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研究*

2017-09-03张翠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共创参展商展览会

张翠娟,徐 虹

(1.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457;2.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

【会展与节事旅游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研究*

张翠娟1,徐 虹2

(1.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457;2.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350)

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碧海(中国)2016年春季钓具产业博览会和第十二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实施扎根研究。在界定展览会核心主体的基础上,识别出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遵循“动机—行为—结果”的实现机理,构建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即展览会核心主体基于不同的内在动因,通过相互之间功能、内容、服务、渠道、情感等方面的价值共创互动行为,达到其价值共创的结果,即历经对彼此的满意、信任、承诺和忠诚,形成展览会核心主体共同认定的品牌展览会以实现各自的价值诉求。不仅丰富现有价值共创理论,而且对展览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探寻出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会为实践中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价值共创;扎根理论;组展商;参展商;专业观众

0 引言

举办展览会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在这系统工程中,有展览会主体(主要包括组展商、参展商、专业观众、场馆、政府/协会、展会服务商等)、举办展览会所涉及的配套产业群(包括策划、广告、印刷、传媒、设计、装修等行业)、举办展览会所涉及的相关产业(包括餐饮、住宿、旅游、物流、通讯、娱乐、贸易、金融等产业)、举办展览会的支撑系统(包括教育、卫生、海关、消防、公安、工商、税务、 质检等相关部门)[1]。因此,在展览会多边市场中,展览会主体之间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它涉及多重利益主体,其中组展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是展览会的三大核心主体。组展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三大核心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诉求,作为展览会的办展单位即组展商,如何将每个利益主体的价值糅合在一起以保证实现所有主体的价值诉求是其责任。而价值共创正是实现展览会核心主体价值诉求的基础:在当前共享经济活动中,想要保证展览会成功举办并可持续发展,展览会各主体必须具有合作、共赢的理念,必须共同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

但在现有研究中,对展览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核心主体或两个核心主体进行研究,比如对参展商的研究集中在参展商的参展绩效、参展决策、参展体验、参展目的、忠诚度、满意度等方面[2-3];对专业观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观决策行为、观展体验、满意度等方面[4];对两个核心主体的研究,比如参展商与组展商关系质量研究等[5]。同时,价值共创这一理论应用在展览会的研究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将组展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三大核心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三者之间价值共创进行探索性研究,期望促进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的和谐互动,以达到三者共赢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文献研究及综述

1.1价值共创研究

价值是由谁创造的?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价值由企业创造,并传递给顾客[6]。随着顾客角色的转变,尤其是服务主导逻辑理论的提出,顾客不再被动接受价值,而是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价值创造实际上是一个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创造过程[7]。因此,Kambil、Ginsberg和Bloch[8]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价值共创的概念,Prahalad和Ramaswamy[9-10]学者将此概念推广和传播出去,之后国内外学者对价值共创理论进行研究。

国外学者对价值共创理论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营销学研究范式(三种逻辑)、服务或产品创新、消费者忠诚度、关系营销等方面[11]。如Grönroos进一步提出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模型,认为价值共创中有价值促进者、价值合作者和价值创造者。价值促进者提供资源给顾客,价值合作者与顾客进行直接互动,价值创造者投入自己的资源,利用自身能力与企业互动来实现价值[12]。Prahalad和 Ramaswamy提出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模型,即“DART”模型。他们认为价值镶嵌在消费者个性化体验中,价值共创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共同创造消费者体验的过程[9]79。为保证价值共创的效率,建议通过对话、体验、风险评估和提高透明度来激发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10]5。

国内学者武文珍[13]认为,价值共创研究的两个理论分支为Prahalad和Ramaswamy提出的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和Vargo S L和Lusch R F提出的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共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万文海[14]认为价值共创研究的两种范式为生产领域的价值共创和消费领域的价值共创。生产领域的价值共创产生于生产领域,强调生产者是价值的主导者,消费者只是价值的合作生产者。消费领域的价值共创产生于消费领域,体现在3方面:基于顾客主导逻辑的消费者单独创造价值,消费者和生产者因互动共同创造价值,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共创价值[15]。

价值共创理论应用研究领域包括IT、旅游、物流、创意等行业,如高志军等[16]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企业之间进行互动,通过关系、资源和网络的整合来实现价值共创等。周文辉等[17]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价值共创过程模型分为“观念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赢”3个阶段。

1.2展览会主体研究

关于展览会主体的研究集中在对各展览会主体单独研究上,国外学者对参展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展动机与决策、参展商参展资源投入、参展绩效、参展商眼中的服务品质、参展商忠诚度[18];国内学者对参展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展绩效、参展决策、参展体验、参展目的、忠诚度、满意度等方面,如何会文等[19]将参展商的个体网络进行识别,分为观众类连带、组织者连带和参展商连带3类连带,并检验它们对企业参展绩效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专业观众的研究集中在参观决策行为、观展体验、满意度等方面,如贾秀芳[20]在其硕士论文中构建专业观众观展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对场馆方面研究集中在场馆绩效、场馆营运、场馆设计、场馆后续利用等方面,如杨京波[21]基于会议策划者视角对会展场馆选择标准进行了研究。展览会主体之间互动研究中,虽然何会文等[22]以参展商的视角研究了参展商与观众、办展单位和其他参展商之间的互动,但其强调的是互动对参展商参展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没有将展会核心主体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研究。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价值共创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从价值共创的概念,到价值共创的机理、过程及应用等方面,研究层次和深度不断加深,但将价值共创理论应用在展览业中的较少,虽然庞华、邢利娟[23]基于DART模型,构建了“共创价值”体验模型,并提出了会展企业服务转型的策略,但该研究按照“展前—展中—展后”这一时间顺序为切入点且并没有深入探究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问题。而展览会主体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个展览主体的研究,且研究中缺乏对展览会这种服务产品的互动性和交互过程中价值创造的独特性的认知,即展览会主体之间因服务互动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服务是交互的,价值应该是共创的。

2 研究方法与对象的选择

本文选取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本文的焦点是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涉及的是“如何做”的问题,而案例分析法正是通过在自然环境中收集多种资料来解释现象,适合运用在探索阶段的主题[24]。二是展览业的研究现在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研究近乎空白,因而当对所研究问题知之甚少或试图从一个全新角度切入时,案例分析法既可行又非常有用[25]。为了了解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机理,挖掘其中规律,本文采用了不做任何理论假设,基于组展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原始资料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扎根理论方法,采用的是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三级编码过程。

本文选取的案例为碧海(中国)2016年春季钓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碧海渔具展”)和第十二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制博会”)两个展览会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这两个展览会在业界的总体评价比较好,展会规模比较大,展览效果不错,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中碧海渔具展在钓具行业内是国内知名度最大的展会;而制博会也是行业内最大的装备制造业盛会,同时该展会是经过UFI认证的品牌展会,其主办单位振威展览集团既是UFI会员单位又是会展上市公司。选取这两个展览会为案例进行研究更能体现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问题。

3 研究过程与发现

3.1资料收集

质性研究一般不需要讨论信度问题,“内部效度”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不是“外部效度”问题[26]。本研究采用“三角校正法”对效度进行检验,具体采用“资料、方法的三角校正”和“研究者三角校正”相结合的方法[27]。为验证访谈提纲的普适性进行了预调研,通过预调研发现,访谈提纲有些理论化,比如在问到“什么是价值”的时候,很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回答不清楚,于是便将访谈提纲进行修订,便于调查对象理解与回答,比如“价值”用“利得”与“利失”来替代。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分别收集了组展商、参展商和观众(包括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的各种资料,以充分的资料保证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的理论构建。对每一个样本都是采用实地考察和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两个展览会中,共收集了62个样本,包括2个展会组展商的访谈信息、35名参展商的访谈信息,25名观众(包括20名专业观众和5名普通观众)的访谈信息,上述62个访谈信息都是在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全程录音。同时,在进行编码过程中,研究团队为3人。3位研究者首先分别依据标准对每一个参展商、观众和组展商的访谈信息进行评价;接下来由第二、三位研究者依据评价标准将62个访谈信息的评价结果用计算机制作成表,交给第一位研究者比较和检验;最后,依据所列评价标准进行3位研究者之间的跨评分者信度测量(主要是看是否存在误解或过于主观的问题),对存在歧义的部分进行讨论以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的编码结果。

3.2范畴提炼和模型建构

3.2.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将收集的资料打散,逐行逐段进行比较和分析,逐一编码并赋予概念,然后将归属同一特征的概念进行范畴化。为了探寻最能反映资料本质的概念和范畴,需要不断比较和分析。在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中,研究者对组展商、参展商、专业观众的访谈录音形成的文本采用不同颜色标记,对不同语句进行筛选、剔除,通过不断地比较分析,最终从资料中收集了619条原始语句,抽象出158个概念和20个范畴(如表1所示)。挖掘出的20个范畴分别是产业发展(A1)、城市发展(A2)、企业发展(A3)、员工发展(A4)、交易目的(A5)、信息目的(A6)、关系目的(A7)、合作目的(A8)、技术目的(A9)、宣传目的(A10)、市场目的(A11)、功能互动(A12)、内容互动(A13)、服务互动(A14)、渠道互动(A15)、情感互动(A16)、满意(A17)、信任(A18)、承诺(A19)、忠诚(A20)。每个范畴的内涵如表2所示。

表1 概念化与范畴化举例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表2 主范畴与对应范畴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3.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任务是将各个独立的范畴联系起来,发现与建立不同范畴间的潜在逻辑关系,从而发展主范畴及其副范畴[24]113。本文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逻辑性内在联结对其进行归类,共归纳出3个主范畴,分别是内在动因(AA1)、互动(AA2)和品牌(AA3)。内在动因(AA1)主要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通过展览会进行价值共创的内在驱动力。这一主范畴主要包括产业发展(A1)、城市发展(A2)、企业发展(A3)、员工发展(A4)、交易目的(A5)、信息目的(A6)、关系目的(A7)、合作目的(A8)、技术目的(A9)、宣传目的(A10)、市场目的(A11)11个副范畴。互动(AA2)主要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在展览会中进行价值共创的行为方式。这一主范畴包括功能互动(A12)、内容互动(A13)、服务互动(A14)、渠道互动(A15)、情感互动(A16)5个副范畴。品牌(AA3)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的结果。这一主范畴包括满意(A17)、信任(A18)、承诺(A19)、忠诚(A20)4个副范畴(如表2所示)。

3.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进一步挖掘“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联结关系,并以“故事线”形式描绘整体行为现象[26]22,这里的“故事线”是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它不仅包含了范畴之间的关系,还包含了各种脉络条件,完成“故事线”后实际上也就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框架[28]。本文主范畴的故事线(典型关系结构)如表3所示:

表3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基于以上典型关系结构,本文确定了“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这一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故事线可以概括为:“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因其共创价值的动机,通过相互之间功能、内容、服务、渠道、情感等方面的价值共创互动行为,达到其价值共创的结果,即历经对彼此的满意、信任、承诺和忠诚,形成展览会核心主体共同认定的品牌展览会。”

3.2.4 模型构建及阐释

通过前面的编码可以发现,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遵循“动机—行为—结果”的实现机理,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1)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动机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组织或参加展览会的内在动因。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进行价值共创的动机主要有产业发展动机、城市发展动机、企业发展动机、员工发展动机、交易动机、信息动机、关系动机、合作动机、技术动机、宣传动机和市场动机。在上述11个动机中,从动机范围角度可以分为三大类:宏观动机、中观动机和微观动机。宏观动机包括产业发展动机和城市发展动机。访谈中,组展商组织展览会的内在动因主要有产业发展动机和城市发展动机, 如“制博会”组展商提到展会价值一方面是对行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交流、展示和推广,可促进行业发展、促进用户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中观动机包括企业发展动机和员工发展动机,访谈中,有参展商提到参加展览会是“满足工厂运转”和“让员工出来长长见识”。微观动机包括交易动机、信息动机、关系动机、合作动机、技术动机、宣传动机和市场动机。交易动机表现为结识新客户、新经销商和代理商、关注新产品、推销老产品、采购产品等;信息动机表现为收集资源、产品、客户、展会等信息;关系动机表现为巩固老客户关系、巩固老分销商关系、与新客户进行交流等;合作动机表现为加盟合作、针对空白区域的合作等;技术动机表现为关注行业新技术;宣传动机表现为宣传产品、展示形象、提高知名度等;市场动机表现为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供应状况、竞争对手情况,扩大客户量、开拓市场、增加销路、拓宽渠道、扩大辐射等。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理论模型

上述宏观动机主要由访谈组展商得到,中观和微观动机主要由访谈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得到。虽然是由不同的访谈对象得出3种动机,但这3种动机之间相辅相成。微观和中观动机是具体目标,宏观动机是发展目标,微观和中观动机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宏观动机。而现有研究成果中侧重对微观动机的研究,本文将组展商、参展商、专业观众三者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将三者动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价值共创动机的范围,同时,可以使展览会三大核心主体尤其是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明白,怀着促进产业发展等宏观动机参加展览会,与组展商进行价值共创,参加展览的产业才能更好发展。因此,组展商在展前策划、展中宣传或展后评估时,可以多策划一些相关活动,加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宏观动机的认识。

(2)在明确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的动机之后,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通过功能、内容、服务、渠道和情感互动外化其动机。功能互动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针对展览会所发挥的有利作用进行沟通与体验的过程,如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通过展览会的知名度、档次、组展商的实力和影响力等进行展会体验;而组展商则可以通过参展商的数量和质量、专业观众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反馈。内容互动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关于展览会产品本身进行沟通与体验的过程,主要包括展前市场调研与策划、组展商对参展商与专业观众的组织,展中关于布展、展会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展品、展位等方面的沟通,展后回访等。服务互动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针对展览会中的现场及配套服务进行沟通与体验的过程,主要包括展台搭建服务、展品运输服务、餐饮、住宿、交通、票务、停车、现场秩序、展馆温度、卫生、安保、通信、设备提供、休息区、采购商品运输服务等。渠道互动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在推广或获知展览会途径进行沟通与体验的过程,主要包括网络、相关展会、媒体(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报纸、广播、同业人员、邀请函、电话、微信、微博、APP、短信、邮件、传真等途径。情感互动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为保持其对展览会持有良好态度体验而进行的交流沟通,主要包括平时关系的维护和展览会现场人员态度等。

三大核心主体针对功能互动可以在展会现场组织丰富的相关活动进行交流沟通,比如参展商在展会同期可以召开一个新品发布会,或者针对产品或行业市场做分析和调研,召开高峰论坛,既吸引人气又可以在论坛同时借机推销其产品,推介其公司。在内容和渠道互动方面,展览会核心主体一致认为展前的市场调研和策划非常重要,期望能够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制定能够体现用户需求的策划方案。在展前组织工作中,组展商应该从“面”和“点”两方面进行。首先,在展会初期即参展商还没报名时,组展商应该针对展会整体参展范围从“面”上建立专业观众数据库,进行专业观众前期的沟通和邀请。随着展会的进展和报名参展商的增多,需要从“点”上对报名参展商的展品和展品用户方向做大致的分类,每一类里面再进行升华,尤其对大的参展商要进行“一对一”的观众挖掘,增强参展商与专业观众的匹配度。展中,组展商要做好参展商布展中的沟通工作和正式展出期间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组织、接待等工作;而参展商与专业观众之间也会针对展品价格、质量和种类、展台布置等进行沟通。展后,很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都期望得到回访,回访内容为产品使用情况、需求方面、客户方面、后续合作、展会效果、对展会的意见等。同时,组展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展会的宣传推广,而参展商也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对与自己合作的专业观众进行展前宣传与展会回访。在服务互动方面,组展商要加强展会期间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在访谈中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到展馆清洁的问题,组展商应该多安排保洁人员实时进行清扫。在撤展时,要安排好参展商展品撤出展馆的路线以避免拥堵等。在情感互动方面,组展商和参展商要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以使其在接待观众时具有良好的态度。另外,组展商对参展商与专业观众、参展商对专业观众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定期沟通,比如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或者微博群,组展商既可以发布一些行业动态、行业新闻动向、展会进展等专业信息,也可以发布一些生活小常识、美图、美文等信息。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定要做些问候,发些微信红包等,这都可以增加弹性,有利于平时关系的维护。

总之,三大核心主体之间可以通过功能、内容、服务、渠道、情感等方面进行良好互动,以实现三者共赢。

(3)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通过互动行为达到价值共创的结果,即历经对彼此的满意、信任、承诺、忠诚,最终形成共同认定的品牌展览会。满意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满足其相互预期需求的一种情感状态,主要包括组展商组织的展览会满足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预期要求、参展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专业观众的预期要求、组展商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预期要求(如数量、质量、满意度等)也得到满足。访谈过程中,几乎全部的参展商和观众都觉得展会值得参加。信任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的一种依赖关系,解读为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对其可靠性和诚实品格的信任,主要包括三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比如碧海渔具展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都非常信任组展商,基本上是跟着组展商走,组展商在哪里举办展览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就到哪里参加展览会。承诺是指展览会核心主体维护相互之间有利关系的欲望。忠诚是指各展览会核心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指向和心理归属,主要包括继续举办或参加该展览会、其他同类型展会参与情况、改变参展计划、推荐给同行、邀请客户等。访谈过程中,两个展览会中的组展商都会继续举办下届展会,而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也给予组展商明确的承诺,即参加下届展会。同时,在访谈过程中询问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是否会将展会推荐给同行,90%的人表示会推荐给同行。而且展览会核心主体一致认为品牌展览会是其实现价值共创的结果,即三者能够通过品牌展览会实现各自的价值诉求。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探索性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的动机、行为、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归纳,将各核心主体基于不同的内在动因,通过相互之间功能、内容、服务、渠道、情感等方面的互动行为,达到其价值共创的结果,即历经对彼此的满意、信任、承诺和忠诚,形成展览会核心主体共同认定的品牌展览会以实现各自的价值诉求。

研究贡献在于:(1)本文区别于以往对展览会单个主体的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展为组展商、参展商、专业观众,不再狭小。(2)本文对展览会三大核心主体价值共创动机进行分类,得出宏观、中观、微观3种层次动机,区别于已有研究成果对微观动机的研究,得出展览会三大核心主体都怀有宏观动机,更有利于参加展览的产业的发展。(3)本文运用扎根的质性研究方法,从实际展览会中收集资料并构建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遵循“动机—行为—结果”的实现机理,弥补了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研究的缺失,不仅丰富现有价值共创理论,而且为展览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探寻出新的研究视角。

目前,学术界关于质性研究有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其效度、推广度等问题上。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可在后续研究中进行验证:一方面,由于本文主要选取了B2B的展会进行研究,可以选取更多类型的展览会进行研究,对现有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本文中的范畴进行操作化改进,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以对模型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补充。此外,本文只研究了组展商、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之间的价值共创,展览会涉及的其他主体(如展馆、服务商等)与核心主体之间如何进行价值共创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研究方向。

[1] ZHANG C J.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MICE industry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cademic exchange, 2014(5):89-92. [张翠娟. 会展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学术交流,2014(5): 89-92.]

[2] LUO Q J. On the exhibi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exhibitors:a case study of trade shows at Dongguan City [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5): 85-90. [罗秋菊.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 22(5): 85-90.]

[3] ZHANG H, ZHANG Q L. The impacts of brand image on exhibitor’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based on Biel Model: taking the 35thChina(Guangzhou)International Furniture Fair as an example [J]. Tourism forum, 2016, 9(5): 1-9.[张辉,张秋丽. 基于贝尔模型的品牌形象对参展商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以第35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为例[J]. 旅游论坛, 2016, 9(5): 1-9.]

[4] CAI L B,CHI M J.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fessional audience's exhibition experience:a case study of the 8thChina Qingdao International Rubber Technology and Tyre Fair [J]. Journal of Qingdao Hotel Management College,2011(4): 10-15. [蔡礼彬,迟明娟. 展览会专业观众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第八届中国青岛国际橡胶技术暨轮胎展览会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4): 10-15.]

[5] WANG P F.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quality between exhibitors and organizers [D]. Beijing: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3. [王鹏飞. 参展商与组展商关系质量研究[D]. 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3.]

[6] NORMAN R, RAMIREZ R. 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4): 65-77.

[7] AGRAWAL K A, RAHMAN Z. Roles and resource contributions of customers in value co-creation [J].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review, 2015, 3(1-2): 144-160.

[8] KAMBIL A, GINSBERG A, BLOCH M.Re-inventing value propositions [EB/OL].(2008-10-08)[2017-06-08].http://ssrn.com/abstract=1284822.

[9] 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1): 79-90.

[10] 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creation experiences: 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4, 18(3): 5-14.

[11] ALVES H, FERNANDES C, RAPOSO M. Value co-creation: concept and contexts of application and stud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69(5):1626-1633.

[12] GRÖNROOS C. Service logic revisited: who creates value? and who co-creates? [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08, 20(4): 298-314.

[13] WU W Z,CHEN Q J. Analysis of formation path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of the theory of value co-creation [J].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2(6): 66-73. [武文珍,陈启杰. 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6): 66-73.]

[14] WAN W H, WANG X X. The two paradigms of co-creating value and the frontier research review of co-creating in consumption areas [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3, 35(1): 186-199. [万文海, 王新新. 共创价值的两种范式及消费领域共创价值研究前沿述评[J]. 经济管理, 2013, 35(1): 186-199.]

[15] LI C H, JIN Y S. Research on value co-cre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5(1): 91-96. [李朝辉,金永生. 价值共创研究综述与展望[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1): 91-96.]

[16] GAO Z J, LIU W, GAO J. Value co-creation mechanism of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under service-dominant logic[J].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2014(11): 71-77.[高志军, 刘伟, 高洁. 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理[J]. 中国流通经济, 2014(11): 71-77.]

[17] ZHOU W H. Knowledge service, value-cre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multi case study on the grounded theory[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5, 33(4): 567-573. [周文辉. 知识服务、价值共创与创新绩效——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4): 567-573.]

[18] CAI L B, LIU B. A review of researches about exhibitors in foreign countries [J]. West forum on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6, 27(2): 71-80. [蔡礼彬,刘博. 国外关于参展商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6, 27(2): 71-80.]

[19] HE H W, CHENG H B.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xhibitor’s ego-network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xhibitor’s performance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5): 97-106. [何会文, 成红波. 参展商的个体网络及其对参展绩效的影响[J]. 旅游学刊, 2015, 30(5): 97-106.]

[20] JIA X F. The study of trade visitors’ behavior at a business trade show[D]. Beij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 10-23. [贾秀芳.专业观众观展行为研究[D]. 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2: 10-23.]

[21] YANG J B.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on site selection criteria for meeting and exhibition planners [J]. Tourism tribune,2013,28(12):105-115.[杨京波. 会展场馆选择标准研究述评:基于会议策划者视角[J]. 旅游学刊,2013,28(12):105-115.]

[22] HE H W, CUI L G, WANG J. A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exhibitor performance from 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the value and contribution of atypical visitors[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4, 17(3): 142-151. [何会文, 崔连广, 王晶. 互动视角的企业参展绩效影响机理研究:兼论非典型观众的价值与贡献[J]. 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3): 142-151.]

[23] PANG H, XING L J. Research on the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exhibition enterprise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 [J]. Special zone economy, 2015(2): 33-35. [庞华, 邢利娟. 基于“共创价值”的会展企业服务转型研究[J]. 特区经济, 2015(2): 33-35.]

[24] YAO Y B, ZHANG D, HE L. The concept of tourism enterprise’s integrity and its construct dimensions: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14, 17(1): 113-122. [姚延波, 张丹, 何蕾. 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1): 113-122.]

[25] LUO Q J, CHEN K Y. Study on the growth path of privately-run MICE enterprise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a case of Guangya Exhibition Co.Ltd, Guangzhou[J].Tourism tribune, 2011, 26(7): 71-79. [罗秋菊, 陈可耀. 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营会展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以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7): 71-79.]

[26] SONG H L,JIANG Y Y,WANG Y 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paths selection of government’s tourism marketing: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1): 22-31. [宋慧林, 蒋依依, 王元地. 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15, 30(1): 22-31.]

[27] SHEN H. Triangulation: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ocial work research[J].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 49(4): 47-51. [沈晖. 三角校正法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9(4): 47-51.]

[28] QIU W,BAI C H. Study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ourism brand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 case of a five-star hotel [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10): 46-52. [邱玮,白长虹.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品牌内化研究:以一家五星级酒店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10): 46-52.]

[责任编辑:吕观盛] [责任校对:连云凯]

AStudyonValueCo-creationoftheCoreSubjectsoftheExhibitionundertheGroundedTheory

ZHANG Cuijuan1,XU Hong2
(1.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Tianjin300457,China;2.CollegeofTourismandServiceManagement,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

This paper,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grounded theory, tentatively researches BIHAI(China)2016 Spring Fishing Tackle Industry Expo and the 12thChina(Tianjin)International Equipment & Manufacturing Expo. On the basis of definition of the core subjects of exhibition,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at value co-creation of the core subjects of the exhibition follows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motivation—behavior—result" and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value co-creation of the core subjects of the exhibition. Through the function、content、services、channels and emotional interactive behaviors, the core subjects of exhibition, based on different intrinsic motivation, achieve the results of value co-creation, that is, after the satisfaction,trust,commitment and loyalty of each other, they form brand exhibition jointly recogniz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mands of their own value. This pap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y of value co-creation, explores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but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re subjects of exhibition in practice.

value co-creation;grounded theory;organizer;exhibitor;professional visitor

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会展资源整合对策研究”(2014CXYY10)

2017-03-18

张翠娟(1980- ),女,河北遵化人,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展管理。

徐虹(1963- ),女,天津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旅游竞争力管理、 服务管理。

ZHANG C J,XU H.A study on value co-creation of the core subjects of the exhibition under the grounded theory[J].Tourism forum,2017,10(4):1-11.[张翠娟,徐虹.基于扎根理论的展览会核心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研究[J].旅游论坛,2017,10(4):1-11.]

F590.1

A

1674-3784(2017)04-0001-11

猜你喜欢

共创参展商展览会
中国国际金属成形展览会
CIMES2022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
参展商名录
殡葬展
参展商名单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IMAGE GALLERY
大叔秀
与天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