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2017-08-30陈玉梅陈珊珊

高教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心理危机干预自媒体

陈玉梅+陈珊珊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接收各种信息,各类自媒体平台也应运而生。学生接收和传递信息渠道增多的同时,社会不良信息泛滥也在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真假信息混杂,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慌心理。因此,高校要想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除了加强自身处理危机的能力外,重点还在于预防,从源头上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校内外各类突发事件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关键词:自媒体; 舆情引导 ;心理危机干预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报道屡见不鲜。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丑杀人案、2012年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命案、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黄洋被投毒案、2016年广外女生在校园操场上被陌生人割喉等事件,都发生在各地有影响力的高校,披露了社会上和校园里存在的不少影响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问题。校园里还曾疯传“感谢舍友不杀之恩”,可见高校发生的负面事件给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普遍面临自主性和依赖性并存、情感封闭性与交往需求背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情况,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浮躁等心理。心理危机常常潜藏于个体内心,当遭遇特定事件或者触碰到临界点时才可能产生过激行为,这在诸多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均得到验证。[1]在这些自杀或他杀的校园突发事件中,尽管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心理扭曲是导致校园悲剧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和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况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初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2]国外危机理论、应激学说、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技术(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等构成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理论。心理危机干预的鼻祖G.Caplan在1964年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理论研究之后,首次提出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的困境超过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3]而后Everly等人提出危机干预是指向受灾人员提供紧急心理照料,以帮助那些受灾人员恢复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心理创伤潜在的负面影响。[4]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成为各国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我国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年轻阶段,主要是对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学习和介绍,尚未建构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体系。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构建并完善各种危机干预机制[5],由此推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给当地人们造成严重的灾后精神创伤,甚至产生极端的焦虑情绪影响正常生活,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因此迅速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队伍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建议及措施等,部分学者还涉及到心理干预阶段和干预模式。但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自媒体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在阐述二者关系时过于浅显。本文通过结合自媒体时代背景,探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挑战,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应对策略。

二、自媒体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的挑战

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几乎人手配备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随着QQ、微博、微信、BBS等自媒体社交平台蓬勃兴起,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平台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一方面可以实时了解社会各类信息,表达意见和看法;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使得高校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在扩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自媒体的优势未与高校舆情管控工作相结合。自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样,内容平民化、个性化,富有感染力等特点,极大地挑战了高校应对舆论危机封闭的传统模式。但在自媒体这个舆论自由的场所,基本无门槛限制,可以畅所欲言,容易造成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难以判断真假。2016年12月20日,广外一名女生在校园操场运动被一名陌生男子割喉,事件发生后最早流出的现场照片是由路人拍攝上传,很多学生当晚通过微博和微信就已得知此事,可见自媒体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早已远超过传统媒体,无法采取封闭的处理模式。事件发生后,学校马上召集学生回宿舍和清点人数,以便确认死者身份,却没有及时对学生和社会针对此事件提出的质疑作出答复,更来不及安抚学生的恐慌心理,处理舆论危机表现出明显的应对能力不足。而在12月21日,微信平台疯转一篇文章——《身为广外人,我觉得广外很好》,针对此事件回应社会对广外校园管理提出的各种质疑,表达了一些个人看法。此文章不仅缓解了学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起到安抚心理作用,还为学校挽回了声誉,文章点击量达到统计上限10万次以上。可见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高校如何利用好它的优势作用。

其次,自媒体时代给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一个话题经过反复传播酝酿,会以“滚雪球”方式连锁放大,甚至发生“嬗变”,快速引发网络舆情危机[6],使高校难以管控。2016年5月7日晚,雷洋因抗拒抓捕而心脏病突发死亡后,他的同学以网贴形式对雷洋的死亡原因提出质疑,标题为“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由于贴上“人大硕士”的标签,关注度持续上涨,社会舆论同时也把中国人民大学推上了舆论浪尖。雷洋事件发生后,人大校友联名发表声明,甚至还有教授公开指责母校不公开支持雷洋,不少学生针对此案发表帖子“请人民大学的书记校长谈谈看法”。可见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不仅要应对校内舆论,还需引导社会舆论,避免造成内忧外患的舆论困境。新媒体时代群体心理通过网络舆论实现了相互传染、持续发酵和快速传播,形成了负向的网络舆情[7],产生的“通感”心理让大家都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雷洋”。当突发事件发生在身边时,连资深教授和具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校友都无法以理性的态度应对,更何况在校学生?他们对于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更缺乏判断能力,容易“人云亦云”,同情心泛滥,高校若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社会舆论压力会增加,而且还会使自身名誉受损。

最后,自媒体容易产生学生群体心理,通过网络实现快速群体动员,形成非理性行为。高校学生因恐慌、不满、怨恨等心理导致的非理性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2010年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倒闭门”事件导致千余名学生集体抗议维权;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历造假事件引发六百多名学生集体上访索要学历;2013年国内几所大学学生因天气炎热无空调引发在校学生集体抗议;2016年广外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后,甚至出现不敢出宿舍门的非理性行为。大学生很多时候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常常遇到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心里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就会不断加剧。为了保持形象或许会伪装出理性的一面,但他们会选择通过最直接的网络自媒体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感染与自己相同或相似境遇的学生群体,形成一定的群体凝聚力。不良的负面情绪持续蔓延,就会使得更多学生产生共鸣,一旦他们的情绪被点燃,就会酿成现实中时常发生的非理性群体性事件。

三、利用自媒体正确引导高校舆情突发事件的必要性

自媒体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自媒体中不实的报道和超出学生群体心理承受能力范围的报道可能会加剧心理偏差,产生焦虑情绪,导致非理性群体行为或者造成次生心理危机。而高校处理突发事件时通过网络舆情引导比高压管控舆情的方式更为有效,准确掌握心理危机舆情信息,尽早进行识别和预警,化解危机发生,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应利用自媒体正确引导学生舆论,让自媒体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自媒体是高校自我宣传和信息公布的新平台,能够及时消除负面舆论的影响。舆情危机爆发后,高校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及时公布信息,抢占舆论先机,消除各方顾虑;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2015年12月,连云港淮海工学院多名学生在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发文称一个月内有两名学生因白血病死亡,疑与学校水质严重污染有关,引起师生的恐慌和社会的质疑,影响恶劣。该校在处理此次危机事件中,除了出示关键的科学证据,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学校官微、辅导员微博等自媒体,及时将水质检测结果、危机处理过程等信息传播给广大学生,使“水质污染”危机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并不是被传统的媒体、记者曝光,而是被该校师生的自媒体平台披露出来,自媒体已然成为高校师生言论传播的重要平台,所以高校也要学会利用自媒体回应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及时公布信息,才能阻止谣言的传播,改变舆论导向,安抚师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其次,自媒体成为学生和学校平等对话的新平台。学生可以表达利益诉求,学校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学生进行网络匿名交流,消除学生顾虑,扩大学生参与度,满足他们表达愿望的心理诉求。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对话发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明确工作改进的方向。2009年无锡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和中山大学“空调门”事件发生后,“寝室何时能装空调”也成为当年武汉大学新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武大学生就是利用自媒体平台向学校传递自身的愿望诉求,让校方及时了解到他们的诉求。尽管校方一开始没作正面答复,只是表示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但到了2010年3月,就决定在全校学生宿舍安装空调,有效避免了中大“空调门”这类群体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最后,自媒体可以发现隐藏在舆情背后的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及时识别和预警心理危机。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接二连三发生,自杀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思想和心理扭曲综合造成的结果。网络舆情是现实问题和矛盾的真实反映,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场域。大学生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期,还没完全思想独立,当他们承受着学业竞争、家庭经济以及就业难等多重压力时,部分学生承受能力有限,不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及时调整和释放自己的情绪,造成情绪压抑,容易积聚大量的负能量。现实的困境和希望完全独立的心态,让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表达和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而言,是及时释放情绪的场所,起到自我调节的心理危机干预作用;对学校而言,可以通过监控学生发布的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发生扭曲的学生提前加以干预和引导,避免学生发生自杀等极端非理性行为。

四、利用自媒体优势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自媒体时代高校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来推送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和日常校园管理工作动态,促进信息公开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为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色彩,却忽视了自媒体平台在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潮流的方向。平民化、自由、约束力低的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瞬息万变交织在虛拟空间里,冲击着社会的主流文化,对于识别能力、判断能力还有待加强的大学生,高校有必要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自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师生交流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或者师生间交流,社会各种不良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迅速传递给正在培养价值观的学生群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需要根据这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自媒体的特点,利用好自媒体平台逐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得他们由内心的情感认同到实践行为的道德遵循,主动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做到正确使用自媒体发表言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学会甄别各种社会信息,在交互传递传播中发挥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实现以高校“光环效应”和高校大学生引领校园的自媒体平台朝着宣扬“主流文化”的目标方向前进,进而承担起“以高校小环境,影响社会大环境”的责任。

其次,利用自媒体传播范围广和传播迅速的优势,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应对和善后工作。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官方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一些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通识,进行心理疏导。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首先是针对全体学生,其次才是高危人群。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时候因害怕他人异样眼光不愿承认,不愿寻求心理医生和老师的帮助,所以利用自媒体这个虚拟平台,既可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隐私要求,还可以提供他们解决心理危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现实中,心理危机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通过自媒体平台上的推文可以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知道如何调整心态重新适应现实生活。目前很多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大多是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与事件关系密切的对象群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干预,却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这种盲点很可能使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和调节能力弱的非高危群体陷入心理失衡状态,导致次生灾害。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告知事实真相就可以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实现大范围的、全面的、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避免短期内发生次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自媒体会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最为便捷有效的善后工作方式。

再者,利用自媒体技术改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结合大学生网络舆情波动的轨迹、特点、规律及趋势,洞察与发掘隐藏在网络舆论背后的大学生思想和心理走向,以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为契机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切入点,以此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注重网上引导和网下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8]第一,高校利用监控到的心理危机舆情信息,挖掘和分析学生的行为特征,制定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的电子档案,对特殊学生人群予以额外关注,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降低甚至消除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潜在危机的发生;第二,高校通过自媒体搭建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不公平感和无能感,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网络虚拟平台的隐匿性,让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心中所思、所想,有利于高校收集和分析各类信息,实施更具针对性、更为直接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第三,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发心理咨询平台,与学生实行匿名的一对一对话,为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解答心中疑虑。这与传统心理咨询室不一样,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的心理帮助,不受场合限制,使得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危机干预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打造高校自媒体平台,建设和谐校园。自媒体平台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高校官方层面的平台,也应包括校内学生会、团委、心理协会和朋辈互助委员会等各种社团平台。手机、电脑等网络通讯设备已消除了校园与社会的无形围墙,学生可以实时接收到外界信息,这意味着学生受到外界影响的程度在加深,因此高校需要时刻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既需要通过日常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培养独立的思想;还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学生都在使用的自媒体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或高校内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发表意见,做到主流声音不缺位,相关信息不遮掩,相应解释不含糊,避免掉入“塔西佗陷阱”。高校还可以尝试建立起一套“师生新闻评论员制度”,通过主流声音的介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高校要想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就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敢于发表正确舆论,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三观”,顺利度过现阶段的心理危机,正确判断社会所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

五、结语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在校大学生关注社会热门焦点事件的方式和态度,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之初总伴随着各种谣言,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危害校园和谐稳定。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树立危机防范意识,还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及时地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和尽快重新融入现实生活,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利用自媒体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是自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当前很多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微博、贴吧、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但是关于普及心理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而且利用自媒体实现心理危机干预的形式有待创新,所以高校应积极挖掘和激发自媒体平台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面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杰然.以心理危机干预视角探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5(20):39-40.

[2][5]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70-73.

[3]Gillil,B E,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4]Everly G S,Boyle S.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Ameta-analytic Review of Effective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ntal Health,1999,1(3):165-168.

[6]丁義浩.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工作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3):67-69.

[7][8]秦培涛,赵闪,吴猛.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怨恨及化解之道[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27(5):53-58.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心理危机干预自媒体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探究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