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2017-09-06宋婷婷
宋婷婷
摘 要 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思潮日渐丰富,加之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凸显,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校的声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这两大群体成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主体,本文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根源出发,梳理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面临的压力,预判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正面引导,有效避免舆情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网络舆情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13
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思潮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并日渐丰富,在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有来自各地的师生,思想境界、成长背景、专业理念等都不尽相同的人群在这里汇集。高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殿堂,也是学术争鸣和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地,这也使得高校成为舆情的活跃地带和敏感地带。
1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舆情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都大幅增加。通过贴吧、空间、公众号、朋友圈、博客等途径,再辅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师生可以随时在网络上表达对于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或与学校和个人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的态度、意见、想法或是情绪。
(2)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为教师和大学生两大群体。高校教师面临来自教育教学、职称晋升、个人发展以及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比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逐步形成的过程,自控力较差,容易冲动和盲从,没有认识到不合实际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也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存在复杂性,监控和应对疏导都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广,复杂性大,热点关注问题尤其要注意。2014年度,中国教育行业舆情报告分析显示涉及我国教育的热点事件主要有分布以下几方面:考试招生、师德师风、政策法规、学生表现、教育管理和校园安全事故。[1]何家义[2]认为高校舆情内容涉及涉及面广,有时可能还会存在对学校管理、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和意见。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来源渠道众多、涉及面广且可靠性不能够控制,再加上学生的思想观念尚在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由此为高校内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提供了平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其重要性和关注度都很高,以“高校网络舆情”为主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搜索,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2007年,且2007年仅有1篇,2011年-2015年,相关论文篇数分别为2011年47篇,2012年78篇,2013年104篇,2014年106篇,2015年120篇,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这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也是相符合的。
2 新媒体时代下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1)充分收集舆情信息,建立健全舆情监控体系。鉴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具体情况,更有必要创新高校舆情监控的手段,紧密结合舆情双重性特征,密切关注其动态,一旦发现有扩散的趋势,在进行风险性评估后,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切断其传播路径,控制并消除其不良影响,转“危”为“机”。[3]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来说,制度化、常态化管理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规范建立和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和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做好基本保障工作、建立应急预案并妥善处理。[4]
(2)灵动反应,做好舆情预警工作。在充分收集舆情和开展网络监控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做好舆情预警工作也可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尽早将舆情引回正途。首先校内管理机构需要做到的是明确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有效地进行判断与评估,即从出现危机征兆到造成可预知的损失之前,针对危机诱因进行疏导化解,将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直至消灭。[5]其次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行控制。在前期信息收集充分的基础上,还可设定网络舆情关键词,王海涛等[6]认为当高校的热点事件出现关注度增长时,应及时以舆情报警的形式报告管理人员,做好早期预警。
(3)占领思想阵地,确保证明舆论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牢固占领思想阵地,建立素质较高的网络评论员和网络志愿者队伍,选择一些经验丰富、威望较高的老师,或者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形成一支积极健康且强有力的“意见领袖”队伍,及时针对热点舆情发声,引导舆情正面导向。
(4)规范流程,综合分析引导机制和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思想政治引导;②舆情监管机制建立;③畅通舆情沟通渠道;④制定联动反应机制; ⑤总结分析事件。网络舆情传递速度极快,但存在着来源不可靠的特点,多数学生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再度修饰,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形成。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形成之前,高校的相关部门应充分掌握问题产生的根源,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占领思想阵地,引导正面舆论,从而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7]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能确保信息对等,对于舆情突发事件的疏导有突出作用,郑炎山[8]建议畅通渠道,改善风险沟通的互动性,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公共话语空间,通过结合线上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和线下的传统沟通,有效畅通沟通渠道。高校内部也可以利用将整个事件的发展与结果与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各类突发事件,由此从根本上控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舆情息息相关,应提升对新媒体的认识,认识到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其开展高校学生工作。高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存在文化差异和学术争鸣,也易诱发网络舆情,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引导,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需要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9]
作为在高校工作多年的辅导员,在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中,深刻感受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希望通过更加全面的研究,制定长期稳定引导机制和应急疏导应对机制,有效开展舆情引导。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2014年度中国教育行业舆情报告[EB/OL].http://learning.sohu. com/20150108/n407633524.html.
[2] 何家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的内涵、特点及发生传播规律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4(11):148-149.
[3] 谢秀军.高校舆情监控机制立体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3(1):78-80.
[4] 孙琳.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框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4.
[5] 翟波,赵晓阳.网媒介质下高校舆情传播的引导与应对[J].文化学刊,2015(3):21-23.
[6] 王海涛,张福蒸,王义,梅涛.通过信息技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8-23.
[7] 李树鑫.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J].科技传播,2015(14):90-91.
[8] 郑炎山.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危机的因应方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85-88.
[9] 劉瑾.和谐校园建设与高校舆情引导[J].科技视界,2014(22):139,3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