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研究*

2017-09-03王笑宇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年收入出游

王笑宇

(首旅如家集团,北京 100031)

【旅游者研究】

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研究*

王笑宇

(首旅如家集团,北京 100031)

随着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旅游的发展战略以及中产阶层的崛起,旅游消费随之需要进一步升级。如何开发旅游新产品,升级旧有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从业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因此,旅游需求侧的精准研究是旅游供给侧产品开发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产阶层日渐成为旅游市场核心力量。从旅游需求出发,聚焦中产阶层旅游需求,并基于问卷调研分析,提供了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微观分析,涉及出游频率、出游动机、出游影响因素和旅游消费偏好等方面,为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旅游需求;中产阶层;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有赖于对旅游市场和针对特定群体旅游需求的深入研究。如何理解旅游市场和特定群体的旅游需求是旅游研究和旅游业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对目标客群旅游需求的充分认识才能为旅游发展奠定更好的微观基础,以更好地推出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1 文献研究述评

1.1不同群体旅游需求的研究

旅游需求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中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现时对旅游需求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宏观市场层面,从经济学层面进行研究。如谢彦君认为旅游需求是“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价格和在这些价格水平上, 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购买的数量关系”[1]。除了收入等经济因素外,旅游需求也反映出旅游者个体、心理需求等自身特征。不同旅游群体除了旅游行为本身差异外,旅游群体背后的文化认同、审美愉悦,其旅游行为所代表的“符号”被认同、尊重等更高层级的需求表达也是差异明显。不同旅游需求的差异性也体现了同一阶层旅游者的某些共性特征,旅游者的所处阶层特征会显著影响到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为。相同的社会阶层的旅游者具有相似的旅游动机,但这些动机又各具特点,区分出了不同的旅游需求层次。不同阶层所代表的阶层内共性特点越来越成为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观光旅游需求、休闲度假旅游需求、体验旅游需求等不同类型旅游需求反映出背后不同阶层、不同旅游群体差异化的旅游动机。不同阶层内的个体自身不同的因素也会影响到旅游需求的具体内容,包括年龄、职业、学历、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因素。Mayo和Jarvis[2]认为影响旅游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划分为4个: 社会阶层、文化与亚文化、角色及家庭影响、参照人群。国内学者邱扶东[3]将旅游动机分为6个类别,其中代表社会阶层的职业和家庭人均收入及年龄对旅游动机影响显著。因此,研究不同阶层的旅游群体的差异旅游需求能更好地在更深层次理解特定群体的旅游动机及其行为特点,越来越成为认识旅游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视角。

1.2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演进,中产阶层日益兴起,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群体,成为现代旅游市场的核心群体。从概念上看,中产阶层也被称为是中等收入阶层,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位于社会中间位置的群体,是随着社会结构不断转型发展而产生的群体,其处于不断变化中,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者有自己的界定和划分,部分人用收入和财富水平来衡量[4],部分人以职业特征来衡量,部分人以职业、收入、教育、生活方式等指标来衡量[5-7],也有人以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等主观性指标来刻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产阶层日渐兴起,成长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依据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GSS)的调查,中产阶层所占比例达31.6%。而根据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2015年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中国中产阶层人数高达1.09亿人(以人均5万~50万美元的净财富为标准),中产阶层日渐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关键力量,也是支撑整个旅游发展的关键市场。

在旅游研究领域,中产阶层的崛起,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日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其旅游需求和行为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最早MacCannell[8]指出中产阶层是现代旅游的主体,高度商业化、现代化的社会带来的压力使得中产阶级开始寻找本地世界中得不到的“真实”。中产阶层的旅游行为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化需求存在同一性与独立性。如国内学者周晓虹[7]69认为,一方面,中国中产阶层的旅游行为具有同一性,即除获得愉悦外,更多地具有“符号”性特征,变相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也具有独立性,即阶层内部的个性化旅游行为特征,诸如品牌、文化、潮流消费等等。同时,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一种,已经成为中产阶层人士的标配“标签”,一种对生活品位追求的象征。

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休闲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9],除了导致国人的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发展外,同时也将旅游需求从原有的观光旅游细分出更多的细分需求,诸如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乃至更细分的休闲乡村度假、体验文化旅游等等,这一需求的细分皆因为某些阶层的壮大与发展和随之而来的需求演化。布迪厄、福塞尔等[10]认为中产阶层因文化能力不同,阶层位置不同,为了区别于较低阶层,提升社会地位,将某些旅游行为作为其地位的象征物,具有社会、阶层区隔的旅游动机。朱沁夫等[11]研究发现,当前非中产阶层偏多的中国农村居民旅游需求处于主要消费基本旅游产品的阶段,而中产阶层偏多的城镇居民旅游需求对非基本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远距离旅游成为重要部分。汪德根等[12]调查发现,苏州市民的乡村旅游动机、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和乡村旅游类型偏好等存在职业差异。左珈[13]也对我国中产旅游阶层的旅游需求进行了调查。

根据不同社会阶层对旅游动机进行群体属性区分,更多反映的是在社会加速发展,社会阶层不断演变的背景下,旅游需求根据不同的阶层的变化而快速演化,即不同群体的职业、收入、受教育水平不断分化、演变导致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如某一社会阶层不断扩大,而另一社会阶层不断缩小,不同阶层间因为社会差异、认知差异、文化能力、收入差异等所引发的旅游动机各不相同。我们经常能听到类似的故事,当一部分旅游者在出发前几周还为国内包价团队的目的地里能否多包含一处旅游景点而与旅行社锱铢必究时,另一部分旅游者早已在工作结束后乘坐周五的晚班飞机自行飞往大洋的彼岸,只为了周六赶上博物馆的新展开幕。前者无法理解后者为何愿意为了一个无聊的画展花费巨大的时间、金钱、精力,而后者也无法理解前者为何对既无文化内涵,也无法体验当地人文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包价式观光旅游感兴趣。这正是阶层差异导致的旅游动机差异,即旅游需求的差异。

现时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中产阶层迅速崛起。这一演化速度最快、影响最大的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正在觉醒,也同时引发了一场旅游需求革命。他们的旅游动机是什么?需求因何而成?这些旅游需求需要哪些旅游产品满足?是认识中国旅游市场的关键所在,这些也是笔者着重研究并试图解读的。

2 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深入分析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笔者结合现有的旅游需求理论和实践经验,筛选出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相关因素和变量,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表,涉及出游频率、出游动机、出游考虑的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因素、旅游消费行为偏好等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信息,并于2016年开展了网上《中产阶层旅游消费调查问卷》调研。本次调研跨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完成了1 007份调查问卷,并完成了50份中产人士的相关访谈。调研样本中,常驻地方面,一线城市占比81.35%;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 49.68%/50.32%;年龄方面,25岁以下占比4.52%,25~30岁占比24.52%,30~35岁占比35.61%,35~40岁占比12.9%,40~45岁占比10.32%,45~50岁占比7.1%,50岁以上占比9.03%。

中产阶层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国际上的绝对概念。笔者综合参考已有研究指标(陆学艺,2002;汝信,2004;周晓虹,2005),主要以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收入指标为核心因子,以教育经历大学本科以上,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等教育、职业指标为辅助因子。根据以上几个维度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收入方面,58.7%属于收入中产,即20万至100万家庭年收入;教育方面,92.26%属于教育中产,即本科至博士及以上学历;职业方面,78.1%属于职业中产,即企业白领、中层、专家学者、自有职业者、中小企业主等①。

从调查结果看,本次调查中教育中产占92.26%,职业中产占78.1%,占绝对份额,故本文默认采用差异较大的收入中产(占比58.7%)与各因子进行交叉分析。当个别因子分析中,教育中产、职业中产分析与收入中产分析有较大差异时,会特别说明。

本次中产阶层旅游需求和消费行为的调研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2.1出游频率

出游时间方面,从本次问卷调研结果看,我国中产阶层拥有更多出游时间,大约51.65%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群体,占比55.55%;年收入50万~100万元群体,占比36.84%)拥有出游天数10天以上的假期(见图1)。相对来说,非中产群体这一比例仅为36.96%,前者是后者的1.4倍,显示出中产阶层拥有较长的休闲时间。这一调查结果与周晓虹教授所指出的中产阶层旅游休闲时间更少这一结论有一些差异[7],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中产阶层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愿意花费时间、精力通过旅游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求。

出游类型看,中产阶层的短途旅游次数与长途旅游次数均多于非中产阶层。短途旅游次数方面,56.52%的中产阶层(年收入20万~50万元群体,占比59.72%;50万~100万元,占比45%)一年有3次以上的短途出游(3天以内),而非中产阶层这一比例仅为44.68%,前者是后者的1.3倍(见图2);长途旅游次数方面:29.34%的中产阶层(年收入20万~50万元群体,占比34.72%;50万~100万元,占比10%)一年内有2次以上的长途出游(4天以上),而非中产阶层的这一比例仅为17%,前者是后者的1.7倍(见图3)。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1 旅游出游总天数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2 短途出游天数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3 长途出游天数

2.2出游动机

出游动机方面,从本次问卷调研结果看,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旅游动机集中在逃逸都市现代性的各种负面影响、体验异地文化、释放压力,具体说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4):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4 出游动机

第一,希望通过旅游来逃离都市的群体比例,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27.78%;年收入50万~100万元,占比52.63%)和非中产阶层分别为32.97%和19.57%,前者是后者的 1.7倍,显示出中产阶层更厌倦现代的都市生活,更渴望逃离都市的倾向。

第二,渴望异地文化、生活体验的游客比例,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70.83%;50万~100万元,占比73.68%)和非中产阶层分别为71.43%和67.39%,收入越多、阶层越高的群体对异地文化、生活的渴望越大。

第三,需要通过旅游释放工作、生活的压力的游客比例,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43.06%;50万~100万元,占比36.84%)和非中产阶层的比例分别为31.07%和45.65%。这与周晓虹教授的《社会调查: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中的数据有一些差异,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取样标准造成,周晓虹教授将较低收入群体、普通白领、大专学历作为中产阶层的准入门槛,而本研究调查中对收入、教育和职业都有较高标准。往往介于中产和小康之间的社会群体随时有阶层滑落风险,因此有着更大的社会压力。

第四,大约6.94%的中产阶层(年收入20万~50万元)更需要通过旅游活动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非中产阶层的比例仅为2.17%,前者是后者的3.2倍。符号性对中产阶层的意义更为重要。

第五,30.77%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31.94 %;50万~100万元,占比26.32%)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而非中产阶层的这一比例达到39.13%,后者是前者的 1.3倍,中产阶层显得更为自信,较少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2.3旅游影响因素

游客出游考虑因素方面,从本次问卷调研结果看,中产阶层工作生活节奏更快,更注重时间、配套设施、兴趣(对目的地的文化理解能力)等因素(见图5、图6)。

第一,时间是首要影响因素。从数据上看,96.7%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97.22%;50万~100万元,占比94.74%)更看重时间因素对旅游的影响,而非中产阶层的比例为84.78%。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中产阶层的工作、生活节奏相对较快,时间和机会成本较高。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5 旅游影响因素(收入中产)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6 旅游影响因素(教育中产)

第二,受教育水平越高,越重视个人喜好与目的地的文化内涵的匹配度。从数据上看,57.34%的教育中产(其中本科占比49.02%、硕士占比63.22%、博士占比40%)更关注目的地的活动的物质及精神愉悦度,即是否与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力匹配,而非中产阶层这一比例为50%。

第三,更注重网络评价。从数据上看,28.57%的中产(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25%;50万~100万元,占比42.11%)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网络评价,而非中产阶层的比例为21.74%,前者是后者的1.3倍。

2.4旅游目的地因素

旅游目的地偏好因素方面,中产阶层主要偏好旅游目的地的景物吸引力、文化内涵、服务体验,景物吸引力、服务体验、文化内涵则是影响非中产群体的因素(见图7)。具体来说: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7 旅游目的地影响因素

第一,中产阶层更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从数据上看,64.84%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69.44%;50万~100万元,占比47.37%)更看重目的地的文化内涵,而非中产阶层的这一比例为58.7%。

第二,中产阶层较不关注景物的真实性。从数据上看,31.87%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33.33%;50万~100万元,占比26.32%)较不关注景物的真实性,非中产阶层这一比例为41.3%。

第三,中产阶层旅游目的功利性较强。从数据上看,14.3%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13.89%;50万~100万元,占比15.79%)更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非中产阶层这一比例为8.7%,前者是后者的1.6倍。

2.5旅游消费偏好

旅游消费偏好方面,从本次问卷调研结果看,中产阶层在产品类型、住宿偏好、出游空间距离、旅游方式和旅游信息渠道等方面也呈现不一样的特征(见图8~12),具体来说:

第一、 旅游产品类型方面,从调研数据看,中产阶层更偏好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温泉、冰雪旅游,大约70.33%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72.22%;50万~100万元,占比63.16%)更喜欢文化主题旅游活动,大约35.87%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33.33%;50万~100万元,占比45%)更喜欢冰雪旅游主题,而非中产阶层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1.06%和27.66%。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8 旅游主题偏好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9 旅游方式偏好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10 旅游住宿偏好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11 旅游目的地偏好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12 旅游信息偏好

第二,旅游住宿偏好方面,从调研数据看,中产阶层更注重有明确软硬件服务标准的高星级酒店,更愿意用高消费来保障旅游住宿的舒适、安全、卫生。大约41.76%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37.5%;50万~100万元,占比57.89%)更愿意花钱选择有明确软硬件标准的高星级酒店,而非中产这一比例仅为17.39%,前者是后者的2.4倍。

第三,旅游方式方面,中产阶层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更愿意选择“自由行”套餐。数据上看,大约43.96%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38.89%; 50万~100万元,占比63.16%)更愿意购买定制化旅游服务,非中产阶层这一比例为30.43%,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第四,出游空间距离方面,从调研数据来看,短途旅游方面,中产阶层更偏好城郊过夜游,大约32.61%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29.17%;50万~100万元,占比45%)更愿意在短途旅游时选择城郊过夜旅游,而非中产这一比例仅为14.89%,前者是后者的2.2倍。长途旅游方面,中产阶层更偏好出境发达国家旅游,82.61%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83.33%;50万~100万元,占比80%)更喜欢出境发达国家旅游,非中产这一比例为55.32%,前者是后者的1.5倍。

第五,旅游信息获取渠道方面,中产阶层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数据上看,大约89.01%的中产阶层(其中年收入20万~50万元,占比88.89%;50万~100万元,占比89.47%)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目的地信息,非中产阶层这一比例为76.09%。

3 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微观特征

通过本次调研数据分析,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3.1出游频率特征

出游频率方面,不论是出游总天数,还是短途、长途出游频次,中产阶层的出游时间均高于非中产阶层,中产阶层有着很大的旅游市场潜力和空间。企业在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应侧重于中产阶层需求,因其逗留时间长、旅游需求大、消费潜力大,对旅游目的地及相关产品影响也大,将是未来旅游市场的核心群体。

3.2出游动机特征

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旅游动机集中在逃逸都市现代性的各种负面影响、体验异地文化、释放压力。对中产阶层旅游者来说,他们更需要能够体验差异性与逃离都市现代性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体验对其也非常重要,旅游产品所折射的中产阶层的“符号性”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一方面要考虑旅游产品不同于都市的现代性属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入文化元素、中产阶层“符号”等元素,还要考虑如何使旅游目的地与产品很好地融合,以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

3.3旅游影响因素特征

出游影响因素方面,中产阶层旅游者更重视旅游产品时间成本,更重视网络对旅游产品的评价,也更看重个人的文化喜好与目的地的文化匹配程度。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时,首先,要注重针对特定人群设计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其次,在市场宣传产品时更应注重网络口碑及与网友及时互动;最后,在设计、宣传等环节要特别注重旅游产品与同地域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因为中产阶层不愿意浪费时间体验类似的旅游产品。

3.4旅游需求偏好特征

旅游需求偏好特征方面,中产阶层主要偏好旅游目的地的景物吸引力、文化内涵、服务体验,相对来说,中产阶层更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及旅游产品主题、环境是否与中产阶层社会地位匹配。中产阶层也更关注文化主题旅游活动,同时更关注反季节旅游活动。在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更多注入文化元素,在宣传产品时可以注重反季节宣传与销售。在旅游产品开发时,更应注重文化内涵,并且在旅游产品整体定位上更应考虑是否与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匹配。

虽然中产阶层更愿意在旅游途中选择有明确卫生、服务标准的高星级酒店,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标准住宿业没有机会,恰恰说明,企业在设计非标准住宿或类似住宿产品时,更应提升非标准住宿的软硬件品质,同时直接或间接明确各项软硬件标准,提高中产阶层游客的信任度及消费欲望,激活其潜在消费能力。

而且,中产阶层在短途旅游及长途旅游方面分别更喜欢城郊过夜游与出境发达国家游。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更应注意目的地与旅游者群体的匹配程度,即城郊过夜旅游、出境发达国家旅游更注重本文中叙述的中产阶层各项旅游偏好。

旅游服务购买过程中,中产阶层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更愿意将定制化服务交由专属供应商提供,不愿意为了节省金钱而自行采购旅游服务。有趣的是,只有35.29%的“超”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超100万元)喜欢购买定制化服务,相对来说,中产阶层这一比例为43.96%,比“超”中产阶层多25%。这一现象有几种原因,首先,“超”中产阶层更熟悉异地旅游服务信息;其次,“超”中产阶层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在购买服务时,因国内旅游服务商的“信用资本”较低而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因此,企业在进行自由行产品设计时,应更注重产品的私密性、弹性。

旅游信息获取方面,中产阶层具有更高的文化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不轻信传统媒体,更愿意根据网络信息及网友评价去自行判断目的地情况。企业为应对这一情况,应拥抱互联网,使企业的线上宣传更拟人化,同时注重及时与用户互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4 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中产阶层规模将持续扩大,旅游业也将迎来大众旅游时代,中产阶层将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围绕中产阶层的旅游需求特征,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4.1项目区位:大城市周边将成为旅游开发主战场

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旅游开发商,过于重视5A级景区资源,过于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等国际认证,实际上因为短途旅游频次高,决策周期短,除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杭州、苏州、南京等准一线城市周边游市场规模已经大大超越黄山、九寨沟等传统5A级景区,未来都市近郊将成为旅游开发主战场。

从交通区位、自然资源禀赋及社会资源配套来看,中产阶层更偏爱去都市近郊的人文古镇、田园乡村休闲游玩。首先,中产阶层短途过夜旅游意愿与频次均高于非中产阶层。其次,中产阶层更看重旅游的时间成本,如果旅游时间太长会影响出游决策,因此在大都市近郊进行短途过夜旅游将是未来中产阶层的重要选择。再次,从自然资源条件来看,城市近郊的田园村落、人文古镇、风景优美的景区更受中产阶层关注,因为中产阶层有逃离都市、体验异域生活的需求,同时因为其偏爱文化主题旅游,由此,具备人文历史的都市近郊古镇、村落、主题景区将成为其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最后,从社会资源配套来看,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的目的地将更受中产阶层喜爱,因其既不愿意放弃都市丰腴的物质享受,同时还想拥有梦幻般的田园环境。

4.2产品定位:休闲为主、观光为辅,旅游产品升级迭代

中国传统的旅游开发一般以观光为主,休闲为辅。但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其文化自信、品位需求及注重生活体验等特点愈发受到关注。因此当地特色文化、优美景色、远离喧嚣的环境将是吸引中产阶层到城郊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要深入体验这一环境、文化、风情,释放现代都市紧张的压力,体验差异化的乡村闲适时光,而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基于这一认识,首先,将原有的观光产品升级迭代将变得越发迫切,在保护原生态的前提下,通过对传统景区的精心规划和大胆的观光体验创新,例如利用玻璃栈道体现山岳之险,透明观景台展现云海之壮美,等等,用新工艺、新方式为游客创造高品质的观光体验。其次,应植入休闲度假元素,在延续本地文化主题的前提下,完善休闲度假、休闲产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在产品创新和升级的同时,引入更多休闲、健康、文化等高品质产品内容。最后,科学规划,合理分区,重点是围绕当地主题特色,建立核心观光吸引区、延展休闲度假区,辐射休闲产业带的主题延续、交通连贯的全域旅游模式,赋予休闲旅游新的功能及体验。

4.3产品设计:由低端到中端,全流程提升用户体验

旅游产品的设计主题应在结合当地主题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考虑中产阶层旅游偏好特点,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设计其偏爱的乡村休闲、冰雪休闲、温泉休闲系列产品。在核心区、延展区和辐射区注意主题的延续性,同时,因中产阶层的阶层标签需求,需要彰显其特殊性及一定的私密性,区域之间既要注意有一定的隔绝性,还要有一定的连接性,即休闲客人可以进入观光区,但纯观光客人不能进入休闲区。

中产阶层既需要享受田园诗意的栖居生活,又不想放弃都市丰腴的物质。这就需要产品开发者不但要在道路、卫生、绿化、安全、指引等多个方面按照主题延续性设计并优化基础设施。同时,还需要在主题连贯的基础上,升级餐饮、住宿、娱乐的服务设施,并尽量使其与产品主题融为一体。

在产品体验方面,产品设计须针对细分的中产阶层的文化体验、自我身份识别等特点,在统一的主题规划下,将产品的主题特色贯穿于产品涉及的休闲服务全流程,让其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外在方面及文化联想、环境代入、角色置换等内在方面,全流程地享受差异化的异地主题文化休闲产品。

4.4运营管理:软件、硬件同步提升

中国传统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往往存在重视硬件投入,但忽略软件管理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标准化服务流程及人性化个性服务,很难满足中产阶层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缺乏软件系统,无法认知及科学管理客源需求。未来,在旅游产品运营服务方面,既要参考各项服务标准化服务流程,也要根据中产阶层私密性、身份标签、文化属性等特点,嵌入个性化服务流程标准、服务礼仪、服务艺术。在软件系统支持方面,目前旅游产品的软件系统之间都互相隔绝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也缺乏客源管理系统。因此需要打造并持续提升客源共享信息系统,采集、识别、分析、优化客户信息,以提供有别于传统线下方式的问卷、调研、反馈、整改机制,形成真正的体验信息实时捕捉、实时分析、业务修正、优化服务的信息及业务闭环流程。

5 结语

中产阶层的崛起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产物,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爆发已经对旅游市场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是新时代赋予旅游从业者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变化,如何针对这一变化做出积极反应,需要业界在充分理解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其特征在产品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融入中产阶层需求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获得其目标客户的认同。也只有这样,旅游供给侧改革才能从基础到上层、从核心到外延不断完善,真正做到提升全域旅游品质。

注释

①学界对中产阶层一直未有统一的定义,但收入一直是主要参考指标。文中作者选用的中产阶层收入标准,主要考虑了问卷涉及城市的消费水平等因素;内设20万~50万元、50万~100万元两档,意在识别阶层内消费趋势。除收入外,涉及的学历及职业指标为参考指标,用于主要指标显示数据不准确时,作辅助参考。

[1] XIE Y J. Tourism studies [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1999:17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172.]

[2] MAYO E J,JARVIS L P.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M].Boston:CBI Publishing Co.,Inc.1981.

[3] QIU F D.Tourism motiv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6(6):367-369.[邱扶东.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1996(6):367-369.]

[4] DAI G B.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middle class[J].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2003,24(6):5-9.[戴桂斌.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培育[J].襄樊学院学报,2003,24(6):5-9.]

[5] RU X,et al.Society of China analysis and forecast [M].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04:1-12,51-63.[汝信,等.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2,51-63.]

[6] LU X Y. A report on the study of social strata in contemporary China [M].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02:7-20,49-5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20,49-52.]

[7] ZHOU X H.Survey of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M].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05:3-8.[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69-80.]

[8] MACCANNELL D.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ZHANG X P,et al,trans.Guili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2008:14-18,107-111.[Dean Maccann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张晓萍,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8,107-111.]

[9] ZHU A X,ZHU W Y. A study on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in post modern society[J].Jiannan literature, 2013(1):272.[朱爱娴,朱文雅.论后现代社会下的消费文化[J].剑南文学,2013(1):272.]

[10] CAO G X.Social separ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cultural sociology in tourism from Bourdieau’ s theory of cultural capital[J].Thinking, 2005,31(2):7-10.[曹国新.社会区隔: 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一种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5,31(2):7-10.]

[11] ZHU Q F,FU J L,LONG Y 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omestic tourism demand: 1993-2009[J]. Tourism research, 2011,3(4):9-13.[朱沁夫,伏加丽,隆云滔.中国国内旅游需求特征分析:1993-2009[J]. 旅游研究,2011,3(4):9-13.]

[12] WANG D G, LIU C X, SU Q.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urban residents' tourism demand based on occupation typ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1):30-39.[汪德根,刘昌雪,苏勤.基于职业类型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30-39.]

[13] ZUO J.A study on tourism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middle class[D].Dalia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左珈.中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特征及营销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责任编辑:潘岳风] [责任校对:连云凯]

StudyontheTourismDemandoftheMiddleClassinChina

WANG Xiaoyu
(BTGHomeinnsHotelGroup,Beijing100031,China)

With 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tourism consump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upgraded,and the reform has become a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How to develop new tourism products and upgrade the old tourism products has become a new topic for tourism practitioners to study. The precision of tourism demand-side research is the basis of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iddle class is becoming core strength in the tourism market. Based on the dem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roviding micro-analysis of tourism demand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the paper involves travel frequency, travel motiv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ravel and tourism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so 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future.

tourism demand;middle class;tourism product

2016年“北京联合大学新起点计划”(Sk10201607)

2016-09-13

王笑宇(1982- ),男,北京人,旅游管理学博士,旅游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首旅如家集团战略发展业务负责人,北京旅游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WANG X Y. Study on the tourism demand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J].Tourism forum,2017,10(4):29-41.[ 王笑宇.我国中产阶层旅游需求研究[J].旅游论坛,2017,10(4):29-41.]

F590.8

A

1674-3784(2017)04-0029-13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年收入出游
No.3 海底捞预计2021年最高亏损45亿元
与伙伴一同出游
“被中产”?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薇coco薇》编辑们的出游心水鞋包推荐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大卫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