和交通的支出,而且万一生个病那花销就更大了,更谈不上在这儿买房了。”除此之外,访谈还发现子女入学问题或者城市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被农民工放在首要的位置。如一位在苏州工作的职员表示为了能把在老家的孩子接到城里上学,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条件与城市户籍的相关政策。此外一位在南京创业成功的餐厅老板也表示:“我现在事业也挺成功的,也在南京买了两套房,说实话南京户口对我来说可有可无,但为了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我还是会考虑迁户口。”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政策不断左右着农民工的落户决策,绝大多数已婚农民工为了子女能够在身边顺利入学因而具有较高的落户意愿。此外,有好几名农民工在访谈时提到政府机构、公司工会和社区便民中心等单位时常会开展对户籍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帮助农民工了解落户政策和落户流程,此举让农民工感觉落户城市并非不可能,对农民工落户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访谈基础上,根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原则,运用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识别出频次较高的编码,形成城市特征方面的关键要素,包括城市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图表中简称为“城市发展”)、城市社会融合、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图表中简称为“子女入学政策”)、户籍政策宣传。城市压力是指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感受到就业、购房、上学和看病等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涵盖两方面的概念,一方面是指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是指城市的发展前景,包括就业机会和生活节奏等;城市社会融合是一个双向的概念,既包括城市当地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程度,也包含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自我身份认同程度;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是指城市将教育资源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当地居民子女之间的分配机制,反映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和条件;城市户籍政策的宣传力度是特殊的影响因素,其特殊性表现在,落户政策信息只有传播到个体,才能引导个体思想以及行为。因此,落户政策宣传不仅影响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甚至还影响农民工城市落户行为的实施过程。意愿根源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行为意向”的概念,通常是指在既定情境下执行特定的行为而得到预期表现的意愿,且学界一致认为意愿是影响行为最为直接的因素[19-20],故本文将落户意愿纳入农民工落户行为的研究中。综上,本文构建了城市特征视角下农民工落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图1 城市特征视角下的农民工落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为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农民工落户行为及其城市特征层面变量的差异,本文首先对五种不同类型城市其城市特征方面的变量(城市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社会融合、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和城市户籍政策宣传)以及农民工落户意愿和落户行为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特征层面影响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分两块内容进行:第一,在整体城市样本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以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第二,分别在五种不同类型城市对模型进行检验以识别出影响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路径系数的比较,分析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类型城市的作用效果。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民工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其户口所在地、现工作所在地、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家庭特征和土地拥有情况等;第二部分是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建立包括城市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社会融合、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城市落户政策宣传、城市落户意愿和城市落户行为实施状况这7个潜变量构面的题项。城市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经济和生活等方面,设置了G1-G3共3条题项:如“在城市工作压力大”和“在城市生活压力大”等表征城市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由公共服务完善情况和城市发展前景两个方面构成,并设置H1-H6共6条题项:如“城市生活比较便利”、“城市工作机会多”等来测量城市发展变量。城市社会融合是一个双向概念,既包含当地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接纳度,也包含农民工自身的身份认同,为此设置P1-P3题项测量:如“我工作城市的当地居民不排外”和“我对这座城市很有归属感”等;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指代农民工适龄子女在城市入学的相关门槛和条件,结合访谈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设置E1-E3题项:如“外来人员子女在城市很难入学”等来测量;户籍政策宣传表示政府、工会和社区对户籍政策的宣传力度,结合当地政府宣传部相关文件,共设置R1-R3题项:如“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户口迁移政策”和“社区/企业会积极宣传户口迁移政策”等;落户意愿表示农民工将户口迁到城市的意愿,设置P1-P3题项来测量:如“我希望把户口迁到现在工作的城市”等;落户行为表示农民工实施落户的进度和结果,共设置K1-K3题项:如“我正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我的户口已经迁到务工城市”等来测量落户行为。为了确保测量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在问卷定稿和进行大规模调研之前进行了预调研,在江苏省范围内回收131份问卷以评估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及用词的准确性,通过了解参与预调查人员的实时反馈来不断完善问卷。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6年8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民工落户现状正式调查。为后期探讨不同类型城市其城市特征对农民工城市落户行为影响特点,问卷发放地址的选择兼顾了城市类型和区域类别,旨在全方位地在全国各代表城市展开调研,使调研数据更加有说服力和代表性。不仅挑选了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和省会城市或直辖市诸如南京、杭州和重庆等特大城市,还选取了发展迅速较快的大城市如苏州、温州和厦门等和发展前景良好的中等城市如嘉兴、日照和张家界等,还挑选了一大批发展较为缓慢的小型城市。根据农民工分布区域的特点,样本城市囊括华北、华东、东北、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片区。

调查目标群体为具有农业户口、并在城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或者已经将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正式调研采用现场调查方式,一方面根据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农民工管理办公室识别农民工用工较多的企业进行现场调查,此种方式能够便捷获取样本,调查过程发现已落户农民工样本较少。因此,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公安部门户籍登记系统识别部分办理暂住证或者转户口的农民工,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情况进行调研并完成调查问卷。最终历时4个月的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1677份,回收1658份,有效问卷1618份,有效回收率97.6%。样本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总体城市样本的统计特征(N=1618)

(三)构面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利用SPSS20.0对城市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社会融合、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户籍政策宣传、落户意愿和落户行为这7个潜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对其分别进行建构效度、判别效度、一致性信度和组合信度的检验。建构效度(结构效度)是基于SPSS软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而展开,剔除四个载荷值低于0.50的因子H1、H6、P3和K2,其他因子的载荷值均处于0.671-0.891的范围之间,各因子的方差解释量均在70%以上,且P<0.05说明模型在统计上高度相关,此外7个潜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判别效度以平均变异抽取量(AVE)为基础,经检验各个潜变量的AVE均大于临界值0.5,且其平方根均大于该潜变量与其它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问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各个潜变量之间存在着实证方面且未被解释的差异。一致性信度通过计算Cronbach’sα系数来衡量潜变量的各个题项之间的内部一致性,经测算7个潜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介于0.773-0.888之间,均大于临界值0.7。组合信度检验基于潜变量CR值的计算,经测算各潜变量CR值介于0.855-0.910之间,均大于临界值0.7,说明本调研的组合信度较好。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信度、效度及因子分析表(N=1618)

四、实证分析

(一)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落户行为差异比较

为了更好地把握问卷数据的整体情况和分析城市特征变量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差异,课题组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总体城市和五种不同类型城市中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3所示。从全体城市数据来说,城市压力变量的平均值为4.026,接近最大值5,说明参与调研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时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城市的压力,且标准差为0.821,说明不同类型城市的个体对城市压力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均值为4.203,标准差为0.653,即与农村相比,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确实强烈地感受到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较为便捷的生活。城市社会融合的均值为3.453,标准差为0.905,说明在城农民工感受到融入城市的程度较低,农民工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心理方面的融合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和户籍政策宣传的均值为3.867和3.431,标准差为0.847和0.831,同样说明为了更好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这两方面还有诸多工作要做。落户意愿和落户行为的均值分别为3.409和2.033,标准差分别为1.084和1.138,较低的均值说明尽管各地落户政策一再放宽,农民工落户热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涨,尤其是农民工落户意愿转化到行为的过程严重受阻,标准差均大于1。可见,不同类型城市的农民工的个体间其落户意愿和落户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不同类型城市的数据来看,规模越大的城市,城市发展所带给农民工的便捷度越高,但与之而来是农民工感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城市融合状况在不同类型城市差异较大,其中大城市和小城市社会融合状况最好,中等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融合状况较差。农民工所在的城市规模越大,其子女在城市顺利入学的困难就越大。户籍政策宣传方面,各类型城市的区别不大,都有待加强。最后,规模越大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农民工的落户意愿越强,但落户行为却越难以顺利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符合社会现实情况。

(二)城市特征层面的农民工落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模型适配度检验

前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各潜变量的测量模型通过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17.0对完整模型的适配度进行检验。适配度越好说明模型估算出来的期望共变数矩阵和样本变异数矩阵一致性的程度越高。本文根据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指标的检验标准,选取了常用的绝对适配指标和增值适配指标,主要有卡检定(χ2)、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2/df)、正规适配指数(NIF)、增量适配指数(IFI)、非标准适配指数(TLI)、比较适配度指标(CFI)。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整体数据和各类型城市模型检验结果来看,适配度指标均达到了检验标准,说明模型拟合良好。

表3 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

表4 模型适配度指标比较

2.整体城市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在进行模型适配度检验后,利用AMOS17.0在整体城市数据中对模型进行估计,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城市压力对落户意愿以及对落户行为的路径系数不显著,表明城市压力对农民工落户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甚微,而其余潜变量对落户意愿、落户行为的路径系数以及落户意愿对落户行为的路径系数均显著。

首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快捷便利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民工落户“行为”之间呈现负相关,说明尽管有着较高的落户意愿,碍于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落户门槛越高等阻碍因素,其落户行为却很难实现;与此类似的结果还有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政策对落户意愿正向影响,却与落户行为呈现负相关,说明入学政策越严苛的城市,教育资源越优质、越稀缺,为了子女在城市接受优质的教育,农民工落户意愿强烈,然而,真正实现落户却越困难;与此不同的是,城市社会融合与落户意愿和落户行为均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城市社会的融合程度越高,农民工越愿意落户城市,且当城市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真正接纳、融合了农民工,农民工落户城市的“行为”越容易实现;此外,户籍政策宣传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而且对落户行为的顺利实施也有着促进作用;最后,落户意愿对落户行为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拥有较高落户意愿是农民工实现城市落户的第一步。

3.分类型城市模型估计

在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落户行为的实施过程更多地受其所在城市落户门槛和条件所牵制,故本文在分类型城市进行模型估计时,仅探讨城市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落户意愿的影响效果,而略过对落户行为的影响路径的阐述。城市类型的划分基于《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类型城市的样本量分别为超大城市692份,特大城市208份,大城市454份,中等城市126份,小城市138份。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表5 整体城市模型估计结果

注:***p<0.001,**p<0.01,*p<0.05

表6 分类型城市模型估计结果

注:***p<0.001,**p<0.01,*p<0.05

结果表明,各类型城市的模型拟合指标均通过检验,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具体而言,从不同类型城市数据看,城市压力对落户意愿的影响效果均不显著,说明尽管农民工感受到了在城市生活的各方面压力,但这并不能构成削弱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的阻碍因素;在各不同类型城市,城市社会融合和户籍政策宣传均正向影响农民工落户意愿,说明城市社会越融合,相关单位对户籍政策宣传力度越大,农民工落户意愿越强烈;在超大和特大城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效果;而只有在超大城市,由于其教育资源紧缺,故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越严格,农民工越愿意落户城市;最后,较高的落户意愿有助于落户行为的顺利实施。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基于全国范围内农民工落户现状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市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社会融合、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和城市户籍政策宣传等因素对农民工落户决策的影响机理,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是农民工落户意愿的促进要素,却成为落户行为的阻碍要素。这是当下农民工城镇落户现状与户籍制度改革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的关键原因。“经济发展、就业机会与落户机会相互分离”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大城市、特大城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亦需要外来农民工从事临时性、服务性工作,却难以容纳这些农民工落户;中小城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却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难以吸引农民工进城落户。(2)入学政策是农民工落户的关键决策要素,同样成为农民工城镇化矛盾的焦点。农民工聚集的超大城市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但同时设置了诸多严苛的入学条件,户口成为公立学校入学的基本门槛。为此农民工迫切希望落户,使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然而正是这些地区,农民工难以将落户意愿转化为行为。而对于其他类型城市,流动人口入学政策相对宽松,很多城市农民工拥有暂住证子女也能入学,此时,农民工就没有了必须落户的理由,反而不愿意落户。(3)农民工普遍感觉到城市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但选择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并不会因为城市压力大这一因素而放弃落户城市的机会。城市压力对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和行为无显著影响,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4)农民工感受到的城市在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融合度在各类城市均不高,相比而言小城市更容易融合。同时基层行政服务组织对户籍的政策宣传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城市社会融合越高、户籍政策宣传越到位,越有利于农民工产生落户意愿,同时也能够推动农民工将这种意愿转化为实际的落户行为。

(二)政策启示

激发农民工在城市的落户意愿并提高意愿到行为转化的成功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们以往关注较多的个人特征、家庭状况和老家土地情况等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微观因素固然重要,但城市发展状况、城市融合程度、子女入学政策和户籍政策宣传等城市层的宏观因素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故推进农民工落户行为应从营造良好的宏观落户环境开始。在不同类型城市,其城市特征因素对农民工落户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应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制定差异化的对策。

对于超大、特大城市而言,工作重心不在于激发农民工的落户意愿,而在于识别并帮助一部分有意愿且有能力的农民工实现落户行为的转化。同时,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对于另一部分有意愿却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落户的农民工进行合理引导。这一过程将通过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实现自然更替,而不是通过行政的手段进行一刀切。当城市产业布局更多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的工匠或者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端服务人才时,暂不具备相关技能的农民工很难在城市找到谋生的岗位,自然会流向其他城市。鉴于此,在过渡时期内,对于农民工最为重视的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重点制定能够将城市教育资源在居民和农民工子女之间合理分配的机制,为农民工举家落户保驾护航。

对于其他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来说,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难点在于农民工落户意愿低。但是小城市有其比较优势,比如更好的城市融合,落户政策宣传更容易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服务等。因此,这些类型城市引导农民工积极落户城市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制定能够改善进城农民工心理融合的政策上,如积极鼓励以社区为单位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拉近外来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利用新媒体宣传户籍政策,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促进相关户籍政策的传播,深化居民感知,帮助进城农民工消除政策知晓盲区。

[1]樊士德,沈坤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2):17-31.

[2]夏怡然,苏锦红,黄 伟.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流入地城市特征及其变动趋势[J].人口与经济,2015(3):13-22.

[3]孙中伟, SunZhongwei. 农民工大城市定居偏好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研究[J]. 人口研究, 2015, 39(5):72-86.

[5]Neumann K, Hermans F. What drives human migration in sahelian countries? A meta-analysis[J]. Population Space & Place, 2015.

[6]Lee Y ,Suchday S, Wylie-Rosett J. Social support and networks: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following recall on immigration stress among Chinese Americans[J]. Journal of Immigrant and Minority Health, 2015,17(2):1-10.

[7]Vacca R, Solano G, Lubbers M J, et al. A personal network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mmigrant structural assimil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J]. Social Networks, 2017.

[8]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开县357份农民工的调查问卷[J].中国软科学,2011(2):62-68.

[9]熊景维,钟涨宝.农民工家庭化迁移中的社会理性[J].中国农村观察,2016(4):40-55.

[10]张 鹏,郝宇彪,陈卫民.幸福感、社会融合对户籍迁入城市意愿的影响——基于2011年四省市外来人口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14(1):58-69.

[11]胡军辉.相对剥夺感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J]. 农业经济问题,2015(11):32-41.

[12]黄江泉,李晓敏.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现实困境及政策选择——一个人力资本分析视角[J]. 经济学家,2014(5):87-96.

[13]吴业苗.农业人口转移的新常态与市民化进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6(3):43-50.

[14]李英东.阻碍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因素及其解决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77-80.

[15]Zang B, Lv P, Warren C M J. Housing prices, rural-urban migrants’settlement decisions and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50:149-159.

[16]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2(5):2-13.

[17]Mohabir N, Jiang Y, Ma R. Chinese floating migrants: Rural-urban migrant labourers' intentions to stay or return[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7, 60:101-110.

[18]夏怡然,陆 铭.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5(10):78-90.

[19]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1985:1-63.

[20]苏敬勤,耿 艳.政策作用下创新意愿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5):27-34.

(本文责编:王延芳)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ettlement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XIAO Lu,XU Yi-bin

(SchoolofManagement,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13,China)

Based on the nationwide survey data about the present settlement situation of 1618 migrant workers in five types of c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city characteristics on settlement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The study shows that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rban social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concerning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Advocacy on urbanhousehold registration polic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ttlement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overall urban data. Moreover, Urban pressur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In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urba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olicy advocac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ettlement behavior. In super city and mega city, migrant workers are greatly attracted by the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only in super city, the stringency of educational policy will boost the settlement enthusiasm.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urban settl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settlement intention; settlement behavior; city type; city characteristics

2017-03-02

2017-08-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户改”背景下农民工城镇落户行为与引导策略研究(15CRK010)。

肖璐(1984-),女,湖南醴陵人,博士,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和人力资源管理。

F328

A

1002-9753(2017)08-0065-09

猜你喜欢

落户入学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山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
入学面试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入学第一天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