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菜肚老人的五柳鱼

2017-09-03商参

饮食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泡椒诗圣冬笋

文 /商参

风情风味

菜肚老人的五柳鱼

文 /商参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老饕自然也层出不穷。不论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曹操,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居士,抑或“浑欲不胜簪”的诗圣杜甫,论起吃来,那也是个个儿都不含糊。

安史之乱期间,山河动荡,杜甫流离失所、避难成都。落魄的诗圣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浣花溪畔搭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就此安顿下来,一住就是四年。这间曾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遮风避雨或许略显勉强,但杜甫却在此写就了不少忧国忧民的传世之作。杜甫晚年生活捉襟见肘,自耕自种,常以青菜蔬果度日,当地人遂称其为“菜肚老人”。

而这位菜肚老人虽然腹中常年缺荤少腥,倒也安贫乐道、苦中作乐,大有五柳先生遗风。

相传,一日杜甫与几位好友在草堂吟诗作对、谈笑风生,不觉间竟时近晌午。平日里杜甫虽亏了自己的口,但说什么也不能亏待了朋友。正值犯愁之际,巧见家人从浣花溪中钓上一条鱼来。杜甫大喜过望,当即吩咐家人去打酒,他要亲自操刀宰鱼宴客。

鱼开膛破肚料理干净,放上佐料就送进锅里去蒸。本来做到这一步也算差不多齐了,但今时不同往日,在座的都是些诗文挚友,杜甫自己虽囊中羞涩,买不来什么山珍海味,但也不能太马虎。这么一想,杜甫干脆就地取材,别出心裁地将家中尚余的姜、葱、泡椒、青笋、冬笋分别切丝,待鱼蒸熟出锅后撒于其上,形如柳丝,煞是好看。再将当地特有的酱汁炒熟,倒入淀粉勾芡,浇淋鱼身,香味扑鼻。

客人们相争品尝,赞不绝口,纷纷提议要给这道鱼起个美名。有人说鱼是从浣花溪里钓上来的,不如叫“浣溪鱼”;有人以为这道菜是杜甫的奇思妙想,应该叫“老杜鱼”。末了,杜甫开口了,说鱼背上的五彩菜丝,胜似柳叶,不如致敬渊明先贤,就叫“五柳鱼”吧。众人皆以为然,至此传为一段佳话。物因人而贵,这道五柳鱼也由此成了川菜名肴。

五柳鱼盛名千年,做法也经过了千年的演变,除了最寻常的蒸鱼外,还出现了炸鱼。而原料也是多种多样,草鱼、鲈鱼、鲳鱼不拘,去鳞去腮开膛破肚后,在鱼身两面各割两道交叉刀纹,抹上面粉、撒上少许精盐入味。腌鱼的同时,就可开始热油,鱼下锅后直接旺火炸酥。至于配菜和酱汁,时至今日也有了诸多选择,除姜、葱、泡椒外,有的地方会以番茄、荸荠等时蔬代替青笋、冬笋,以白醋、白糖代替四川特有的甜面酱混入淀粉水勾芡。但最后上桌前,都不忘加一撮香菜提味。

杜甫这位菜肚老人实在是嗜鱼非常,除五柳鱼外,他在诗作里还提及了各种鱼中佳肴。例如《丽人行》中的“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素鳞”说的就是“贵妃鱼”。这道菜虽因杨贵妃偏爱而风行长安,但实际上也源自四川。杜甫尝过后念念不忘,不光学了做法,在他客居云阳时,见当地水清鱼肥,还专程教导当地人烹饪“贵妃鱼”。食色性也,人间美味就这样流动了起来,天南地北既有交融之味,又有独创之趣。

杜甫在世不足六十年,但平生多辗转,王安石曾说他是“饿走半九州”。而杜甫笔下的饮食也从最普通的农家稻米、秋葵、芋头,直写到皇权贵胄的生鱼鲙。尝过最上乘的珍馐,也吃遍各地的粗茶淡饭,或许这便是为何这位菜肚老人比很多达官贵人更懂“滋味”二字,美食如是,人生亦复如是。

猜你喜欢

泡椒诗圣冬笋
挖冬笋
金衣白玉冬笋美
和李杜合影
花菜梗妙变美味
冬笋抢鲜吃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泡椒凤爪
自己就能做麻辣红油
忠贞不渝的“诗圣”杜甫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