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西北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以朔州市为例

2017-09-03曹文鑫安莎莎

运动精品 2017年5期
关键词:朔州市朔州秧歌

曹文鑫 安莎莎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长安 710119)

晋西北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以朔州市为例

曹文鑫 安莎莎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长安 710119)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晋西北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晋西北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进行论述以及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归纳影响晋西北民俗体育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进而促进朔州市民俗体育的发展与推广,引起大众人群乃至学校对民俗体育的重视,希望将具有朔州市优良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一直传承。

朔州市;民俗体育;发展现状

朔州市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边帅蒙恬在此筑城名马邑,置马邑县,归雁门郡管辖。北齐天保六年(555),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此为朔州名之始[1]。朔州市的历史悠长,人文气息浓厚。通过走访调查询问世代久居本地的百姓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于民俗体育也更加了解。将民俗体育定义为:“由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劳作、生产创造出来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符合自己生活状态反映当地文化习俗具有传播、传承的体育活动[2]。”这些体育活动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朔州市民俗体育活动,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独特的分支。作为当代新生,我们应该将宝贵的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下去,可以注入新的血液去充实。而不是把它丢弃,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朔州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首先查阅当地县志、相关典籍,整理出有关本文所需的资料,并且通过图书馆知网搜索相关期刊以及网络材料等资料,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走访城乡村镇,咨询经常参加本地民俗体育活动的年长的人,并仔细记录他们常年居住此地对民俗体育的了解。获悉本地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

2 朔州市民俗体育的特点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吸引、推动、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且,它本身也是一个种、属、类、目结构庞大的综合系统。民俗体育的特点:①人们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观念和意向比较明确,主要出自信仰和有倾向的激情。②有相当时空垮度的传统性。③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性,参与者能够自觉遵从和维护。④有一定的普遍性。⑤以群众活动方式为主,极具竞技特色[3]。

3 朔州市当地民俗体育活动

3.1 朔州市民俗体育活动项目

表1 朔州市民俗体育活动列表

朔州市的民俗体育活动代表一种传统的文化,其依附于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传统节日、祭祀的礼仪等,主要包括民间游戏类和民间社火类活动。朔州市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各异,文化地域特色浓厚。好多民间游戏是在儿时年少时,经常玩游戏,“弹弓”“掏小鸟”“跳绳”“荡秋千”“弹弹儿”打水仗(如表1)。正因为这些游戏,增添了许多孩子在童年的乐趣。使得他们既体会到了游戏里的乐趣而且参加了体育锻炼,从小体育思想逐渐在他们的脑海里扎根。朔州地区的民间社火类活动是当地百姓依附于传统习俗并且继承其优秀传统,为辞旧迎新、祭祀神灵而进行的活动,且这些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从而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2 朔州市民俗体育活动主要内容

3.2.1 垒旺火

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到祖先们的风俗民情之中,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小不一炭块垒成一个宝塔状,有些百姓习惯垒的塔状大一点,有的习惯垒小一点,一般年长之人习惯小点其中小的旺火不容易塌陷,因为他们觉得人活一辈踏实才是最重要的。垒旺火有其一定的讲究,它燃烧时间越长,旺气越足,这一年内顺顺利利,家人健健康康。为保证燃烧时间,人们选择焦油含量高的炭,或者在已经垒好的旺火上浇点柴油让它更好地燃烧。旺火顶端接天,底端接地,承接天地灵气,所以人们会先用砖垒一个正方形的台子,台中为空心,垒旺火中必留向南风口,此处为点燃旺火放置柴火的地方,在正方形的台子基础上用一块一块的煤炭慢慢修砌,最后成一个塔形。旺火垒好后须在顶端贴一个小的“红头”写着旺气冲天四字,此后旺火也算完整,旺火做好后,点旺火也很有讲究。过去人们没钱买炭垒旺火,就在年节点几捆秸秆柴,称“发柴”[4]。当地人“柴”与“财”是一个发音,“发柴”是为取谐音“发财”。点旺火也称“发旺火”,仍取“发达”、“发旺财”之意。点旺火的人必须是家里的男性长辈。点旺火的时间不能随意选择,要看黄道选“吉时”,吉时一到,马上发旺火。旺火在点燃的过程中,火气还不旺,过去讲究这个时候女孩子不能出去看旺火,等它燃烧旺了,才能像男孩子一样出去围着旺火看。旺火燃烧火势大了的时候,人们都围着旺火转圈,以保来年太平。

3.2.2 朔州秧歌戏

本模块根据生产管理系统提供的员工工作情况,可直接获得一线员工的实时考勤情况。对水泥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可以使企业在招聘、培训、薪酬、奖惩、岗位变动、劳动合同等方面更加合理和人性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直接数据。

它是由“踢鼓秧歌”这一民间地方舞蹈演变而来,是主要流行于朔州、山阴、平鲁、应县等地的传统地方剧种之一。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朔州以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并且成为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秧歌主要由“地摊秧歌”和“踢鼓子秧歌”两大类组成。

地摊秧歌:动作比较简单,群众容易掌握,是一项以扭为主、注重队列的群体性舞蹈,人称扭秧歌。旧社会扭秧歌男扮女装,要求舞蹈队形为男女并列,其中表演者都为男性,人数一般为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现在随着时代和观念的进步,女性演员也开始逐渐加入秧歌表演,而且大有超过男性演员的趋势。关于服装方面,女性演员一般扮作花旦,男性演员扮作小生,还可随意扮作丑旦、小丑等角色,化妆过去通常是比较艳的油彩状,现在大都改为化淡妆表演。每逢街头表演时,演员身着彩绸摆动丝帕,伴随着伴奏音乐边走边舞,气氛浑壮热烈。其中舞步主要以十字步为主。

踢鼓子秧歌:踢鼓子秧歌最早是由一些戏曲剧种转变而来的。偏关的踢鼓子秧歌起先是从南堡子一带流传开的。关于踢鼓子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古时农民为了庆祝丰收,消灾除难而举办的一种祝神活动。二是引用《水浒》中梁山好汉为攻下大名府而装扮成秧歌队混进城里里应外合最后取得了胜利。从此民间就开始流传这种秧歌。这一说见于《水浒》,实际上这时已经有了秧歌这种文艺活动,梁山好汉只是应用。踢鼓子秧歌的音乐伴奏形式一般以锣鼓、大镲等打击乐为主。表演的人数通常为16人,分前八架和后八架两组。前八架头对鼓子(男女各二人)和二对鼓子(男女各二人)依次列队。男性表演者被称作踢鼓子的,女性表演者被称作拉花的。其中头道鼓子又可分为上下手,上手居左称引场子的;下手居右跟着上手表演。头对鼓子是由一男角所扮装,头上扎着包巾英雄花,白髯口,上身穿着绣了花的黑短衣,下身则穿着黑黄色或者黑绿色的彩裤,扎腰袍靠腿,腰上缠白色的带子,鞋子则穿皂靴,通常是开花脸或老生脸。二队鼓子的男角扮作一武生,着彩裤,戴黑须,头扎彩色的包巾。两队中的拉花的基本上相同,都扮作花旦。后八架在二队鼓子拉花的后面分左右依次排列。即1、封公稷:道人打扮,上庙、进院子结尾由他唱祝吉歌;2、络毛的:小丑形象,现多为孙猴子;3、毛小:小丑角色,为络毛的副手;4、毛女:少女角色;5、先生:着长袍持扇;6、先生妻:中年妇女角色;7、老翁:鹤发白髯,手拄拐棍,为其余角色之父辈;8、老妇人:为其余角色之母辈。如今,脸谱和着装都有所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在以前踢鼓子秧歌中,云手和飞脚是构成舞蹈动作的主要形式,后来经过各种花样的翻新,使动作较先前更加细腻多变。表演形式以单偷营、双偷营、五雷阵等古代作战阵图所命名,由技艺最为精湛的头对鼓子引头边跑边舞并完成整套路线表演。整个表演过程样式变化多端,甚是好看。现在,全市秧歌班社也只三五个,且只在正、二月活动一段时间,老艺人渐次去世,而且又几乎没有年轻人去学习,这就导致了此类表演艺术后继乏人。

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朔州秧歌戏在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朔州秧歌戏的民俗意蕴的研究和分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朔州秧歌戏这一地方独有剧种,形成对朔州秧歌戏的初浅认识,引起人们对朔州秧歌戏的重视,为朔州秧歌戏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提供更大的空间。希望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热爱,以期给予我国其他地方民间戏曲研究的一些有益启示,吸引人们对中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和欣赏热情,使这一民间艺术可以持久传承下去看。

3.2.3 抬挠阁

抬挠阁是一种大型的表演艺术,现朔州市只保留南关一支传统演出队,计有挠阁、抬阁、转阁、握阁四大件。单人挠阁1984年从定襄引进,由一健壮男子背一铁棍,顶端绑缚一幼儿,边走边舞,人们叫“背棍”。这一形式坐挠阁的倒也惬意,可背棍者却汗流浃背,所以没能维持下来。现代南关的挠阁是在一平台上做一高杆,上分四支可平行旋转,上绑缚四个少年(男二女二),扮演“游西湖”四人。转阁是在一平台上做一高杆,杆上做一大转轮,转轮分四档,每档坐一少年,表演“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也叫做“西洋秋千”。握阁,是一支约十几米的杠杆做成龙饰,龙头坐一“仙童”,杠杆支点置于车上,尾端坐若干男人可以撬动龙头一升一降或左右摆动,边走边舞,甚是气魄。这一形式似从跷跷板演变而来,且支点前端长尾端短,所以龙头可被翘起数丈高。这些大型表演活动,现在以车代步。过去在60年代前进街还是四人至十人抬着表演,劳动繁重,相当吃力;70年代改为平车支架人推;90年代又改为机动车拉,这使得人们在省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表演。

这项街头娱乐活动难点不在于表演,而在于道具设备的制作,所以至今只有一支队伍从事此项活动,也只有在重大节庆和正月十五、二月二出演数次。

3.2.4 旱船轿车

在一些的村庄几乎每村都闹“社火”,小村多村一社,大村村村有社,其中有一些固定的日子如:正月十五、二月二、二月十九、四月十八、六月十九等等称做“社日”,俗称“过会”、“闹红火”。会日大都与迎神祭祀有关,跑旱船是最广泛的一项社火杂耍。今以群众娱乐为主,光城关就有十几个村庄有旱船,窑头、天峰坪、楼沟等乡镇也普遍都有。旱船南方叫“采莲船”,是用木或竹做成船形骨架,再蒙以绸布为船身船头,在船的周围装饰一些花朵和彩灯,然后将其套系在舞者腰间,腹前饰以假腿假脚与演员腰部相接,望去人如坐在船上。表演者两手扶船,以小碎步跑动,似船行于水面上。

船的形式:船体长五尺至八尺不等,船上多扎彩篷,船身绘水纹莲花。表演者多扮少女、花旦。彩船四五只至十几只不等。另一人扮作艄公,草帽蓑衣白髯,手持木桨。一般多只船一位艄公,也有一船一艄公的,艄公做撑船表演,花样繁多,在前引导,彩船紧随穿插表演。

伴奏多以秧歌锣鼓点为主,有的也以唢呐鼓吹乐伴奏。若在夜间活动,还要将点燃的蜡烛安放在彩船的四角,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将蜡烛改为了电灯。搞社火跑旱船有的还同时夹杂几顶轿车,装扮与旱船大同小异,坐轿的仍然是花旦、彩旦。轿车套系方式与旱船相同,如同旱船上加了一个彩色顶棚,只不过轿后多了一位推轿车的丑角儿,以秧歌舞步推车前进,鼓点用料炭调。看红火的说:“江船轿车过来啦。”村里搞活动江船队还要到各户去敬院子,各家都以花馍供神,以香烟糖果之类礼品相谢社火队。县城搞活动船只彩船较多,仪式简化,只在大街上表演一番,尽兴而散。重大集会庆典或传统节日多为机关单位表演,计有邮电、商业、学校、厂矿等。

3.2.5 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广为人知的群众性体育民俗表演活动。朔州市本地的高跷表演主要流行于城关、赵庄、楼沟几个村庄,据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驻军传授流传下来的。表演者脚踩高跷,高出众人一米左右(男跷高约一米,女跷不过二尺),扮演戏剧人物,生旦净丑全有,男女老少均扮。过去多为传统剧目,现在又加入了一些现代剧目人物,甚至还有卓别林、济公之类。

高跷队基本是队列表演,讲究穿插变化,武生还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旦角则以扭为主,追求柔美。1984年春节期间,市里曾请定襄师傅来做指导,技术上有了提高,表演阵图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二轻局的女职工也组建了女子高跷队上街表演,结束了高跷无女性演员的历史。

3.2.6 滚铁环

滚铁环俗称“桶箍”,顾名思义就是绑桶用的金属圈。铁环分为两种,一种是圆形的,而另外一种是扁的。滚铁环很早就成为盛行中国民间的儿童游戏[5]。大人给自己的孩子用铁丝完成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更有人将铁环上套上小的铁环,推动的时候使铁环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音。有时候孩子们自行组织,看谁的速度快,看谁的技术好,直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活动。朔州市某校的校长就鼓励学生积极的去玩滚铁环,他还要求教师也参与到其中,这样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磨练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4 民俗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当地民俗体育活动因地域、文化等因素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当地涌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改变着当地的文化习俗,进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民俗体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此外,曲艺歌舞类节目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年轻一代相比民俗体育活动更青睐于新兴的体育运动和娱乐方式,这就导致了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减少。其次,年轻的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去闯荡外面的世界,以开阔视野、寻求机会、谋求发展,这使得留在当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喜爱程度远大于对传统事物的兴趣,这就造成了民俗体育在文化传承上出现了断层,中老年人成为民俗体育的主力军。许多民俗体育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没落甚至消亡。再次,民俗体育不仅在发展的道路上缺乏创新、依旧延续着老旧传统,而且在传承方面也欠缺合理的继承方式。应当紧随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在保留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原有的精华基础上吸收新鲜元素,使民俗体育活动富有活力,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使民俗体育发展的未来辉煌闪耀[6-9]。

5 结语

民俗体育活动对人类自身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延续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递我们的精神内涵,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并且尽最大努力将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伴随人类社会和多民族文化发展使民俗体育的功能相互交融与渗透并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功能和史实功能提供更大的价值。肢体的协调性以及眼力等等,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有个无忧的童年。

[1]《朔州市朔城区志》[Z].原名《朔县志》,朔州市朔城区编纂委员会编,杜启贵主编,中华书局出版,2015.

[2] 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6.

[3] 张鲁雅.论民间体育的内涵、外延及其作用.论民族传统体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8).

[4] 刘锦春.仪式象征与秩序一对民俗活动“旺火”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5.

[5] 百度百科滚铁环.http://baike.baidu.com/view/296862.htm.2013.4.

[6] 段金狮,张国栋,刘坚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7]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8.

[8] 张国栋,刘坚,李运等.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9] 尹国昌,涂传飞,钞群英.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8(5).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lk Sports in Northern Shanxi Taking Shuozhou as an example

CAO Wenxin,etal.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00,Shanxi,China)

曹文鑫(1992-),山西朔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朔州市朔州秧歌
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
朔州平鲁区: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基于土地利用和GIS的朔州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研究
愿朔州现象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