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圆,“拔开云雾见月明”
——“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2017-09-05吴方建
吴方建
(福建省尤溪县文公初级中学)
构造圆,“拔开云雾见月明”
——“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吴方建
(福建省尤溪县文公初级中学)
2017年中考命题重视对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关注核心素养层次性的考查,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文章以2017年质检卷、中考模拟卷中,选择题、填空题的压轴题的倒数第一题、倒数第二题中的一类题型为素材进行整合,抽丝剥茧,挖掘这类题型的共同特点,对核心图形进行探究,建构模型,实现“多题同解”,达到思路分析“化难为易”、解题过程“化繁为简”的效果.
公共斜边;直角三角形;构造圆;数学抽象;几何模型
中考复习中,对一类含有相同数学本质的试题进行整合,追根溯源,揭示图形的本质,归纳解决这类图形中问题的方法,并建构模型.既能让学生夯实基础,达到“知一形,晓一类”、以点破面的效果,同时也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题型呈现
例1 如图1,在△ABC中,AC=BC,∠ACB=90°,点D在BC的延长线上,连接AD,过点B作BE⊥AD,垂足为点E,交AC于点F,连接CE.
(1)求证:△BCF≌△ACD.
(2)猜想∠BEC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探究线段AE,BE,CE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1
图2
学生解题反馈(笔者重点聚焦第(2)小题):绝大多数的学生能猜想出∠BEC=45°;在说理环节,第(2)小题结论的证明方法很多.例如,割长补短法.如图2,在BE上截取BE′=AE,利用第(1)小题的结论△BCF≌△ACD,可证△BCE′≌△AC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BCE′= ∠ACE,CE′=CE.又因为∠BCE′+ ∠FCE′=90°,等量代换,得∠FCE′+∠ACE=90°.因此,得△E′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证得∠BEC=45°.
例2 如图3,已知点A(-8,0),点B(2,0),点C在直线上,则使△ABC是直角三角形的点C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图3
学生解题反馈:此题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直角顶点分别是点A,B,C三种情况,学生通过画图,易找到点A,B为直角顶点时,点C的个数分别为1个,点C为直角顶点时,点C的个数有几个?多数学生无法确定.
二、图形解析
综合例1、例2进行分析,例1中Rt∆ACB与Rt∆AEB有公共斜边AB;例2中点C为直角顶点时.由于点A,B是定点,所以点C是以AB为斜边的所有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由此可见,例1、例2都含有相同的特定结构的图形,即“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是以斜边为直径的圆.如果一些直角三角形都以某一线段(如线段AB)为斜边,那么这些直角三角形就会共圆,对于这类图形的问题,构造圆,常常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例1的第(2)小题,因为Rt∆ACB与Rt∆AEB有公共斜边AB,构造以AB为直径的圆,如图4所示.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可推出∠BEC=∠BAC=45°,与其他解法相比,显而易见,这种思路直观、简单.
图4
图5
又如,例2,当△ABC中C为直角顶点(即Rt∆ACB始终以AB为斜边)时,如果我们能从“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共圆角度分析,构造圆,问题就迎刃而解.如图5,平面内满足∠ACB=90°的所有点C组成的图形,是以AB为直径的⊙P;而点C又是直线上的点.因此,点C的个数是⊙P与直线交点的个数(或将问题转化为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画图(或计算)可得此情况时点C的个数是1.
由此可见,“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构造圆,即可轻松“破题”,简化推理过程,减少、甚至省略计算.如何让学生在今后的解题中,善于发现图中“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并能通过构造圆来解决问题呢?
三、建构模型
本模型的教学要做好三个方面:(1)熟练掌握图形的特点,善于在图中发现本模型;(2)理解图形的性质,能构造圆;(3)结合文本条件,辅以圆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活动1:看图,说说你的发现.
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如图6,一条固定的线段AB,变化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与位置.
图6
【活动意图】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如图6所示的情境,不断变化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与位置,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直观地认识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提升学生在复杂图形中抽象出本模型的直观感知能力.
活动2:画图.
如图7,已知线段AB,画出平面内满足∠ACB=90°的所有点C组成的图形.
图7
图8
在学生完成画图(如图8)后,进行追问.
追问1:⊙O上各点都是使∠ACB=90°的点C吗?并说明理由.
追问2:⊙O外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C,并说明理由.
追问3:⊙O内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C,并说明理由.
追问4:在“活动1看图”中,除了发现变化的直角三角形始终都是以AB为直径外,我们还能发现什么?
【活动意图】画图是让学生发现“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具有共圆的性质.而此题画图需要学生联想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但以此为依据画图,仅仅是对结论的一种猜想,并不能充分说明“以AB为斜边的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顶点构成的图形,就是以AB为直径的圆(点A,B除外)”,因此,在画图后追加1,2,3问,旨在说明画图的正确性.4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现与理解本模型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并能将两种进行统一,加深对模型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活动3:证图.
如图9,已知∠ACB=∠ADB=90°.
求证:A,B,C,D四点共圆.
【活动意图】本活动,从证明的角度得出“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共圆的性质,掌握了建构本模型的基本依据.也使学生在应用本模型解题时,能保证解题的严谨性.
图9
四、模型应用
1.显性模型
例3 (2016年山东·青岛卷)如图10,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90°,E为对角线AC的中点,连接BE,ED,BD,若∠BAD=58°,则∠EBD的度数为_______.
解析:由文本条件,可知Rt∆ABC 与 Rt∆ADC 有公共斜边AC.
由“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共圆的模型,可知A,B,C,D四点在以AC为直径的⊙E上(如图10).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BED=2∠BAD=116°.
又因为半径ED,EB相等,
所以△BED是等腰三角形.
图10
2.半隐模型
(1)显直角隐公共斜边.
例4 (2017年福建卷)如图11,在矩形ABCD中,AB=6,AD=8,P,E分别是线段AC,BC上的点,且四边形PEFD为矩形.
图11
(1)若△PCD是等腰三角形,求AP的长;
解析:如图12,此题聚焦第(2)小题,此题的主要思路是:证△CFD∽△APD,得.从而求得.
图12
从题干分析易证∠6=∠5.
而困难在于证∠1=∠4.
由图形可知,当点P,E分别在线段AC,BC上运动时,始终有∠EPD=∠EFD=∠ECD=90°.
连接DE,得到模型,构造以ED为直径的⊙O,
则P,E,C,F,D五点在⊙O上.
由已知条件及圆的相关知识可知,
因为PE=DF,∠3=∠1,∠3+∠2=90°,
所以∠1+∠2=90°.
因为∠4+∠2=90°,
所以∠1=∠4.
(2)显公共斜边隐直角.
(1)求m的值.
笔者聚焦第(2)小题:易求二次函数y=x2-4x,得A(0,0),B(4,0). 因为点A,B是定点,又有∠ACB=90°,即“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所以满足条件的点C都在以AB为直径的⊙P上(如图13(1));点C又在直线上,由于直线的活动范围是直线y=-x向y轴正方向平移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情况.由图13(2)、图13(3)可知,直线在过原点的位置和直线与⊙P相切的位置之间时,直线与⊙P有公共点,此时直线存在满足条件的点C,故只需算出图13(3)中直线与圆相切时的b值,即可得b的取值范围.
图13
近几年在中考模拟、质检卷,以及中考试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的压轴题和解答题的最后一两道题,常藏有“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模型,命题的立意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层次性,重视对学生发展性的评价,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些试题一般有多种解法,构造圆的方法少见;“有公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模型的应用,不仅呈现了“一题多解”,开拓学生思维,更是有集“抽象问题直观化”“烦琐过程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展示“优化解题”“多题同解”的魅力.
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提出,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的灵魂是数学思想,而数学模型是思想的载体.每一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则,每一类题都有着相似的解题思想,同一类型的几何问题,采用相同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化、程序化.这样,抽象、晦涩的几何问题变得更加简单、直观.对一些含有特定结构的几何图形,除去无用的部分,聚焦核心图形,引导学生探究核心图形的特点、内在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立足基础之上,在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中进行知识的再生、数学模型的建构、数学思想的感悟.从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沈岳夫.抓特征找规律 解一题会一类:对一道中考选择题求解的前思后想[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6(10):21-25.
[2]李发勇.运用模型思想驱动几何解题有效思考:以一道几何题的多种解法探究为例[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6(11):45-47.
2017—06—01
吴方建(1974—),男,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