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五项检验结果临床价值分析
2017-09-07陈莉
陈莉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乙肝患者的乙肝五项检验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前来我院进行检查的乙肝患者68例的一般资料,对上述乙肝患者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进行检验。结果 乙肝患者中乙肝五项中有不同标志呈现阳性,其中HBsAg的阳性发生率最高。按照年龄段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五项是乙肝患者检验的重要标志,对于乙肝患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临床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乙肝五项;乙肝患者;检验结果;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5..01
乙肝是非常常见的临床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乙肝的主要原因。乙肝可以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而且症状具有多样性,会由急性向慢性发展和恶化,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而且,近年来乙肝患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为引起人们对于乙肝的关注和重视。当前,对于乙肝患者主要的检测途径是通过乙肝五项进行诊断。鉴于此,我院选择来我院进行检查的68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乙肝五项进行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前来我院进行检查的乙肝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医学诊断,均确诊为乙肝患者。其中男37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38.7±5.8)岁;女3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5.7±6.5)岁。上述乙肝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上述68例乙肝患者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静脉抽血,抽血量为4~5 mL,采取的血样及时分离血清。而后通过ELISA方法对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进行检测,并严格按照检验试剂的操作说明进行。
1.3 检验标准
如果HBV-DNA的定量标准小于1x103 cps/mL则判定为阴性,如果定量标准大于1x103 cps/mL则判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上述68例乙肝患者中,抗-HBc呈阳性的为56例,HBsAg呈阳性的为59例,抗-HBe呈阳性的为56例,抗-HBs呈阳性的为55例,HBeAg呈阳性的为51例。在上述乙肝患者的乙肝五项检验结果中,HBsAg的呈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上述68例乙肝患者中,各年龄段之间的患者比率也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乙肝病毒作为一种专一的嗜肝脏性病毒,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并对肝细胞会产生损害,从而引起肝细胞出现纤维化和炎症。乙肝和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区都广泛流行,人群的感染率非常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身体健康。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多样,通常会有腹胀、食欲不振、低热、肝部不适、尿黄、失眠,而且脸色、眼睛会呈现病黄,通过检查会发现白蛋白下降,AST出现反复和持续性升高。
当前检查乙肝病毒最主要的方法是采取乙肝五项检测血清指标。在乙肝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出HBeAg、抗-HBc、HBsAg,当HBeAg消失的话,那么抗-HBc、抗-HBe会相应出现。在乙肝五项指标中,HBeAg是病毒复制的指标,乙肝病毒在人体复制能力最强的是大三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复制能力最弱的则属于小三阳,传染性较弱。在慢性乙肝患者中,HBsAg会长期呈现阳性。而如果有注射过乙肝疫苗,人体内的抗-HBs也可能会呈现阳性。在乙肝病毒感染后,抗-HBc作为乙肝病毒的抗体存在,是检测是否患者早期乙肝病毒感染的唯一血清标志物。另外,抗-HBs是中和抗体,在人体内存活的时间长,产生于乙肝恢复期;HBsAg则可以作为早期的诊断性指标;HBeAg是乙肝病毒活跃期的重要指标;抗-HBc主要受HBcAg的刺激产生,是既往感染评判的主要标志;抗-HBe受HBeAg刺激产生,具有保护肝脏的重要功能。
乙肝五项和检测单项的表面抗原相比较的话,临床实践性更强,可以判断乙肝表面是否存在抗原、乙肝病毒的活动性质。所以說,要尽可能地做好乙肝预防感染的措施,注射乙肝疫苗。上述结果研究表明,乙肝五项是乙肝患者的重要检测标志物,在临床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淑媛,陈 博,杜敬佩,郜 媛,李茹珂.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乙肝五项定量与HBV-DNA结果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19):3143-3145.
[2] 白素萍.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与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4,(05):18-19.
本文编辑:刘欣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