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互联网+”对城乡规划的影响

2017-09-03甘小龙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互联网+规划

黄 萍 甘小龙 王 敏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浅谈对“互联网+”对城乡规划的影响

黄 萍 甘小龙 王 敏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互联网+”给城乡规划带来新的机遇,极大地丰富了数据获取来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以新的视角揭示城市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思维”下的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将更加开放化、民主化和精细化,将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乡空间规划体系。

互联网+;城乡规划;大数据

一、数据获取的转变

在后信息时代,数据成为一种新兴资产,数据开放作为提升政府透明度、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升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措施,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通过开放数据战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开放数据分析和开发的能力,以及各类商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能力。我国城市数据的开放刚刚起步,未来在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随着数据的逐步开放,城市规划工作者能更便捷地获取大量基础数据,并将现有地形图、用地现状图等传统数据与从互联网、电信公司等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地理学、经济学、图像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互融,将给规划实践工作带来新的分析结果(图1)。

图1 “互联网+”对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的转变

大规模多类型信息数据的出现给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传统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依赖于统计年鉴、调查问卷和研究文献等小样本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挖掘、分析和处理成本的下降,规划工作者能够依托新的海量数据对规划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得到对于城市全貌的全景展现,为各层面的规划预测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基于海量、多源的时空数据,特别是对社交媒体数据、手机数据和传感器数据的分析,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对规划区内的社会、经济和交通等活动展开研究,比如利用微博签到数据分析城市网络联系和城镇等级体系、利用手机信令模拟人口活动分析城市交通联系、利用大众点评数据分析商业空间的布局、利用搜房网数据分析住房的区位需求、利用旅行数据分析生态人文休闲空间等。大数据处理技术可实现城市规划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为规划决策和管理带来更有效的支持。

三、规划编制的转变

传统城市规划编制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政府设定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后,规划师对不同尺度或层级空间区域进行控制和布局,即使采用了座谈、问卷、公示等公众参与方式,但仍难以全面、动态了解居民、企业的行为及诉求,容易造成规划的不合理或实施困难。“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使得政府和规划师更加随时随地获取居民、企业的信息和诉求,不仅可以在各类社交网络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和分析公众对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可以在网络上搭建专门的城市规划咨询平台收集公众的声音,使规划真正走向“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

四、规划实施的转变

政府部门分割严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不同规划之间的冲突,只有通过共享数据平台才能解决。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的智慧规划平台,加上数据的叠加分析,将促进实现“多规合一”。城市所有的政府部门将在“一张图”的框架下运作,除了国土、建设、交通等传统涉及空间信息的部门外,在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服务(LBS)日益深入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将与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城市管理可以在“一张图”平台上实现协同创新。

五、规划管理的转变

目前城市政府的各类公示、政策出台都是在报纸、电视和官网上发布,尽管如此,仍然会有很多利益相关者看不到消息,一方面导致政策制定时不能了解群众诉求,另一方面也导致政策出台后得不到贯彻实施,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大打折扣。移动互联网拉近了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及时互动性,在已有以官网为主要载体的电子政务基础上,“互联网+”将进一步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高层政府不需要通过较低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就可以实现和公民、企业的在线互动。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广泛发布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政府公众账号对利益相关者“精准化发布信息”,使市民随时随地能够及时获得相关的城市管理信息,及时表达建议和诉求,城市管理民主将会得到极大提高,有助于将城市管理者、各领域专家和公众的思维、智慧、积累的经验集成起来发挥作用,促进代议制民主向大众式民主发展。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城市规划领域,从规划数据获取、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和管理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和思路已经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时期开发化、民主化、精细化规划的要求,急需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及技术方法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效率和水平,推动行业的工作流程变革。广东的经济实力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为城市规划的创新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土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逐渐从以“经济活动和建设用地”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以“个体日常行为活动”为核心的社会空间规划。显然,以海量化、多源化和高精度数据为表征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精确认知和掌握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特点及进行科学的模拟预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未来,大数据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本主义的诉求,并与技术主义相结合,协同推进规划设计、规划思路与方法、规划管理与实施的创新,将大数据转变为对于城市功能品质和市民生活需求的切实提升,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当互联网时代来临之时,城市规划需要建立起适应互联网沟通方式的价值体系与技术框架。系统地利用互联网,从技术助手上升为执业的基础,并推动规划行业在某种程度上的变革,应该是城市规划今后的生存之道。象牙塔虽好,终非久居之地。

[1]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M].赛迪研究院专业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姜奇平.“互联网+X”的时代历史特征[J].互联网周刊,2015(4):70-71.

[3]顾力.互联网思维与城市规划[J].规划师,2015,31(8):145-149.

[4]朱文峰.浅析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2):40-41.

黄萍(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甘小龙(199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专业;王敏(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互联网+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