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何纹玉璜赏鉴

2017-09-03刘恒娟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玉璧西汉玉器

刘恒娟

几何纹玉璜赏鉴

刘恒娟

玉璜是我国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以玉璜为例,先对玉璜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现有的、已经出土的玉璜进行了归纳、汇总,进而从玉的材质和工艺等方面对西汉时期出土的几何纹玉璜进行了分析,希望其对玉璜的赏鉴、收藏有所裨益。

几何纹玉璜 玉器 战国 西汉

一、玉璜

玉璜是玉器的一种,玉璜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玉璜。良渚文化时期,玉璜的使用更为普遍,在这一时期,玉璜多为宗教礼仪挂饰,为巫师佩戴之物,借以渲染其高贵神秘的地位。商周之后,玉璜的作用主要是礼器或者作为配饰,为区别佩戴者的身份,玉璜的纹饰和样式开始有所变化,出现了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等新的种类。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一派繁荣,玉璜的发展没有了礼制的束缚,也达到了高峰,玉璜在形制、用料、纹饰、工艺等方面都远超前朝,变化多样,日益考究。战国至西汉早中期流行分区纹饰玉璧,西汉早中期的玉璜基本沿袭了战国时的特点,其纹饰多为“夔龙纹—谷纹(蒲纹、涡纹)”组图模式,玉器中龙的形象占据突出的地位。汉代玉器逐渐世俗化,玉璜也逐渐走下了神坛,成为贵族使用的配饰,于是匠人们开始根据器物的造型来选择搭配不同的纹饰,使得器物更加美观,以便于佩戴时既能迎合身份又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说文》有注:半璧为璜。但其实古代的玉璜并不仅仅是半壁(半圆)形,玉璜的形制变化多样,标准的半壁型、半环形的玉璜大量出现是在西汉中期,玉工根据实际需要,将玉璧、玉环从中间剖开后即“一分为二”,再进行打磨处理,便成为两件璜了。璜在《周礼》一书中被归为六器之一的礼器,作为衡量等级尊贵的标准,应用于各式的典礼仪式中。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多发现玉璜被作为一种挂饰。

二、玉璜的研究现状

甘肃宁静县李店乡王沟村汉墓出土的玉璜,就是标准的半璧形,其切割加工前的原型器可能是一件素面璜。长沙陡壁山汉墓出土的半璧形璜,可清晰地观察到玉璧切割后的断面有未经打磨抛光而留下的印痕,可推断此器的原型器确为分区纹饰玉璧。天长三角圩汉墓也出土了一件半璧形素面璜等。西汉早中期玉璜形制繁多,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西汉早期玉璜97件,是目前发现的汉墓中出土玉璜数量最多的,形制多样,其中最多的是两端平齐,表面雕琢谷纹,外缘有规整扉牙的谷纹玉璜。而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西汉早期出廓式涡纹玉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则出土了西汉中期镂空式双首合体龙形璜。西汉早中期是汉代玉璜发展的重要期,此时,宗教影响减弱,以礼器、佩饰为主的玉器体系,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很大扶持。为了佩戴美观和显示身份地位的需要,玉璜的制作在图式、构造上更为精密灵巧,形制愈加繁杂,纹饰丰富多样。到了西汉晚期,玉璜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形制纹饰更加简约粗制而缺乏神韵。

三、几何纹玉衡赏鉴

几何纹玉璜(如图1),西汉时期,1991年在天长三角圩汉墓群1号墓中出土,长9.6cm、宽2.1cm、厚0.36cm,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

图1 几何纹玉璜

(一)玉的材质

这件几何纹玉璜为白玉质,玉质细腻温润,光泽度好,线条自然流畅,器形为弧形结构,器身扁平,两面纹饰相同。

(二)玉的工艺

两端为龙首,龙首线条曲折而简洁,首部上翘似猪嘴状,龙口微张,椎圆眼带梢,眼梢细长,玉龙眉骨凸出,龙颜不怒自威,灵动而富有生气。龙首网纹和菱形纹简繁搭配,有楚式玉雕风格。这种双龙首式玉璜造型精美,在西汉早中期极为常见,充分反应了这一时期玉璜的时代特征。

在这件几何纹玉璜的两端龙首下颔处各有一穿孔。龙身刻满菱形几何纹,线条细腻规整,背部两脊突出,也有两穿孔。穿孔可配入丝线挂于胸前或别于腰间,作为一种挂饰。在这间玉璜中,最能够体现当时玉璜线刻水平的是“微雕刻”,这类“微雕刻”被藏家称之为“游丝毛雕”。“微雕刻”在春秋晚期已被广泛使用,但真正娴熟、即以精美的“微雕刻”则是在战国中期才开始广泛使用的。此类“微雕刻”阴线雕刻细致,往往用肉眼无法分辨,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其婉转自如、十分考究的雕刻技艺。“微雕刻”的出现与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玉璜的图示层次与构成,有效弥补了玉璜作为平面雕饰单调、立体感不足的缺陷。此件几何纹玉璜充分运用了这项“微雕刻”技艺,精工细可的技艺使整个玉璜栩栩如生。

四、结语

通过对玉璜和这件几何纹玉璜的介绍,使我们对玉器、玉璜的赏鉴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玉璜的真伪判断,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玉器、玉璜在材质方面的鉴别。一般情况下,玉璜材质较好的,在历经几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除了玉的沁色外,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变化;其二,具有价值的玉璜,其在做工方面多采用“微雕刻”技艺,做工巧夺天工,技艺精美;其三,玉的沁色是经过多年沉淀而来的,而现在的沁色作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会对玉的表面造成损伤,可通过这一点进行鉴别。通过对比,通过这件几何纹玉璜的赏鉴,相信对日后的玉器收藏具有一定价值。

[1]史树青.古玉鉴定二十讲[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6.

[2]周南泉.中国玉器定级图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玉璧西汉玉器
六器之首 苍璧礼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故城大玉璧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