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参与区域合作治理进化博弈模型

2017-09-05王兴广韩传峰田萃徐松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年8期
关键词:合作治理社会组织

王兴广++韩传峰++田萃++徐松鹤��

摘要社会多元化与公民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应急响应的诉求与能力日益加强,驱动着政府职能变革和区域治理方式创新。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依据情景态势调整策略,影响其他主体的治理收益和策略選择,形成复杂的动态博弈关系。本文把握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动态博弈行为特征,确定区域合作治理的博弈支付矩阵与复制动态方程,构建区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进化博弈模型。分析得出5个可能的均衡点,通过雅可比矩阵分析均衡点的稳定性,可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进化博弈的长期稳定策略集为{(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模型结果分析表明,合作收益直接影响着博弈稳定策略的进化方向,收益大于成本是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策略的必要条件,任一方的合作收益小于成本,选择独立行动是双方的占优策略,最终的策略选择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所获取的超额收益、支付成本及合作水平密切相关。合作超额收益增加或合作水平提升时,博弈系统向(合作,合作)演化的概率加大;合作成本增加时,博弈系统向(不合作,不合作)演化的概率加大。制度规范不健全、组织信任缺失、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进化均衡结果,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氛围尚未形成、自组织性和自律性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提出社会组织参与区域合作治理的协调机制及培育机制,具体策略包括:明确权责关系、畅通参与渠道、创新合作形式,以及优化管理制度、让渡成长空间和树立社会公信。

关键词区域治理;合作治理;社会组织;进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8-0028-08DOI:10.12062/cpre.20170417

政府与社会组织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是有效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实现区域社会复杂系统合作治理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和消费主体,是区域治理中尤为重要的要素,前者包括政府、公共部门企业、私人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及公民等,后者指具有公共服务需求的特定组织和公民[1-2]。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途径及规模存在着主体差异,直接决定着区域治理的模式和范围。此外,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作用,成为应对区域性突发事件的现实需求[3-4]。突发事件高频次、多领域发生已成为区域社会复杂系统的新常态,逐渐超越单一性特征,呈复合型、跨地域的趋势,具有发生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及破环效应倍增等特点。任何一个公共或私人的行动者,均不可能具备解决多样化、复杂化和动态性区域问题的全部知识、信息、能力及手段,更难以单独主导区域性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传统自上而下单一维度的社会管理模式及其行为逻辑,无法满足区域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亟需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效应。

文献资料检索和分析显示,国内外关于社会组织参与区域合作治理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成果,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方面,存在着对立关系或零和博弈的观点,然而多数学者提出重视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研究。王义[5]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发现在应急管理中社会组织是政府可依靠的重要力量,针对社会组织规划整体性缺乏、机制建设不健全、支持系统薄弱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罗忠桓[6-7]通过分析中国应急管理社会参与力的现状,认识到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参与水平成为当务之急、时代所需,关键在于遵循政府主导、自主参与、量力参与、依法参与、有序参与的原则,构建不同社会主体的参与机制。程鑫等[8]认为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评价得出影响地震应急管理社会参与效果的主要因素。白书祥等[9]研究了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缺失问题。李琦[10]提出多元主体的社会参与可弥合政府功能缺失,在系统满足适度开放、各主体间非线性互动、“涨落”及竞争协同等前提下,自组织性提高社会参与的有效性。张立荣和方堃[11]提出构建适应复杂多变环境,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公众和国际机构等主体协同互动,灵敏高效的公共危机治理新模式。温佩等[12]研究了政府主导原则下社会力量在城市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出社会参与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詹国彬[13]认为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格局下,社会参与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活动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合作治理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亟待加强机制创新,营造合理的政策环境和活动空间,促进社会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

归结起来,作为独立的社会治理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主导诉求、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二者间的合作多发生在不确定性、有限理性环境下。较多学者将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关系视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倾向研究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关系模式,尤其二者合作关系。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时期,基于合作态势分析,研究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机制,对创新区域政府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把握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动态博弈行为特征,建立区域合作治理的博弈支付矩阵与复制动态方程,构建区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进化博弈模型,研究进化均衡影响因素,分析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合作治理策略。

1区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博弈

1.1区域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组织性、自治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实现区域社会复杂系统合作治理,应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群众诉求、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提高区域自组织能力。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既不能依赖国家也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人类社会的自组织和自治,是公共事务管理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

首先,社会组织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性。区域公共产品的外溢性,以及区域性突发事件的紧迫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政府在处理区域社会问题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治理效果多不理想。然而,社会组织有明确的章程、宗旨,按照组织的使命招募专业人员,对特定领域的区域社会问题具有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区域社会治理提供专业咨询建议,不仅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亦能提高行动的精准性。其次,社会组织相较于政府部门具有灵活性,能够独立决策、及时行动,有效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产品。政府部门则难以摆脱既有体制的结构性不足和官僚主义弊端,程序化决策过程导致行为低效。第三,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尤其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有助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体现社会公平。

1.2区域合作治理

解决区域公共治理问题,有赖于行动个体的行为自主性,但更多依赖于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为行为主体由不合作走向合作的路径依赖,制度是长期进化博弈的均衡结果[14]。社會治理资源并非全部掌控在单一治理主体中,而是分散在多元社会主体间,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所有主体共同努力。收益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使得私人部门缺乏参与积极性,区域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然而,一些具有有限非竞争性、局部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如“俱乐部物品”“公共池塘资源”等,为创新区域公共服务模式提供多种可能。经济人假设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价值考量,均期望个体收益最大化和投入成本最小化。在尽可能降低支付成本的前提下,政府侧重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部门利益及政绩显现,社会组织则期望地位认同、干预减少及自身发展。因此,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过程中,主体依据情景态势调整策略,影响其他主体的治理收益和策略选择,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动态博弈关系。

外溢性的区域公共产品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供给,如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等,或由地方政府间达成协议来供给,如跨区域的交通设施服务,或由地方所管辖的局部主体供给,如社区治安服务。然而,局部外溢性的区域公共产品及区域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则需要依托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以克服政府失灵现象[15]。区域社会治理形势复杂动态背景下,单一依靠政府的治理资源进行社会管理和供给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成本较高,效率低下。社会组织掌握着专业技能、行业知识等优势资源,能够为政府提供有效的支撑。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资源的分散性势必驱使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活动中互动并交换彼此所需,是区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条件。

2区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模型

2.1进化博弈理论

博弈论多以博弈主体的完全理性为基础,包括分析推理、识别判断、记忆和准确行为能力,以及理性意识等多方面要求,任何一方面不完美即属有限理性[16]。在有限理性博弈中,具有较好稳定性和较强预测能力的均衡,在受到少量干扰后仍保持稳健,通过博弈主体模仿、学习的调整过程达到。要进行有效的分析预测,必须依赖适合主体学习及策略调整的动态分析方法。

进化博弈论是博弈理论与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相结合的理论[17-18],以“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种群结构变迁,非个体效应。进化博弈论源于进化论中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已应用于分析社会习惯、规范、制度或体制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并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方法。基本思路为,群体中有限理性的个体反复博弈,不断模仿和改进,以达到稳定的均衡点。当参与者均选择演化稳定策略时,选择其它策略的个体将变化策略或退出系统。

“复制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和“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是进化博弈论的核心概念。ESS表示种群的稳定状态,若策略是ESS,当且仅当

(1)S*构成Nash均衡;

(2)如果s*≠s满足u(s*,s*)=u(s*,s),则有u(s*,s*)>u(s,s)。

复制动态是描述某种策略被采用频度的动态微分方程。依据进化原理,种群中一种策略的适应度比平均适应度高,即可得到发展,体现为增长率

1xk·dXkdt>0(1)

可用如下微分方程给出

1xk·dXkdt=

[u(k,s)-u(s,s)],k=1,∧K(2)

其中,k为不同的策略,xk表示种群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u(k,s)为选择k时的适应度,u(s,s)为平均适应度。

需要利用雅可比矩阵(jacobian matrix)判断各均衡点是否为ESS,若平衡点对应矩阵的行列式(Det)大于零,且迹(Tra)小于零,则为ESS;若迹等于零,则为鞍点[19-20]。

2.2进化博弈模型

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合作治理主体拥有独特的资源,彼此资源需求较高,促使主体间的合作与竞争,经过反复磨合,达到博弈均衡,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基于进化博弈模型,剖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分析博弈策略的竞合过程,厘清影响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以进一步优化合作治理模式。

假设政府选择合作的占比为x,选择不合作(即独立行动)占比为1-x,0≤x≤1。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的占比为y,选择不合作的占比为1-y,0≤y≤1。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不合作时的正常收益分别为r1、r2,r1>0、r2>0。选择合作时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上限分别为Q1、Q2,Q1>0、Q2>0,实际所得收益受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水平的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水平指标为t,00、c2>0,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1。

方程:

dy[]dt[SX)]=F(y)=y(1-y)(xtQ2-c2)(10)

令F(x)=0,F(y)=0可得5个可能的均衡点(0,0)、(0,1)、(1,0)、(1,1)和(x*,y*),其中,

x*=c2tQ2,

y*=c1tQ1。根据Friedman方法,均衡点稳定性可通过分析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得到:

J=(1-2x)(ytQ1-c1)ytQ2(1-y)xtQ1(1-x)(1-2y)(xtQ2-c2)(11)

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

detJ=(1-2x)(1-2y)(ytQ1-c1)(xtQ2-c2)-xyt2Q1Q2(1-x)(1-y)(12)

雅可比矩阵的迹:

trJ=(1-2x)(ytQ1-c1)+(1-2y)(xtQ2-c2)(13)

2.3进化均衡分析

从进化博弈模型可知,博弈过程可能有5个均衡点(0,0)、(0,1)、(1,0)、(1,1)和(x*,y*)。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见表2。系统演化相图,见图1。

由表2可知,当tQ1>c1、tQ2>c2(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策略所带来的收益均大于成本)时,政府与社会组织博弈有两个演化稳定策略(0,0)和(1,1),当演化策略收敛于(0,0)时,表示政府与社会组织不合作成为常态;当演化策略收敛于(1,1)时,表示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图1中,多边形OAGC区域表示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不合作,收敛于(0,0);多边形ABCG区域表示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合作,收敛于(1,1),多边形面积的大小表示博弈双方选择相应策略的可能性。其中,SABCG值越大,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越大。

由图1可得:

SABCG=1-x*+y*2=2tQ1Q2-c2Q1-c1Q22tQ1Q2(14)

增加时,SABCG增大,博弈系统向(1,1)演化的概率加大,政府和社会组织更趨于选择合作策略;当c1、c2增加时,SABCG减小,博弈系统向(0,0)演化的概率加大,政府和社会组织更趋于选择不合作策略;当t增加时,SABCG增大,博弈系统向(1,1)演化的概率加大,政府和社会组织

更趋于选择合作策略。由此可得以下结论:

结论一,即使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策略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也不能保证进化均衡为(1,1),即收益大于成本是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策略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提高政府与社会组织选择合作的概率,需要增加合作预期收益,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水平。

当tQ1>c1、tQ2>c2(政府选择合作策略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社会组织的收益小于成本),或tQ1c2(政府选择合作策略所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社会组织的收益大于成本),或tQ1

结论二,合作收益直接影响着博弈稳定策略的进化方向,任一方的合作收益小于成本,选择独立行动是双方的占优策略。

3模型结果分析

3.1进化均衡影响因素

通过博弈均衡分析可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进

化博弈的长期稳定策略集为{(合作,合作),(不合作,不

合作)},最终的策略选择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所获取

的超额收益、支付成本及合作水平密切相关。

制度规范不健全,影响组织合作的收益。制度化水平是影响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关键因素,制度化水平越高,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越大。然而,我国尚未形成社会组织参与区域合作治理的制度规范体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力义务规定不明确,运作模式、资金来源不规范,参与随意性较大。例如,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社会组织,笼统地规定了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但缺乏配套的可操作性措施。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的制度化渠道缺失,严重影响到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积极性。区域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政府的资源能力难以及时满足事件应对需求,为社会组织参与提供了空间,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成为必要选择。灾后重建阶段,政府逐步将应急管理事务重新纳入到正式应急体制之中,将社会组织挤出应急事务,以维持与巩固其合法性基础。

组织信任缺失,增加组织合作成本。受传统文化、政府和公众的双重不信任影响,社会组织的受重视程度不足。由于质疑社会组织的能力,担忧其参与危机应对时行为异化,政府对社会组织严格管制,导致功能优势难以发挥。区域合作治理中,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如危机发生时多等待救援,增加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成本。强政府、弱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政府的认同。政府多以“地位”而非社会需要和组织功能优化要求,评判社会组织的参与诉求和行为,漠视社会组织多样化功能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地位认同,社会组织被长期隔离在公共治理制度之外,与政府合作的成本高企,不得不独立行动,导致公共服务的随意性和临时性,难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社会组织力量薄弱,降低组织合作的水平。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责任缺位,社会参与是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但缺乏社会组织培育及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建构制度。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不强,力量薄弱。已有社会组织多为官办团体,行政色彩浓厚,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足。社会组织的项目开发侧重常态需求,忽视非常态下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社会组织多以宣传教育为主,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资金、人才和专业技术。

3.2社会组织合作存在问题

3.2.1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结构性缺失,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氛围尚未形成

传统的区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存在制度缺陷,管理主体单一,社会组织参与区域社会治理的机制不畅。由于准入门槛高,主体地位认同缺失,社会组织极大依附于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更缺乏创新发展的软环境。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公民社会的进步,更能促进公共权力与社会资本的结合,有效解决公共问题,助力提升政府公信力。亟待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破除传统的单一管理,由强调“入口管理”向“过程监督”转变,合理设置准入条件,立法保障社会组织的合法地位。理顺社会组织与区域政府、企业等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制定完善社会组织管理的法规政策,建立实施有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功能。

社会组织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培育社会组织是发展公民社会的关键举措。目前,社会组织培育机制不健全,迫切需要秉承公共治理价值理念,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力量,通过契约化、委托代理等制度化建设,分化政府的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职能,转由社会中介组织、自治组织和事业单位承担,弥补政府管理力量的不足。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不明晰,亟待确立社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动性、目的性和积极性。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包括严格监管模式、自由结社模式和协商模式等,我国主要为严格监管模式,即以政府管理为核心价值,以官僚制度为组织基础,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在区域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应不断创新学习,调整治理结构和主体行为,促进整个治理系统的优化升级。必须充分依托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效率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激活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创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商机制,增强环境交互及适应能力。

3.2.2社会组织治理机制存在制度性缺陷,自组织性和自律性内生动力不足

社会组织尚不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制度规范不健全,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形塑社会组织独立性、开放性、学习性、创新性的制度文化贫瘠。由于地位认同缺失,政府和公众双重失信,社会组织的自组织性和自律性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制约治理能力的提高。缺乏严格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财务公开和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如经费收支预决算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捐赠公示制度等,尚需提高财务透明度;内部激励竞争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不够,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组织的权利和责任不清晰,应急响应的嵌入机制缺失,应对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制度化、科学化不足;缺少与社会各领域的沟通渠道,交流能力和互信机制不夠,不能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

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需要,亟需推进社会组织治理机制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以自治为导向,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轨,提高区域自组织化程度。建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权力监督机制,优化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依法行政与区域依法自治相结合的运行机制[21-22],实现区域合作治理。

4社会组织参与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及策略

4.1社会组织协调机制

4.1.1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责关系

权责分配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模式。区域合作治理中,应在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前提下,适当进行权力再分配,推动权力下放。在宏观层面,由政府发挥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监督考核作用。在微观层面,赋予社会组织必要的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明确社会组织职责,创新参与机制,激发社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宣传、预警、协调和救助等作用,形成高效的公私合作模式。树立法治思维,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责、行边界,确保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的合法性,提高区域治理能力。科学制定管理法规,规范监督和引导社会组织行为,防止组织“异化”,逐步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组织稳定健康发展。

4.1.2畅通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参与渠道

创新政府治理制度,完善社会参与的法律法规,提供社会组织参与区域治理的组织化、制度化渠道。构建听证会、公共论坛和社区大会等多种协商合作平台,加强宣传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建设。明确社会组织参与区域治理制度化渠道,避免资源重复与浪费,尤其在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件嵌入方面,形成明确的制度与程序。明晰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及恢复重建的流程,推动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快速有效地合作治理,实现信息、技术、组织、资源等的系统集成与优化配置。

4.1.3创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形式

政府应开放思维,创新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方式。重塑合作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商合作、有序参与的治理网络,更好地整合全社会的治理资源,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充分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集成不同部门、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信息统一、资源共享、管理对接、协调有序的综合化治理平台。促进政府从控制监督、权力监管、双重管理为主,转向服务指导、培育发展、依法监管、备案登记为主。

4.2社会组织培育机制

4.2.1制度优化

分地域、分领域、分功能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建立完善备案注册、登记认可和公益认定3级准入制度,以制度创新拓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23]。优化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加强孵化扶持,创新政策、资金和人才机制,激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提高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发挥政府指导引领作用,设立社会治理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一体化、广覆盖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区域治理的技能和能力。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并重,促进行业自律回归行业、回归社会,发挥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以及公众、媒体和利益相关者等社会监督主体的能动作用,督促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地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4.2.2空间让渡

为适应经济社会深度转型,亟需为社会组织让渡成长空间,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助力区域治理创新。从“政府办单位”“企业办社会”中剥离出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担的治理职能,积极培育公益慈善、行业协会(商会)、科技服务、城乡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创新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倡导网络化参与方式,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治理机制,提高多元主体参与区域治理的积极性,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能力。常态公共管理中,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的社会风险评估等公共服务,可委托给具有专业优势的社会组织承担。例如,应急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等,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交付社会组织。区域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可邀请社会组织参与相关会议,汲取对策建议,整理发布治理任务需求,由社会组织自行认领,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作用。

4.2.3社会公信

社会组织要塑造目标价值体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结构,建立完善的专业服务团队,提高组织发展能力。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治理技能培训,提高预防预警、风险识别能力,补足社会组织及志愿者专业技能匮乏短板。增强社会组织的合作能力,主动开展公共服务项目,争取合作的话语权。社会组织要树立大局观,置于区域治理和国家治理大局,主动保持与政府的联系,及时反映社会公众诉求,提出合理建议,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促进组织运行管理公开透明,积极回应社会期待。强化公共关系建设,加强宗旨、目标和服务宣传,以获得公众认可和社会资助。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自律意识,纠正不当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石国亮,张超,徐子梁.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言实出版社,2011. [SHI Guoliang, ZHANG Chao,XU Zilia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service abroad [M]. Beijing: Yanshi Press, 2011.]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9-122. [YU Kep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 concepts, classifi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1):109-122.]

[3]陶鹏,薛澜.论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应急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3):14-18. [TAO Peng, XUE La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China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2013(3):14-18.]

[4]王光星,許尧,刘亚丽.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与完善——以2009年部分城市应对暴雪灾害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0(7):67-69.[WANG Guangxing, XU Yao, LIU Yali. The function of social forces and its perfecting i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blizzardstricken cities in 2009 [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0(7):67-69.]

[5]王义.提升青岛市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效能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6):69-72. [WANG Yi. Research on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Qingdao[J].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Qingdao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Qingdao Administration College, 2013(6):69-72.]

[6]罗忠桓.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参与力[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3):60-64. [LUO Zhonghuan. Practical route to promote abilit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J].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2015(3):60-64.]

[7]罗忠桓.推进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0(7):37-39. [LUO Zhonghuan. Reflection on the social involvement in emergency management[J].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2010(7):37-39.]

[8]程鑫,吴雯雯,戚浩,等.地震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灾害学,2015(3):167-171. [CHENG Xin, WU Wenwen, QI Hao,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management [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5(3):167-171.]

[9]白书祥,杜旭宇.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探析——基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的分析[J].前沿,2010(21):168-171. [BAI Shuxiang, DU Xuyu. Study on the role of macro social capital in emergency manage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J]. Forward position, 2010(21):168-171.]

[10]李琦.自组织视阈下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J].理论月刊,2016(8):130-134. [LI Qi.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organization [J]. Theory monthly,2016(8):130-134.]

[11]张立荣,方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模式革新探索[J].软科学,2009(1):6-11. [ZHANG Lirong, FANG Kun. Reform exploration of government govern the common crisis based on system theory (CAS)s[J].Soft science,2009(1):6-11.]

[12]温佩,郭丽芳,马家齐.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社会参与的评价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80-84. [WEN Pei, GUO Lifang, MA Jiaqi.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natural disaster: taking Taiyuan as example [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1):80-84.]

[13]詹国彬.创新社会组织参与救灾的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9(7). [ZHAN Guobin. Innovative disaster relief mechanism with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N]. China Social Sciences News,2016-11-9(7).]

[14]易轩宇.社会协同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博弈评价与优化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4(6):190-194. [YI Xuanyu. Gam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Gansu social sciences,2014(6):190-194.]

[15]宋錦洲,刘军,阮柏荣.公共危机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研究——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135-138. [SONG Jinzhou, LIU Jun, RUAN Bair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public crisis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from perspective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J].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13(2):135-138.]

[16]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XIE Shiyu.Economic game theory [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17]陶建格,薛惠锋,韩建新,等.环境治理博弈复杂性与演化均衡稳定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7):89-93. [TAO Jiange, XUE Huifeng, HAN Jianxin, et al. Complexity an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eatment gam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7):89-93.]

[18]周恩毅,刘洋.基于演化博弈的政社合作促进机制研究[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2011.[ZHOU Enyi, LIU Yang.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social cooperatio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C]//China Administration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to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Government System Reform Seminar, 2011.]

[19]FRIEDMAN D.Evolutionarygame in economics [J].Econometrica, 1991, 59(3):637-666.

[20]FRIEDMAN D. On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game [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8, 8(1): 15-43.

[21]史传林.社会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绩效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5):81-88. [SHI Chuanlin. Study on the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governance[J].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2014(5):81-88.]

[22]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24-28.[JIANG Xiaoping.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4(2):24-28.]

[23]高红,张志勤.备案制与我国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创新[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5):49-53. [GAO Hong, ZHANG Zhiqin. Record keeping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grass roots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J].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Qingdao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Qingdao Administration College, 2012(5):49-53.]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of regional cooperative governance with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WANG XingguangHAN ChuanfengTIAN CuiXU Song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society, ability and demand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governanc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ar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which greatly dri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gional governance mode.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cooperative governance, the main governance body adjusts strateg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variation tendency. Then, the governance income and strategy choice of other body are influenced. The dynamic gam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formed after this proc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game behavior, the game payoff matrix and replicated dynamic equation about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regional social complex system were established. Th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was constructed.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five possible equilibrium points by the Jacobian matrix revealed that the longterm stability strategy of the cooperative gam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evolutionary game was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noncooperation, non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model results, cooperation income directly affected the evolution direction of game equilibrium, and it was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choose cooperation strategy that the benefits outweighed the costs; independent action was the dominant strategy when cooperation benefit of either party was less than the cost; the choice of strateg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cess income, the cost of payment and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The probability of game system evolving to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increased when the excessive returns increased or the cooperation level ros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game system evolving to (noncooperation, noncooperation) increased when the cooperation cost increased. Influence factors of evolutionary equilibrium included the lack of institutional norms, lack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weak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facts that the atmospher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not formed and selforganiz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are insufficient were the key problems to restrict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strateg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governanc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larifying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smoothing channels of participation, innovating cooperation forms, optimizing system, transferring space, and establishing social credibility.

Key wordsregional governanc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social organization; evolutionary game

猜你喜欢

合作治理社会组织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合作治理理论视域下的贵州扶贫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大学周边夜市的问题与合作治理路径分析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参与式治理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村集体经济再认识与集体经济再造
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基于“和合思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