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画作中的世俗情结探析
2017-09-02黄丽莉
黄丽莉
摘要: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作品内容单一,风格简单,模式化。只是作为一种为满足宗教需要而存在的艺术。体现出中世纪神权社会背景下,人的卑微与渺小。14世纪至16世纪,以意大利为首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影响整个欧洲和西方文艺发展史的文化艺术复兴运动,史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首要的任务是张开眼睛看人以及人所处的世界。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要求文艺要表现人的思想和情感,其真正意义在于“人”被推倒了第一位,与神之间产生了对立,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审视世界,来诠释和表达艺术。绘画艺术在此期间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绘画理论的形成。像这一时期众多艺术家一样,著名的天才艺术家达·芬奇也借助宗教、神话题材来对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文精神内涵加以诠释和解读。针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绘画艺术作品,本文将其画作与中世纪时期的绘画相比较,用图像文本系统的探讨与分析在其绘画作品中如何以世俗的形式对宗教势力进行斗争。通过分析,揭示出达·芬奇绘画作品中所隐藏的世俗性情结,所饱含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中世纪;世俗情结
一、禁欲的中世纪宗教绘画艺术
中世纪绘画艺术是基督教艺术,带有极端强烈的宗教色彩。作為基督教,排斥所有的异教文化艺术,并借助艺术的形式来宣扬其神权至上的宗教理念。中世纪时期的宗教绘画艺术内容单一,形式简单,风格模式化,缺乏创新性。它以一种非写实的、平面化的象征风格竭力营造庄严、肃穆的宗教情绪和氛围,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笔者将从画作所表达的绘画情感切入,对达·芬奇绘画作品与中世纪宗教绘画对比进行分析,进而尝试推出达·芬奇绘画作品中所隐藏的世俗性情结,散发出了人本主义的光芒。
在中世纪关于圣母子的宗教绘画作品,如《庄严的圣母》、《圣母》、《宝座上的圣母子》等一系列作品中,从打量圣母和圣婴的画像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母子之间的温情,宗教偶像表情也庄严、肃穆、甚至冷漠。人物都被不成比例的拉长,色彩和明暗丝毫不强调立体感,所有的形象仿佛被定在墙壁上一般,死气沉沉。《基督十字架刑》、《基督被解下十字架》、《基督升天》以及各式各样的祭坛画,画面极为粗糙简单、抽象古怪而不够自然和谐。他们着力表现的是作为神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绝对力量,而不在于画面的真实生动。在《查士丁尼及其随从》这幅镶嵌画中,画面里的人物呈正面横排,人物被夸张的模式化的拉长,不仅身高相等,肩也被刻画的完全等长。画面的色彩和明暗被提炼到最简洁的程度。所有人物的表情被统一在一种体现神性超越的神态当中。作品把皇帝、主教、文武官员并列排在一起,象征着中世纪的王权、教权、军权的高度统一。在这里,统治者利用艺术把自己上升到“神”的高度,从而加固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威慑力,达到巩固其统治阶级地位的政治目的。从这几幅画中,不难看出在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所有的艺术形象完全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符号。过度的神性压抑了人性,充满禁欲主义的气氛,是禁欲主义的一种表现。所表达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的残忍,理想化的甚至是神化的磨难。
二、达·芬奇画作中的世俗性情结
至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对象一直是表现神或者是高高在上如神一般存在的统治阶级。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对象由神转变到人,其本身就彰显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用科学反对神性,用人的主观精神代替宗教信仰的人性光辉。达·芬奇的画作中有大量以人作为绘画对象的,《抱貂女郎》、《吉内微拉.班琪》、《音乐家肖像》亦或是旷世名作《蒙娜丽莎》等,都将绘画对象指向了现实中的世俗而平凡的人。诚然,达·芬奇不乏大量的宗教题材的画作,与中世纪时期的绘画艺术情感表达不同,达·芬奇的《利塔的圣母》、《岩间圣母》、《帕诺瓦的圣母》等关于神的画作中,其笔下所有的圣母、圣婴都是栩栩如生、真实可感、自然优美,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让画作如单反相机拍摄出的照片一样清晰。无论是圣母手扶圣婴还是圣母怀抱圣婴逗其玩耍,或者圣母怀抱婴儿哺乳。虽然取材于宗教,但展现的却是世俗的场景,充满浓厚的人情味。作品中圣母表情均安详平静,充满温柔的爱子之心。比例线条真实、柔美。这里的圣母已不再是呆板的中世纪圣母了,她流露出世俗母亲的光辉母性。她们的或恬静或安详的微笑高度概括了现实中年轻少妇面对自己孩子的幸福感。《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圣约翰》这幅画亦是采用宗教题材,表现的是圣母、圣子在一起的情景。但却完全排除了肃穆而庄严的宗教画气息,充满着人情味。我们先来看圣母,她的身姿体态是随意的、自然的、生活的。如圣母闲适的将腿搁置在圣安妮的腿上,如同亲昵的闺中密友在耳语倾诉,而这点恰好是极具人的生活性的细节的表现。再来看圣子,他安逸的趴在圣母与圣安妮的腿之上,以一种扭动的身姿在与身旁的圣约翰玩耍,他和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到的任何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没有差异。通过这幅画作传递出的绘画情感不言而喻,倘若欣赏者不知晓这幅画作的名字,会误以为这像是在一个暖暖的午后公园里随处可见的一对母子,而达·芬奇仅仅只是坐在他们的正对面,将这一生活化的场景描绘了出来。达·芬奇在此彻底地将神给人性化了。神和人在这一刻处在同一层面之上,而将圣母子从神到人的这一绘画表现,将神“人性化”恰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主观精神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审美思维。因为它打破了神的不死、力量与美貌,却带上了人性的温度。
三、结语
文艺复兴首要的任务是张开眼睛看人以及人所处的世界。而达·芬奇藏匿在绘画背后的世俗性情结恰能体现出这点,他通过绘画让神与人相遇、将神与人放置到了同一层面,从而让观者跌进美的陶醉里。正如巴尔塔萨在《荣耀美学》中所说的“美在于人与神的相遇。”[1]在达·芬奇的画笔下,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逆的、神圣的、庄严的而肃穆的,观者不必再采用至下而上的仰视的观望模式,他使画作中的神完成向人的世俗化转变。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