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8-30董海成阳丹才让
董海成,阳丹才让
(1.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
董海成1,阳丹才让2
(1.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汤剂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患者80例,采用SPSS20.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等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6 mg生长抑素(加入生理盐水1 000ml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24 h),连续治疗3~7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1天1剂,分2次口服,直至病情缓解能进食后停药。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治疗前、治疗7 d后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每日胃肠减压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s-CRP、TNF-α、ET、P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ET、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3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汤剂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显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肠道炎性反应,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自拟中药汤剂;生长抑素;炎症因子;内毒素;降钙素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是由于术后腹腔内炎性反应或手术创伤引起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型同时存在的特殊肠梗阻,一般发生在术后3周内,发病率约为0.7%~12.6%[1],多发展为黏连性肠梗阻,病死率约为10%~30%[2]。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肠壁黏膜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炎症因子水平异常释放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情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原则也由手术治疗转向非手术治疗,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效药物与方法,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具有很好的优势[3]。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获得良好临床效果,并观察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TNF-α、ET、PCT水平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进行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生成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3.6±10.3)岁;发病时间为术后5~21 d,平均(9.6±1.6)d;手术类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3例(57.5%),胆囊切除术10例(25.0%),阑尾炎手术7例(17.5%)。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2~67岁,平均(44.8±10.0)岁;发病时间为术后5~21 d,平均(9.5±1.5)d;手术类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2例(55.0%),胆囊切除术10例(25.0%),阑尾炎手术8例(20.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机械性、麻痹性肠梗阻;2)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及肠套叠等原因引起的肠梗阻;3)心、脑、肝和肾功能不全;4)腹部其他疾病和肠坏死。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包括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等。对照组患者每天加用6 mg生长抑素加入生理盐水1 000ml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24 h,连续治疗3~7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组方:大黄20 g(后下),芒硝30 g(冲服),川厚朴10 g,枳实10 g,黄芪10 g,生地黄10 g,金银花20 g,丹参20 g,1天1剂,加水煎煮成200 ml煎液,早晚2次分服,直至病情缓解能进食后停药。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治疗前、治疗7 d后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腹部立位X线平片显示正常为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腹部立位X线平片显示肠腔充气扩张及少量液平面为有效;未达到治愈、有效标准为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病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分析,组内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每日胃肠减压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内毒素及降钙素原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s-CRP、TNF-α、ET、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ET、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内毒素及降钙素原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3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15,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创伤、缺血、感染、异物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病理改变有其特殊性,积极控制炎症后,肠梗阻的症状可明显改善,且较少发生肠绞窄[4-5]。西医多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因为手术治疗风险高,且对于肠管广泛而严重黏连,手术不仅不能解除梗阻,还会延迟肠功能恢复,甚至形成肠瘘[6]。生长抑素能够减少胃肠道消化液分泌,促进肠黏膜对消化液的吸收,从而改善梗阻近段肠腔内液体的淤积,减轻肠腔的扩张,维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同时促进肠壁炎症及水肿的消退,有助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7]。但单纯西医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梗阻缓解时间较长,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效显著。
中医学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归属“关格”“肠结”范畴[8-9],术后患者正气虚弱,湿热邪毒乘虚而入,壅滞肠中,导致气机不利,传导失司,气血郁闭,继而肠道不通,上下不通进而形成关格。自拟中药汤剂由大黄、芒硝、厚朴、枳实、黄芪、生地黄、金银花、丹参组成,方中大黄能够泻下实热积滞、解毒止血,活血祛瘀,泻下主要作用于大肠,对小肠吸收功能没有影响;厚朴宽肠下气、理气化浊、行气除满,二者联用能够增强荡涤肠胃、消痞除满、理气解郁的功效。芒硝软坚润燥,能使大黄发挥更好的清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二者相须为用,峻下泻热之力更甚。厚朴下气、除满、燥湿、消胀;枳实破气、消积、导滞、除痞,二者连用可使肠胃燥实、瘀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芒硝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使肠中水分增多,达到软坚润肠之效。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金银花清热解毒;再加黄芪、生地黄、丹参能够起到益气、养阴、活血的作用,有效改善肠壁水肿之功效,诸药结合可起到泄热通便、益气活血、解毒养阴的功效。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每日胃肠减压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31/40)。表明自拟中药汤剂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保守治疗,与文献研究[10]相符。
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的渗出在术后肠梗阻过程起着重要作用,hs-CRP、TNF-α等炎症因子是鉴别机体有无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也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的灵敏指标,炎症因子监测对于早期肠梗阻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PCT也是反映肠梗阻状态和肠黏膜受损程度的有效指标[11-12]。近年来,ET在在肠损伤中的作用逐渐被认知,是感染时造成肠组织缺血损害的主要致损因子,降低ET能有效减少肠组织缺血损害,有效的保护肠屏障功能[1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s-CRP、TNF-α、ET、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ET、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自拟中药汤剂能够减少肠黏膜的炎症渗出,抑制肠道局部炎症,有利于恢复肠功能,且能减少内毒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避免肠内细菌和内毒素发生移位,从而诱发脓毒症和其他器官损害。
综上所述,自拟中药汤剂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显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肠道炎性反应,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一定怀疑为机械性肠梗阻或肠坏死,应立即手术,解除梗阻。
[1] Ellozy SH,Harris MT,Bauer JJ,et al.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in 242 consecutive abdominal operations[J].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2002,45(9):1214-1217.
[2] 陈国凤,张培建,刘歆农.术后肠梗阻非手术性诊治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3):242-245.
[3] 陈森华.奥曲肽联合复方大承气汤对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5,18(10):1744-1746.
[4] 夏邦红,李兵.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4):395-398.
[5] 张海峰,赵邦维.柴芍承气汤保留灌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6,33(6):106-108.
[6]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7] 陈浩,汤亲青,方茂勇.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的Meta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5,23(6):442-447.
[8] 陈伟,尤龙.中药配合电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医药学报,2010,38(1):105-106.
[9] 崔小兵,姜宇朋,张伟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医药学报,2010,38(3):106-107.
[10] 李瑞.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129-130.
[11] 钟漓,董陈诚,冉福林,等.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0):3398-3400.
[12] 邵伟怡,苏文利,朱文献,等.PCT及CRP在急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0):1854-1857.
[13] 郝蕾,谢维捷,陈育忠.通腑泻热灌肠合剂对黏连性肠梗阻大鼠肠黏连及血清ET、IL-4、IL-10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3,30(6):73-76.
董海成(1977-),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血管外科。
2017-03-01
修回日期:2017-03-15
R285.6
:B
:1002-2406(2017)05-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