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宗棠一生的隐痛

2017-08-29郭利

闽南风 2017年8期
关键词:会试太平军举人

郭利

公元1838年,又一次会试落榜,26岁的左宗棠很郁闷。

从20岁那年中了举人之后,左宗棠连续六年考了三次进士,全都是兴致勃勃去,垂头丧气回。这对于一向自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左宗棠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一气之下,他发誓再也不考了,从此告别应试教育,只读经世致用的书,同时游历交友,拓展自己的视野心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十年后太平军兴起,左宗棠以举人的身份出仕,才华终于得以尽展,随之而来官职也不断擢升,成为与曾国藩、李鸿章等齐名的“中兴名臣”之一。

尽管如此,可因为未曾考取过进士,左宗棠始终为自己的学历问题耿耿于怀,成为一生不能提起的隐痛。

在为湖广总督骆秉章做幕僚期间,左宗棠深受倚重,几乎掌管了湖南一省的大权,人称“右都御史”(清代巡抚都身兼“左都御史”的职位,他只是一个幕僚,所以这样戏称)。一次,总兵樊燮奉命向总督述职,接待他的正是左宗棠。因为没有向左大人参拜请安,高傲的左宗棠很不高兴,问他为何不拜?樊燮说,“我是朝廷二品武官,哪有向一个举人、四品的幕僚请安的道理?”这下可触到了左宗棠痛處,他当即大怒,高声叫骂:“王八蛋,滚出去!”得罪左宗棠,谁给自己办事啊?督骆秉章当即将樊燮革职。可事情还没有完,樊燮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他气愤不过,通过各种关系告状,左宗棠差一点就被杀掉,经过多位朋友的斡旋才得以免罪。

樊燮虽然落败,但他对自己的轻视让左宗棠深受刺激,左宗棠深感没有考中进士太吃亏。一时情急,再一次打包北上,准备参加赴京会试,再考进士。此时距离他最后一次进京赶考已经过去了22年,左宗棠已经48岁了。一路走来,想起当年“再也不考了”的誓言,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忍不住跟朋友写信解释说,自己其实不是为了考进士,而是“特欲借会试一游京师”。还没等他走到北京,他的好友胡林翼力劝他回来加入曾国藩幕府,他也就借坡下驴了。

不久,在曾国藩的大力举荐下啊,左宗棠开始自领一军,与太平军作战。为了有别于曾氏湘军,他将自己的部队命名为“楚军”。相比曾国藩选人用人喜欢用儒生,左宗棠却完全不看学历,举人或举人以下学历才最好。虽然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并不是左宗棠的独创,却让人从中看到没有功名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还经常在私人信件中表达对那些“进士及第”之人的不以为然,比如他说“人生精力有限,尽用之科名之学,到一旦大事当前,心神耗尽,胆气薄弱,反不如乡里粗才,尚能集事,尚有担当。”并说,从自己的阅历来看,当世很多人才,都没学历,八股文做得越好水平就越差。因为有此心结,他对有进士功名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横竖看不上眼,加上其他矛盾,他总是处处跟这俩人作对。

据说,后来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新疆时,听说朝廷举行会试,要放下军务进京参加会试,只为正式取得学历。此时左宗棠已经年过六十,当了多年的封疆大吏,受封伯爵,位极人臣,再参加科举考试纯属开玩笑,根本就是跟朝廷撒娇赌气。清廷知道他的真实用意,赶紧安抚,特意给了他一个“赐同进士出身”,并授予“东阁大学士”,俗称“入阁拜相”。这是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得到这样的结果,左宗棠终于心满意足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试太平军举人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徐继畬视野中的太平军在山西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说“进士”(中)