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2017-09-03邵银锋王松清
邵银锋,王松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扬州市中医院康复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0)
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邵银锋,王松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扬州市中医院康复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0)
目的:观察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评定1次。治疗前后用简化Fugl-Meyer测评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FMA.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运动疗法。
中风后遗症;偏瘫;力平衡针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我们用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缺血性中风64例,出血性中风26例,均经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2~85岁,平均(60±8)岁;病程10~180天,平均(90.5±5.1)天。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3~84岁,平均(61±7)岁;病程12~176天,平均(93.6±5.2)天。两组病程、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采用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标准[1]。
纳入标准:①经CT或MRl检查证实;②主要症状为一侧肢体瘫痪;③年龄小于等于85岁;④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⑤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或严重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评定和治疗;②严重心肺肾造血内分泌等疾病急性期;③肿瘤及颅脑损伤术后;④中风反复发作大于等于3次。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高血压口服降压药,高血糖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情绪抑郁或波动较大给予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等。
对照组:①急性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48h后开始,体位与肢体的摆放,患肢被动活动,上肢自助被动运动,翻身训练,桥式运动,侧方移动等。要加强护理,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拴形成以及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②亚急性期(Brunnstrom Ⅲ-Ⅳ期):在患者视线之内进行紧张反射、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感觉刺激,促进肢体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肌力增加。卧位转移、坐位转移、床边站立练习,坐位平衡的训练以及站立活动的练习。③恢复期(Brunnstromw Ⅴ-Ⅵ期):促进上肢下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步行训练、作业性治疗活动。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注意抑制异常运动模式。④康复运动治疗,每次40min~1h,每日1次,对不能活动的患者以被动运动为主,鼓励患者多做主动运动。
治疗组:采用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疗法,运动治疗同康复组。①急性期(BrunnstromⅠ-Ⅱ期):仰卧位。治疗目的为诱发肌力肌张力的产生。取患侧上下肢阴经与阳经穴,主穴肩髃、肘髎、曲池、手三里、內关、合谷、中渚、冲门、髀关、血海、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解溪、太冲、三阴交等。急性期针刺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得气后接电针仪,用断续波中度刺激,见肌肉规律性收缩。每次30min。②亚急性期(BrunnstromⅢ-Ⅳ期):体位仰卧位与健侧卧位交替隔日1次。治疗目的诱发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肌力,降低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力。取患侧风池、天柱、C4-T3夹脊、L2-L5夹脊、天宗、环跳,其他穴位同急性期。亚急性期针刺阴经采用泻法,阳经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③恢复期(BrunnstromⅤ-Ⅵ期):体位同亚急性期。治疗目的为平衡伸屈肌肌力加强上下肢和手的运动及协调能力。取患侧痉挛肌的起止点、肌腹,上肢如冈下肌、冈上肌、喙肱肌、尺侧腕屈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等。腰臀部及下肢如腰大肌、髂肌、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股方肌、髂胫束腘绳肌等。采用定点针刺法,以肌肉的起止点骨面为依据在肌腱附着点骨面处和紧张的肌腹筋膜层快速提插3次,强刺激不留针[2]。其他穴位取穴同亚急性期。④随证加减: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下关,失语或吞咽障碍加廉泉、哑门,大小便失禁加天枢、中极、关元、气海,手指屈曲痉挛加合谷透后溪,踝内翻加丘墟透照海等。⑤头针在体针的基础上均配合头针,取顶中线、顶1旁线、顶2旁线。用0.35mm×40mm毫针平刺至帽状腱膜下1寸快速捻转1~2min,留针30min。
治疗10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续治。
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进行评定后用运动功能积分进行评分[3]。50分以下为Ⅰ级,即患肢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Ⅱ级,即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Ⅲ,即患肢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Ⅳ级,即患肢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V级,即运动功能正常。
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方法用Barthel指数(MBI)评分标准评定。60分以上为轻度,即生活基本自理(良)。39~60分为中度,即生活需要帮助(中)。小于等于40分为重度,即生活需要很多帮助(差)。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1.6±2.1 45.8±3.5治疗组 12.4±1.9 68.9±3.8△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5.3±2.7 56.2±3.4治疗组 26.1±3.1 76.5±5.6△
5 讨 论
中风偏瘫早期主要是肌力和肌张力的减退或消失,而亚急性期、恢复期则出现部分肌张力升高,上下肢屈伸肌张力的不平衡是造成运动协调差的主要原因。选穴应重视休克期与痉挛期的区别,休克期针刺目的是促进肌力、肌张力的产生,治疗时应阴经与阳经相配[4],缩短急性期(软瘫)向亚急性期(痉挛)过度的时间。针刺主动肌时即为外周感觉的输入γ运动神经元兴奋易化脊髓低位中枢,反射性诱发肌张力力的产生和增强,同时α远动神经元兴奋促进运动产生。针刺时刺激反馈到大脑神经中枢,加强了神经中枢与周围神经之间的联系。随着刺激量的叠加,缩短了休克期的病程[5]。因此,针刺时选穴不能局限于“治痿独取阳明”之说。休克期取穴应以阴经与阳经相配,近端与远端相配,多经络予以刺激诱发上下肢及躯干屈伸肌肌力、肌张力出现,以尽快达到早期生物力学平衡,诱发更多的主动肌运动的产生。痉挛期的治疗重点应以促进分离运动平衡屈伸肌张力为目的,痉挛优势侧与劣势侧同时取穴为取穴原则。“拘急属实,弛缓属虚”,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夹脊穴(近端)为中心,辅以强刺激(泻法)痉挛肌(远端)的起止点,以及经验穴透刺,“泻”其高张力。劣势侧补法,诱发劣势侧肌力肌张力的增强[6]。
头皮针治疗能改变脑血流,改善脑动脉供血的异常,使血管扩张,紧张度下降,血流量增加。能加强对血浆中环核苷酸的调节,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增强短时记忆,对偏瘫早期大脑皮层抑制状态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能促进中枢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支配[7]。
康复运动疗法对偏瘫肢体施行运动功能再学习,改善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身体的移动和站立行走功能,可提高平衡和协调功能,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预防和治疗中风偏瘫病各种并发症如肌痉挛、压疮、关节挛缩、骨质疏松、下肢静脉血栓等。
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运动疗法着眼点在于“生物力学平衡”,针刺对肢体的内在调节,与康复运动外在刺激的输入相结合,达到内外结合的动态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邵银锋,王松清,窦琳.定点针刺法治疗慢性腰腿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9(32):906-907.
[3]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8,466.
[4]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7.
[5] 王茂斌.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4.
[6] 孙爽,王军,潘丽娜.针灸治疗偏瘫痉挛的机制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2,11(20)204.
[7] 刘洋,董杰,邓永志.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05,2(20):113.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ce balanc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9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ization evenly.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orce balanc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rapy. At the time point of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4th week after treatment, we assessed once. Simplified Fugl-Meyer(FMA)were evaluated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daily living ability(ADL). Resul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MA and Barthel index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force balanc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hemiplegia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rapy alone.
Stroke sequelae;Hemiplegia;Force balance 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 exercise
R247.33
B
1004-2814(2017)07-0824-03
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