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少年的感恩心理

2017-08-30闫秀云

卷宗 2017年16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感恩青少年

闫秀云

摘 要:感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被视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基于对感恩的研究成果分析,本文从感恩的涵义、影响因素、感恩的教育途径等方面对青少年的感恩心理进行阐释,以期对此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教育途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感恩心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感恩是一种心理品质,在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中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而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动荡期,了解青少年感恩心理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对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感恩的含义

感恩是一种人格特质,并体现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在认知方面,受恩者意识到自己所受到的帮助或给予;在情感方面,受恩者在接受施恩的过程中所体验的愉悦感,在意志方面,受恩者在接受施恩的过程中,能对施恩者心存感激不相忘;在行为方面,受恩者发自内心的施恩行为,从而实现由受恩者到施恩者的转变。即感恩不仅是对于别人或者大自然给予自己帮助的一种亏欠心理,而且要具有一种回馈心理,即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1][2]。

从近年有关青少年感恩心理的研究综述来看,通过研究感恩心理的现状,了解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总体是好的[3],但也不乏存在一些感恩缺失的现象,并有研究者就感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感恩心理的教育途径。

2 青少年感恩心理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动荡期,一方面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心理发育还有待完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还不稳定,极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了解青少年感恩心理的影响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具有感恩意识的青少年,营造一个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对中国良好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自身因素

大多数青少年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追求新潮、刺激,但其自身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不能辩证地看待和理解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异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知恩不报、恩将仇报、人情冷漠等不良道德风气的影响,出现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同时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评估过高,夸大自身的能力,而意识不到别人的帮助和给予对自己的影响,自然体会不到受恩惠的喜悦,更不易形成由受恩者到施恩者的转变。

(二)外部因素

1、社会影响

由于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其认知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极易受到社会感恩氛围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一方面接受感恩教育,一方面目睹了社会中缺乏感恩行为的事例,在这一矛盾的环境中,使青少年很难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势必会影响青少年感恩心理的形成。

2、家庭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居多,广泛存在于四二一的家庭中,家长对其关爱有加,注重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心理情感的教育,致使一些青少年认为家长的付出都是应该的,不懂感恩、很难形成感恩的意识,甚至成为了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从《变形记》中,可以看出有些家庭还会出现严重的亲子冲突。其次,在经济增长、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青少年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与父母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亲子之间心灵的沟通,最终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弱化。

3、学校教育

(1)学校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近代社会,虽然学校意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隐形的应试教育仍在继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广泛存在,更多的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这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相比之下的德育教育引不起学校的重视,在学生层面自然也被忽略,只是一味的追求好成绩,高分数,这种思想是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根源。

(2)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学校的德育教育大多是以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授,教学方式大都以单向灌输为主,忽略对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培养,同时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激励,不能很好的强化学生良好的德育行为。

3 青少年感恩心理的教育途径

感恩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導,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各方面的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青少年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能体会到感恩的存在,从而形成感恩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身的感恩行为。

(一)营造社会氛围,促进青少年感恩心理的养成

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对社会现象的评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误解,特别是对一些正义行为的误判和诋毁,对一些施恩行为的嘲讽等,这都极大影响了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因此社会必须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舆论宣传,弘扬高尚情操,树立先进典型,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引导公众树立感恩光荣忘恩可耻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从而在社会上形成感恩氛围。

(二)重视家庭感恩教育,扩大青少年的感恩情怀

家长做为第一任老师,首先自身要做好表率,让孩子体会到感恩、知恩、报恩、施恩的存在以及具体的做法,其次要从小注重孩子德育的培养,增强孩子对生活的体验,积极鼓励孩子参与一些活动来体会父母的辛劳,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付出,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从而珍惜幸福生活,这样有利于感恩意识的启蒙。如果从小就能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随着自身能力的提高,就极易实现由感恩到施恩的转变,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三)将学校的感恩教育系统化,增强青少年感恩心理的支撑力量

首先,学校要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力度,大力切实的发展素质教育,创建感恩校园文化,营造感恩的氛围,同时将感恩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量化为具体指标,从而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养成起到导向作用。其次,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形式,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亲自体验感恩,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从而实现由感恩到施恩的转化。

(四)从自身做起,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教育理念形成自我意识,从而调控自身的行为,感恩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自身品质和素养的活动。因而,要鼓励和刺激青少年积极参与到感恩教育中来,通过感恩活动等激发青少年的兴趣,自觉地把外在要求转变成内在需要,从而使他们培养起良好的品行。

参考文献

[1]张建平.感恩教育: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J].青年教师,2006,(6).

[2]岳洪群.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喻承甫,吴慧婷,刘国锐.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一般项目“青少年感恩心理的现状及分析”(批号:SDYSB16033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感恩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