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塑
2017-08-30严久华
严久华
[摘要]公共参与素养是高中生在政治学习中必须培塑的素养之一,机械的讲解无法形成这一素养。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对社会事务的讨论与相关材料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共参与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信息化背景;公共参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5701
当下的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所追求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无论是课程改革十数年的驱动,还是学生的发展需要,或是当下高考试卷上灵活度越来越大的试题,包括当前正热烈讨论的核心素养,实际上都将教学指到一个方向,那就是学生的公共参与问题。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这肯定是学生所亟需的素养,而其培养与塑造离不开教师的努力。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状,笔者尝试依托信息化背景,在课堂上培塑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及形成
公共参与素养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公共;二是参与。公共、参与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两个热词,上至最高层提出的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下至普通百姓对更良性社会的需求与更广泛的社会参与,都是公共、参与的最好注脚。作为一个高中生,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回避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当一个个体在社会中表现出良好的公众形象,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时,我们就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公共参与素养。对于高中生来说,形成公共参与素养的最佳途径是参与到社会当中去,但当前让学生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来形成公共参与素养是不现实的,而信息社会的发展为此打开了一扇窗,从而让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有了可能。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社会中的一些有价值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上,既保持其在社会中原有的形态与生命力,又保持其启发作用,让学生在对这些社会事务的思考中获得认知,并创设有效的情境,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认知的迁移,就是形成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信息催生公共参与素养
高中政治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社会事件,让学生学会在事情的选择、判断中形成科学的认知,并结合上一点的总结,是培塑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一种策略。
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人民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显然,只是机械记忆这些知识点,是无法形成公共参与素养的,而要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并使之影响他们自身的言行,则需要教师借力社会信息。为此,笔者选择了由权威部门主办的一本杂志中提及的村民民主选举的例子,让学生对该例子进行讨论。
选择这个例子的原因在于,学生虽然少有直接参与村民民主选举的经历,但其家庭成员是有的,可以咨询家庭成员的看法,而且此案例与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的知识点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其兼顾了教材与生活两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对其的讨论与研究中有所收益。
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起初的观点比较一致,即当前的村民民主选举有“虚”的一面,不能完全体现村民的真实意志。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你参与其中,你会如何投出自己的一票?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讨论热情高涨。笔者注意到他们刚开始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民主”与“真实”两个方面,具体说就是如何让民主选举变得更为真实,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并投出庄严的一票。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的思维转向了政治参与的更广泛的层面,比如说结社与游行集会等,并相对形成了一种倾向性的认识,即这些手段更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权利。
待学生讨论(并未形成共识)之后,笔者再给他们提供了另一篇文章——《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用电子白板呈现,以利于在后面的讨论过程中做标记),让他们自主阅读并结合刚才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要求他们能够结合文中观点说出自己的认识。这一阅读材料的介入,将课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因为很少有政治课堂上阅读如此长文的情形,而阅读之后,学生发现原来政治参与和所持的对民主的理解有着相对应的关系,民主也有“参与型民主”与“反参与型民主”,而有的学生又联系到“网络民主”……讨论的过程是热烈的,而结果则相对趋同了,即民主参与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在不知不觉当中,一些激进的观点被消弭了。
这样的教学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三、公共参与素养反作用于社会
素养是会反作用于社会的,良好的素养在反作用于社会时,一定是能够让社会更为祥和与安定的。
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学生的观点由分散变得趋同,由激进变得理性。笔者相信,学生以这样的心态进入社会,一定可以更理性地看待社会事务,一定会以一种更理性、成熟的身份进入社会,而这便是一种真正的公共参与素养。
综上,信息化背景下,在开阔的教学视野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是可能的、可行的,值得教师对此进行积极探索并实践。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