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战国出廓玉璧

2018-04-01李璐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200092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玉璧礼器

李璐瑶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上海 200092)

一、战国出廓玉璧的源流及特色

对于玉璧的定义,《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从外观上来看,玉璧呈扁平状圆形,中央有穿孔。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其中,“肉”是指周围的边,而“好”是指中间的孔。根据中央孔径与边缘的相对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由于古时候制作玉器时对于边和孔的大小没有明确的规范,因此,现在普遍把边宽孔小的成为玉璧,而把孔大边窄的成为玉环。

玉璧在中国的使用有非常久远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的玉璧大多是圆孔,厚大,由管状钻具制成,内孔壁和外缘多倾斜,表面只有简单的纹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比如良渚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有大量玉璧出土。其中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廓外附有纹饰的玉璧的出土,但是未能发展下去。商周时期的玉璧,制作逐渐精细,壁体不断变薄,大多壁面上有纹饰,相比于新石器时期种类更加多样。玉璧的尺寸小于新石器时期,壁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相对更为规整。

战国时期,玉璧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从外观、形制、品种等各方面来看,都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高峰。其中,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出现了出廓形玉璧。顾名思义,它是指孔径边缘另附有装饰的玉璧,从出廓所处的位置来分类,出廓形玉璧可以简单分为内出廓形玉璧、外出廓型玉璧和内外均出廓形玉璧。外出廓部分大多有两处及以上,出廓部分的纹样相同且位置对称。战国时期的玉璧在选料上更为考究,多使用白玉、青玉。在制璧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更加重视碾磨抛光,在打磨之后再次修整,使得玉璧呈现出玻璃的光泽。雕刻的手法多为阴线刻纹、剔地阳文、镂雕等。相比于春秋时期,其两面的纹饰发生了变化,相对于前期多用的鸟纹,龙纹等,这时玉璧的纹样新出现了云纹、谷纹、蒲纹、卧蚕纹等。其孔内和孔外的主要形象多为镂雕龙、螭虎,凤纹等等。相较于普通的圆孔环形玉璧,它们需要的雕琢技艺更高,更加精致和美观,体现了战国时玉器发展的较高水平。

西汉时期的玉璧的制作进一步发展,秉承了战国的特色,出廓玉璧的复合纹饰日益增多且工艺愈加精细,品种多样。这个时期出廓玉璧也有了独特的面貌,出廓部分由两组逐渐变为一组,而且出现了以吉祥文字作为装饰的玉璧。汉末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以及薄葬制度的推广使得玉璧的制作和使用地位一落千丈,偶有出土。唐代至明清,玉璧的制作和使用也很少。

二、战国出廓玉璧出现的原因

西周以璧圆象天,玉璧是重要的祭器和礼器。按照周礼,对于各个诸侯王用礼器的形制和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国争霸,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代。而这时候诸侯无视周礼,不再按照周礼的要求,祭拜天地先祖。因此,玉璧的祭祀功能逐渐衰落以至于消失。另外,周天子已经失去对于天下实际控制的权力,而很多诸侯王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因此,他们也不再定时觐见天子,按照自己的身份等级用玉,开始追随天子之礼和天子之器。玉璧作为礼器的功能也逐渐衰退。诸侯们对于玉璧的使用,包括形制纹饰都不再遵循周礼的要求,效仿天子用玉,且极尽奢华。在玉璧的纹饰,雕刻上追求精细华美,在形制上也追求创新。因此,玉璧不再局限于圆璧,这为出廓玉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除此之外,相对于传统的圆形玉璧。出廓玉璧,因为其独特的造型,还有其象征意味。诸侯王对于王权的渴望也推动了出廓形玉璧的出现。比如说镂雕螭凤纹出廓式玉璧,将象征着天子的龙雕刻在之前象征着天的玉璧当中,有龙在天中的意象。而这个出廓形玉璧并非来自周天子,而是诸侯王。体现了当时诸侯王对于称霸的追求与渴望。

出廓玉璧相比于一般玉璧造型更加精美,因此对于制作工具和制作工艺也有更高的要求。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并用于玉器的制作领域。除此之外,玉器的磨制也采用了硬度更大的金刚砂粉,使得冶玉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候的玉器制作,用铁器带动金刚砂粉做的解玉砂。由于铁器的硬度与硬度最大的和田玉相当,铁器又能够制作成直径更加细小的钻孔工具,并且钻孔的时候不易折断,因此孔径可以相较之前可以非常细长。钻孔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玉器的镂空、穿钻圆孔和器物边缘角等,均平整光滑。这样的钻孔技艺对于出廓玉璧的制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玉料的切割工艺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时候已经可以切开较大的玉片,这使得玉璧的形制更加规整轻薄。而且玉璧表面平整,很少有开片的痕迹。可以看到,出廓形玉璧相对于史前和商周时期的大部分玉璧形制较薄较小,这与玉料切割工艺的提高密不可分。

战国时期,手工业也进一步发展。《墨子·节用》曰:“凡天下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各从事其所能。”说明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有明确的分工,而且工匠能够各司所职,这促进了各个手工行业的技术的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玉器的生产能够做到工艺精湛,并且工匠能集中精力进行创作。这使得具有高超工艺要求的出廓形玉璧的产生成为可能。

最后,出廓形玉璧的出现也是人们对于工艺艺术品审美追求不断提高的反映。可以看到,无论是玉器、陶瓷以及其他艺术品。在其出现之初,往往形制比较简单,主要侧重于实用功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其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器物本身在保持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其艺术性也不断提高。玉璧从一开始出现的只有大致轮廓,表面粗糙且无纹饰,到后面的纹饰逐渐丰富精致,到战国时期非常精美的出廓形玉璧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的与日俱增额审美追求。

三、战国出廓玉璧的用途

西周时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玉璧主要作为祭天、祭神的祭器,以及区分贵族身份的礼器。《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在《周礼》中,把玉壁、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等六种玉器作为“六器”。由此而知,苍色的玉璧在当时是作为礼“天”的祭器,西周有以“璧圆象天”的说法。对于玉璧的使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器,作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其中“谷”是指玉璧上的谷纹,“蒲”是指玉璧上的蒲纹,不同纹饰的玉璧也有着不同的寓意。按照西周礼制的要求,在诸侯觐见天子之时,要手持圭、璧,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所持的玉器也有所不同,以此别等第。

战国时期,周室衰微,只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对于诸侯不再有实际的控制能力。春秋战国之际,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周朝建立的等级森严的礼乐和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天子对于天地的祭祀逐渐荒废,诸侯也不再按照周朝的礼制朝觐天子。此时,玉璧作为祭器和礼器的功用逐渐衰微。这时,随着新兴社会思潮的发展,玉璧原始神秘的思想内涵也逐渐褪去,人们对于剥离了祭器、礼器功能的玉璧赋予了独特的装饰美感。玉璧作为陈设品,佩带品,随葬品和馈赠用品的使用逐渐广泛。

作为装饰的出廓形玉璧根据大小主要分为两种。大型玉璧主要作为观赏之用,可以陈设或者悬挂。这种玉璧壁面以谷纹,卷云纹为主,外缘雕刻龙、虎、凤纹等。有的玉璧中间也有龙凤的雕刻和小环。战国时期流行佩玉,诸侯都喜欢配挂玉饰,来标榜自己的德行。在《礼记·玉藻》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小型的玉璧,根据出土的情况,可以看到其上有穿孔,作为佩饰使用。这种玉璧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上部出头部分琢出一个孔或者单独雕琢其他纹饰,第二种时在两边雕琢出对称的样式,还有一种是前两者的结合。它们既可以单独佩戴,也可以与其他玉器结合行成组佩。

根据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报告看到,墓葬中的随葬品有包括出廓玉璧在内的大量玉器。而按照中国古代“视死如生”的习俗,可知在墓主人升天后, 仍然会将其生前所配之玉以其埋葬。另外还有一种是将玉器专门作为陪葬用品,比如说战国流行的玉覆面,敛尸用璧和饰棺用璧。可知,这时的出廓玉璧还有丧葬用器的功能。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往来日益频繁,玉璧此时也成为诸侯国之间互相往来馈赠的重要礼品。出廓形玉璧以其精美的形制,广泛受到欢迎,成为馈赠的佳品。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玉璧礼器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
玉璧金龙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